APP下载

陇海铁路的历史角色

2019-03-08省地方志办公室三个经济专题研究组

当代陕西 2019年1期
关键词:渭南宝鸡咸阳

◎省地方志办公室“三个经济”专题研究组

1924年,鲁迅应西北大学的邀请,从北京前往西安讲学,鲁迅先是从北京坐火车到河南陕州(当时陇海路火车仅通到陕州),再登船沿黄河逆流而上到潼关,最后再换乘汽车经临潼后从西安东门入了城。他们一行人整整花费了8天7夜的时间,换乘了火车、货船、汽车3种交通工具,才抵达西安。

对于清末民初陕西的交通状况,民国《乾县新志》记载:“吾陕商业,向来是靠运售原料为主,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大凡皆用马驮车拉;加之羊肠栈道,日行百里,险阻隘区,盗贼出没,雨雪泥泞,天时无定,常有货至售地,价已逾时……商艰于途,此即交通有关于商业者也。”

自宋代起,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逐渐失去了往昔辉煌地位。清末民初,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相继进入铁路交通时代,而关中与外界的商贸交往只能靠人扛马拉,发展近乎停滞。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陕西省境内始有铁路,晚于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整50年。

陇海铁路关中段的修建与营运,彻底打破了关中地区发展长期停滞的状态,给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关中经济开始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时代。

——近代关中商贸经济的构建与发展

关中的发展,陇海铁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陇海铁路,中东部地区先进的工业文明才得以一路西进,关中才真正步入近代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关中枢纽经济圈形成

陇海铁路横贯甘肃(简称陇)、陕西(简称秦)、河南(简称豫)、江苏海州(今连云港)4省,原名陇秦豫海铁路。1931年底,陇海铁路修至潼关,1934年11月完成潼(关)西(安)段,1936年12月完成西(安)宝(鸡)段,这使得近代陕西第一次有了铁路。

陇海铁路横穿关中平原,途经渭南、西安、咸阳等地,所经各地均为关中最繁华之地。

由于陇海铁路与平汉、津浦铁路分别交会于郑州、徐州,因此,关中东出客货又可在郑州、徐州分达北京、武汉以及天津、南京,进而可经胶济、京沪、沪杭甬、粤汉等铁路到达青岛、上海、杭州、宁波、广州。关中地区立刻被纳入全国范围的铁路运输网络与市场网络中,与华北、华东、华南各省区的联系大为便利。

1936年,陇海铁路管内西安站到发客货车共有3对6列,2对于西安和徐州间对开,1对于西安郑州间对开。

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渐渐取代公路成为关中主要的运输方式。以西安潼关间通行为例,乘火车只需2元,最快4小时即可到达,较之西潼公路汽车高达六七元的票价及半日以上之耗时,优势明显。因此,陇海铁路接入关中后,迅速扩大了西安与铁路沿线城镇之间的客流量。据有关统计,1936年西安至宝鸡间年旅客发送量增加到278.6万人次。

此外,陇海铁路所带来的货物长途运输上的便利,极大地加强了陕西与西北、与中原地区乃至东南沿海的联系,陕西商贸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潼关等城市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陆续成为陕西的商业中心。

1934年12月14日,《大公报》撰文指出:“陇海沿路棉花山积,出产之多,品质之良,远迈往年,大约已报运者值二千四百万元,实在已流入陕西之现洋已逾一千万,且棉花大量输出,一切打包搬运等附属事业亦即发达,人民购买力大增。”在潼关,仅1932年1月至11月间,通过陇海铁路运至潼关车站然后运销西安、渭南等地的粮食就有13042吨。

西安门户地位奠定

晚清到民国初期,三原和泾阳地处关中平原的白菜心地带,泾渭交汇,良田千顷,是水陆交通发达的陕西传统官道中心;同州、凤翔处在关中传统商道东西两侧。农业的发达促进了三地手工业商贸金融业的发展,泾阳、三原等地成为陕西乃至西北的经济中心,同州、凤翔则成为关中东西两侧的经济中心。

依靠着铁路大动脉,西安迅速走向复兴,取代位于传统商道但却远离现代交通动脉的泾阳和三原,重新取得了陕西经济中心的地位,成为陕西最重要的商埠和西北五省物资集散中转重地以及东南沿海、中原地区进入西南、西北的重要门户和必经之地。

西安近代工业也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仅在1935年一年内,就有西京电厂等11家近代工厂在西安设立。1936年又有大华纱厂等4家工厂落户西安。至抗战前夕,西安工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陕西的工业中心,而且也是整个国统区的11个工业中心之一。据1943年《秦风日报》记载:“统计全省工厂现有162家,西京即有64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强。”

民国时期,陕西对外输出的货品主要是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大宗,皮毛、桐油、生漆等农副土特产品为辅,陇海铁路关中段通车后,均选择西安为商品运销地。沿线各镇的农产品,如兴平土布,凤翔烟草,宝鸡的木料、药材,铜川的煤炭等都是通过铁路运至西安,再由西安发往东南沿海。

同时,西安也成为东南沿海工商制造品输入的门户,外省大量输入西北地区急需的机械、建筑器材以及毛巾、袜子、肥皂、玻璃、颜料等日用工业品,均集中于西安后再进行分销。此外,东来的三晋煤盐,西来的巴蜀烟茶,南来的江浙海鲜,陕北、陕南的粮棉桃李等山货土产都在西安集散,为整个西安的商业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

据《西北观察记》记述:“西京市商业年来机关增多,交通发达,日呈繁荣之象。”据1935年9月统计,当时西安的商号,除小本经营外,其有局面者3000余家,正式成立工会者39家,涉及45个独立行号。39个行业公会包括1900余家商号,45个独立行业包括1101家,合计约为3000余家。

同时,陇海铁路的通车也使得西安城市人口猛增。从1929年至1945年,16年间人口增加了近5倍。

关中流动经济发展

陇海铁路的通达,除了推动西安成为枢纽中心,也给关中各城镇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尤其是宝鸡、渭南、咸阳、华阴、蔡家坡等铁路沿线城镇更是直接受益,铁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大批新兴商业贸易城镇迅速形成,周边人口急剧向陇海铁路沿线聚集、城镇人口猛涨,为这些城市的商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刺激了城市商业的繁荣,逐步成为区内中心城市。

宝鸡在这批新兴的商贸城市中最具代表性。

陇海铁路未修通之前,关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是凤翔。当时的宝鸡只是一座仅有7000人口的小镇,据《陕西省经济调查报告》记载,“宝鸡在陇海铁路未到达前,仅一普通县城,至为敞陋,城内不过有资本微薄之商号百余家”,经济远比不上当时作为州府治所和专署驻地的凤翔。

陇海铁路开通后,作为当时陇海铁路终点的宝鸡,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一跃成为关中西部甚至西北地区的贸易中心。东部地区的商品大多先经火车运至宝鸡后再改由汽车、胶轮大车等其他运输工具运往陕南及关中各县。《中国人口地理》记载:“故宝鸡今日在商务上,仅次于西安,过载行达四十八家之多。”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内迁,《宝鸡市志》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陇海铁路通至宝鸡,促进了经济发展,人口一时剧增。据统计,是年6月比上年6月净增127037人,户、人分别比24年(1935)增加27.38%和17.28%。”

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激增,宝鸡的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经过一再扩建,在陇海铁路沿线新建成了经一路、经二路和汉中路等街道,中山东路一带也发展成为新兴商贸中心。据《宝鸡市商业志》记载,至1948年,宝鸡商会所辖的同业公会和事务所增加至44个,会员多达1125个,市区共有各类摊贩4186个,坐商1932家,涵盖针织、首饰、杂货、副食品、百货、粮食、皮货、运输、行栈以及旧货等各个行业。

十几年间,宝鸡由一个僻居关中西部的小县发展成为西北新兴的工商业城市,陇海铁路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在陇海铁路未修至渭南之前,东府的商业中心是位于黄河岸边的大荔和韩城一带,尤其是大荔素有“东府重镇”之称。从河北、绥远、山西运进的货物一般以韩城、大荔、蒲城等地作为中转站,再分销关中和陕北各地。

渭南县的集市贸易地位远远不及大荔等县城,陇海铁路修至潼关特别是渭南之后,渭南成为关中东部的物资集散地。渭北各县的粮食、棉花以及商县、蓝田的山货,大都流入渭南市场进行交易,从中原、华北和华中地区运进的货物一般也都是用火车运至潼关、渭南,再进行分销。据《陕西农村调查》记载,陇海铁路修通之后,来自汉口、天津等地的布匹、杂货,陕南一带的山货,关中地区的棉花、粮食,源源不断汇集渭南,中转贸易,渭南商业获得迅速发展。

咸阳地处渭河北岸,陇海铁路与咸同铁路在咸阳交会,加强了咸阳的区位优势。咸阳是关中西部棉花主要市镇,泾阳、兴平、武功、乾县、礼泉、周至、户县、眉县、扶风等产棉县的棉花贸易全部集中到咸阳,然后通过陇海铁路运送至上海、武汉等地。

此外,在咸阳火车站周围相继建起了裕农油厂、打包厂、咸阳纺织厂、酒精厂、西北工学院。咸阳城区人口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咸阳市志·人口》记载,咸阳城区人口1931年有9400户,48780人。1935年,增至13296户,80456人。1949年达到15.19万人。

猜你喜欢

渭南宝鸡咸阳
陕西渭南蒲城县:拓展宣传路径 擦亮西甜瓜品牌
陕西省药监局渭南分局挂牌成立
“彩虹景观”能否再现?——咸阳持有几张“王牌”
宝鸡发布城市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行动方案
沐猴而冠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Suicide
咸阳值雨
春节假日渭南旅游实现“开门红”
秦腔里的宝鸡人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
千年打造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