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可持续长效机制研究

2019-03-07董少杰

北方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董少杰

摘 要: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如何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和怎样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从贫困现状入手,打造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举措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可持续脱贫的长效局面是确保脱贫成效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脱贫攻坚 可持续发展 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685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以下,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如今,脱贫任务进入攻坚期,内蒙古仍有37.7万国家级贫困人口,巩固已经脱贫的人员的脱贫成效、提升已经脱贫的人员的脱贫质量,走可持续脱贫之路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精准脱贫的可持续长效机制,持久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不仅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礎和保障。

一、内蒙古精准脱贫情况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践的地方,是安边固疆的战略要地,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有自治区级贫困县13个,国家级贫困县9个,主要分布在赤峰市(134741人)、乌兰察布市(84215人)、兴安盟(49469人)等盟市。201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精准扶贫政策的部署要求制定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个配套方案,开展了脱贫攻坚的重要行动。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39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6%下降到2.7%,扶贫成效显著。

扶贫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脱贫攻坚本身的可持续,主要是指现行的脱贫攻坚政策和体制、行动、项目、成效是否可持续,如何确保2020年后通过可持续的机制来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提升脱贫质量。二是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影响。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作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当地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以及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二、精准脱贫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构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产业促脱贫动力不足

1.立地条件差,可持续的产业体系难以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但内蒙古的贫困地区大多数为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立地条件差,种养殖业受限。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再生能力弱,种养殖规模也难以增扩。继而在产业体系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问题重重。因此,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现代产业、走可持续的产业促脱贫模式有一定难度。

2.经济组织数量和规模有限,辐射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是产业促脱贫的主要模式,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雇佣劳动等方式获得报酬。当前,内蒙古贫困地区的龙头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而且大都集中在交通和气候条件较好的盟市区周边,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分布较少。此外,内蒙古大多数龙头业规模较小,有的甚至还在初创期、成长期,辐射带动脱贫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可持续的企业带动促脱贫动力有些不足。

3.村集体经济薄弱,促脱贫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来看,“分”的活力得到了释放,“统”的方面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村集体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集体带动脱贫致富的能力日渐削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有条件不利于推动产业化经营,难以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能够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党员、农村精英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低,党员干部队伍力量薄弱,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比较普遍。

4.人才技术短缺,产业发展动力源泉受限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人才和技术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但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空巢化的到来,农村尤其是国贫县中农业技术人才、劳动技能人才、手工业技能人才非常稀缺。

(二)脱贫主体力量能动性弱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往往经济上的贫穷而导致了认识和精神上的的贫困,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依赖性较强。究其原因,一是以前的粗放式、漫灌式、松散式扶贫模式影响下已经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习惯;二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资源和农民能够接受的再教育机会极其有限,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创业机遇把握困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赖习惯已经形成,无法也不愿意从产业角度、项目规划、创业就业方面寻求生存的空间和能力。

(三)政策兜底的密网不完善

政策兜底是针对疾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受损等贫困人口提供的政策性保障,政策兜底是托起贫困人口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政策的周密性、保障的水平、人员的覆盖面等都必须具备保障的可持续功能。目前,内蒙古在医疗报销、伤残救助、大病补贴等方面已经为贫困人口构筑了一道放心网,但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救助和保障性政策。因此,贫困边缘人口因养老、医疗、救助、福利等水平较低,在面对重大疾病、丧失劳力、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问题时随时都可遭受毁灭性打击,由此跌入或重新跌入贫困队伍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待完善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目前,内蒙古因政府引导能力有限、整合资源的平台功能不足、助力脱贫的宣传不到位等,导致社会扶贫领域的社会助力脱贫的积极性不高、行业和专项扶贫渠道不畅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的方式单一、可持续的社会助脱贫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扶贫大格局有待进一步构建。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