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
2019-03-07段吉峰
摘 要:德育教育只有冲破教育的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审视并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才能高效,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教育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后又不得不投案自首。
作为一名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生命竟漠视到如此地步令人遗憾。
2011年10月13日,两岁的小悦悦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抢救无效离世。郑楚光质问:“不敢相信,面对血泊中蠕动的年仅2岁的幼小躯体,难道18双眼睛都能够视若无物;我们不敢相信,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不敢相信,每日所食所饮,竟然是地沟油、霉大米、毒牛奶、发光肉……到底是什么使得人的良知陷入沉睡?到底是什么使得社会道德水平迅速沦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以上血淋淋的事例确实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难以理解和悲伤。这些案件抛开社会管理和法律层面暂不去说它,光从这些事情上折射和反映出的人性和社会道德的衰落就足以让人震惊、愤怒,更是悲哀。我们无法相信,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积淀下来的人性的光辉和美德在刹那间显得那么灰暗和苍白无力。在平时,我们呼唤善良和正义,但是每一个人有没有反思过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呢。在这些事件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我们都是有责任的。让我们怀着批判的态度去看看我们的教育,看看我们的校园道德教育的现状,从中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在学校教育中,德育课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德育在其他课程中自然也有渗透,但是它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为学校设计的“便利”和“产物”,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副产品”和“附属品”。
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德育教育是不纳入学生的升学考试的,所以他是常识课。因此,德育课的命运可想而知,一般都是不能胜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老师来担负这门“无关紧要”学科,简单完成对学生心灵的洗礼。效果如何呢,自然只能是平时用笔勾些条条框框——即所谓的知识点让学生背,临近考试了再拿来一考。姑且不说德育课的作用起到了没有,仅此对待德育教学的态度已让人感到非常担忧。殊不知,这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是靠死记硬背些理论和知识点就可以解决的,这种教育使德育教育走了过场,没有完成学生从知到行的自觉上来。
部分任课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做人和学生的心理需要。由于长期以来分数至上的评判标准,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只注重学习这个硬性的指标,完全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有的甚至将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价值观念灌输给正在成长且缺乏识别能力的孩子,长期以来使得青少年价值观念扭曲,甚至造成了悲剧的发生。在当前形势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像有些专家学者在理论上分析的那么复杂和深奥,而是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占领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阵地。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指引、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当然,客观地说,这并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一手造成的,实际上应试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并不矛盾的。关键是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和社会上各类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规范的前提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大行其道,完全充斥了人们的大脑,导致人们思想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状态。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金钱化使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和道德墨守者一度处于社会的不利地位,从而也导致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动摇,造成教育者个人道德境界和道德教育角色的冲突与博弈。所以,以上的事实并不是危言耸听,某些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而在学校已形同虚设,教师已对其没有驾驭力了。
如果我们的德育与学生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正确引导的问题。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学生的需要,或者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可以摆脱当前德育教育的被动状态,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蓬勃,富于幻想,可塑性强,这既是优点,但也深含隐忧。作为教师,必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并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道德义务和作为教育者最起码的良心,也是“唤醒沉睡的良知,重振失落的道德”,防止类似小悦悦事件等恶性道德事件再次上演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段吉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红沙梁镇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