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9-03-07曾建红
摘 要:初中数学的计算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地囊括了诸多的知识内容,使得数学问题愈发具有开放性,综合的问题设定中,通常囊括了几个层面的知识内容,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将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问题的抛出,利用疑问进行知识探索之路的牵引,使得学生乐此不疲的参与数学的对答,在问题的化解中,初始阶段建立求知的信心,随着问题的深化,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不断地进行求证分析,借助问题导学的视角获得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一、 引言
数学中的疑难杂问需要及时地化解,以免学生形成认知思维上的桎梏累积,同时问题的消除过程应是学生自主衍生的意志推动的,教师单向化的进行问题的解说,学生对数学始终一知半解,难以透彻地领会数学的内涵,问题导学可以以数学的逻辑思维构建,形成数学的认知记忆模型,准确的代入公式与思路,短时间提炼出数学的题意,突破数学的重点难点,使得数学课堂有序推进。
二、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原则
(一) 针对性
课堂的问题导学应针对教材的核心内容,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应能够循序地引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夯实基础并获得思维的延伸,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获得阶梯性的进步,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部分,以问题促进思考与解读,及时地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存疑,使得初中数学的教学进度能够依计划持续进行。
(二) 层次性
问题一股脑的抛出,不仅学生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还容易出现对数学的腻烦情绪,层次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一开始通过简单的基础问题获得信心,而后通过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出探索欲望,最后结合涉及知识面较广的迁移问题,延伸数学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感想,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应具有层次性,学生前期的数学基础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喜好与数学的掌握能力,将数学分为基础、理解、辩证等不同的层次,问题导学中,应提问后进生一些基础的问题,让优生进行辩证,处于成绩中间地带的学生也发表自己的理解意见,围绕数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树立层次的目标,随着数学疑问的递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三) 思考性
数学的问题导学有很多种,教师固化的提出一些问题时,学生也只能回答“对”或者“不对”,学生几乎不经大脑,缺乏灵活的思考过程,就已经通过教师详细的解说获得了答案结果,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规避知识直接的铺陈形式,创设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经过自主的一系列肯定与否定,在独立或者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思考,数学中出现思维偏颇的错误也是很常见的,只要善于思考,即使是错误的结果,也能够带领学生以错治错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思考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形成内心的满足。
(四) 及时性
数学的知识体系逐渐的繁杂起来,学生随着问题的化解,在披荆斩棘的路上也难免被“刮伤”,留有很多的“余痕”,现阶段即使提倡因材施教,但必然也无法实施真正的“一对一”教学,学生思维模式不同,对数学的理解有差异,很容易在基础不够夯实的情况下走进认知的误区,教师应及时提出一些经典的问题,学生大多都表示难以理解的同类问题,结合问题导学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同时还能够再次反馈出学生被“卡”在哪一个环节,帮助学生消除困惑。
(五) 激励性
初中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激励,虽然教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听课认知或者思考较快的学生,但都不及在计算中,让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突破自我的认知层次,以问题导学的激励获得前进的动力,教师应在问题导学中,注意提出契合学生理解认知范畴的内容,问题若是太简单,学生思维不够活跃,问题若是太难,打击学生的积极心态,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启问题导学。
三、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 课前应用生活问题导学,引发联想
问题导学不仅适用于课堂上,课前也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案例导入,使得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地解读数学,沉淀数学的思维,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的数学知识导入还都集中在课堂上,毕竟时间有限,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出生活化问题,让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例如:教学“几个单项式之间乘积计算”问题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如果你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米/秒,那么骑了80秒之后的路程是多少?”学生无论是得到结果还是没有得到结果,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证,节省课堂的导入时间。
(二) 问题层次递进,促进学生理解
教师的问题可从简单到复杂,让思维一直处于转动的阶段,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调动已知的知识点,获得未知领域的延伸。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可让集体进行思考分析基础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他们的两个边和其中的一个角相等,如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还需要什么条件?”而后从基础深化问题的研究;“根据现有的条件如果需要画出唯一一个三角形,那么条件中的哪些量是需要調整的?改变后的结果是什么?”使得问题逐渐的具有挑战性,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 设问于情境引入,激发自主探究欲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在情境的构建中,使得数学更为简明直白,教师可结合生活化的案例等,使情境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散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设计悬念进行问题导学:“过年的时候,大扫除家里都会擦玻璃,家中的三脚架坏了,需要另外购买钢材,坏掉的部分已经扔掉了无从测量,只知道剩下的两个钢材的长度分别是40 cm、20 cm,那么买多少厘米的钢材才能够与另外的两端衔接起来呢?”情境问题中,教师预留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感悟,而后再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空缺,学生在故事情节里分析问题,能够更加的富有多面性。再比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结合学生组织看电影的经历与学生本身的看演出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回顾当时自己是怎样按照“排”“列”找到自己座位的,让学生明确定点坐标,以学生自己为单位,寻找班级中的坐标,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获得问题探究的乐趣。
(四) 问题导图导学,化解混淆认知
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容易混淆的,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学生遇到问题时容易出现认知的偏颇,可构建图形辅助下的设问,让问题一目了然,画出一个坐标轴,而后通过概念的导入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和无理数占满整个实数数轴,那能否说一个有理数的左右相邻的两个数一定是无理数,或者一个无理数的左右相邻的两个数一定是无理数,或者一个无理数的左右相邻的两个数一定是有理数?”通过判断,定位有理数与无理数,而后施行计算问题的导入,从概念的理解到问题的“无限值”体验,避免认知上的混淆。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是通过疑问的牵引,调动课堂互动参与,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下,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对数学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数学的思辨。
参考文献:
[1]林碧镗.浅谈数学导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
[2]廖金木.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6).
[3]温议凤.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4]陈茂叶.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走进中考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5]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109.
作者简介:
曾建红,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