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品质设计、文化赋能, 共享美好滨水空间
2019-03-07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该地正是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下简称“2019空间艺术季”)的主展场。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习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直接反映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SUSAS展场(田方方 摄)
2019空间艺术季开幕式(田方方 摄)
2019空间艺术季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活动立足“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开发战略,聚焦“滨水空间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这一世界性话题,在2019年9月30日至12月17日共2个半月的展期中,通过1个主展和140多场形式丰富的公众活动以及遍布于全市的13个实践案例展和13个联合展,结合“百万市民看上海”等文旅融合策划,向全世界介绍上海近年来遍布全市的各类滨水空间贯通、品质提升的建设成就及美好愿景,集体呈现近年来上海滨水空间的更新盛景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文化艺术盛世。
1 以杨浦滨江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展示舞台
杨浦滨江造船、纺织、公用等产业曾繁荣活跃,被誉为“近代工业的摇篮”,是中国百年工业文明起源地之一。2019空间艺术季以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为主展场,主展馆片区选址在滨江岸线上极具象征性的历史遗迹――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上海船厂毛麻仓库和船坞。2019空间艺术季以“相遇”为主题,演绎人与人的相遇、水与岸的相遇、艺术与城市空间的相遇、历史与未来的相遇。
总策展人:北川富朗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发起人、艺术总监
空间艺术版块策展人:川添善行 东京大学副教授、建筑师
规划建筑版块策展人:阮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创建院长、教授、博导
总建筑师: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1.1 不断探索和活化工业遗存再生
始建于1920年的毛麻仓库经过修缮,作为2019空间艺术季的室内展馆。展览期间毛麻仓库一楼由艺术家毕蓉蓉、殷漪等创作装置、影像和音乐作品来展现“水的相遇”;在毛麻仓库二层,管怀宾、杨牧石等1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捕捉并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今,创作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借上海16个行政区的数字,构成“上海16景”;在毛麻仓库三层和四层通过“三城记”即上海的一江一河、威尼斯以及悉尼的滨水故事展现“水之魔力”,揭示水是如何改变人的生活及城市空间。毛麻仓库屋顶平台修缮后向市民开放,傍晚时分,霞光万丈,这里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观景平台。
上海船厂西厂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双船坞并列,在黄浦江除此以外绝无仅有。这两座船坞及其周边的塔吊群是该区域独特的、标志性的亮点,拥有工业遗存独特的历史感和艺术震撼力。空间艺术季期间小船坞内由中外艺术家刘建华、高桥启祐、彩虹合唱团以综合性的艺术手法表达“船坞记忆”,大船坞举办时装秀、同济设计周论坛等活动。
绿之丘原为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6层仓库,建筑方方正正,带型高窗、瓷砖贴面的样貌使之如一块密闭的石块对水岸有着压迫之感。建筑师通过做减法完成了“一座拆出来的房子”,犹如城市中的绿色山丘。在艺术季前绿之丘改造完成,并通过策划各类展览展示和公共活动向市民开放。“杨浦七梦”“字眼展”“涟漪家园”“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摄影展”等多场SUSAS学院活动在这里向公众展示。新改造的建筑空间也颇受摄影爱好者和市民的喜欢。
1.2 为滨江在地创作并永久留存21件国内外大师作品
2019空间艺术季最大的亮点是不仅将艺术活动植入工业遗产建筑中,更是从室内走向室外空间,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的公共空间作为主展场,由总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邀请艺术家选择合适的场所或建构筑物进行艺术创作。杨浦滨江将陆续建成21件(组)在地永久艺术作品,包括来自10个国家知名艺术家的20件在地创作作品以及面向公众公开征集的1件作品。其中10件作品已在2019空间艺术季期间与市民们见面,分别是:刘建华《天外之物》、埃斯特·斯托克《自由方块-方块花园》、费利斯·瓦里尼《起重机的对角线》、理查德·威尔逊《黄浦货舱》、大岩·奥斯卡尔《时间之载》、浅井裕介《城市的野生》、吉马良斯《ENCOUNTER》、沈烈毅《徊》、向阳《轻舟过隙》、徐震《山》。
闭幕后,其他永久艺术作品还将由杨浦区继续推进制作及实施落地。这些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将永久保留于滨江岸线。
1.3 特色活动轮番上演, 打造活力滨水空间
围绕2019空间艺术季主题,立足于文旅融合,在2个半月时间内,公众活动(“SUSAS学院”)版块以“滨水空间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主题方向,带来学术交流、市民宣传、儿童教育及综合活动等4大类140余项内容,打造特色活动,吸引不同群体,呈现“相遇”主题,让市民更好地融入空间艺术季,关注城市、热爱城市。
空间艺术季期间策划“大师讲坛”系列论坛,活动从建筑、规划、艺术等多角度邀请专家学者与市民现场分享创作理念,挖掘艺术与空间背后的故事;“小小导赏员”活动为儿童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了解上海的平台;“乐高积木搭建活动”市民接力创意搭建,在共生构架永久保存。绿之丘内的杨浦七梦、中欧插画展、涟漪家园展、同济设计周系列展览等特色展览活动为市民带来多种文化享受。
实践案例展
2 13个实践案例展,集体呈现滨水空间案例成就
在黄浦江苏州河贯通工程的引领带动下,上海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工作全面推开。全市范围13个实践案例展分别是:浦东新区实践案例展——“连接滨水,邂逅美好”;
徐汇区实践案例展——上海西岸艺术实践;
闵行区浦江第一湾公园实践案例展——“水之魔力”;
虹口区实践案例展——“城市蜕变:滨水空间、景观和社区的更新”;
普陀区M50实践案例展——“从水岸滨河到活力普陀文化点亮苏州河”;
长宁区苏州河实践案例展——“乐水”;
静安区实践案例展——“流域·邂逅——静安彭越浦·社区重塑滨水公共艺术现场”;
嘉定环城河步道实践案例展——“同创水岸新生活”;
青浦环城水系公园实践案例展;
松江实践案例展——“5000年的相遇·当广富林遇到2035”;
奉贤新城实践案例展——“上海之南”;
金山漕泾镇水库村实践案例展——水COOL·2019 乡村艺术季;
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实践案例展——“心与自然的相遇——寻觅东滩”。
3 13个联合展,创造市民“相遇”机会
本届联合展向社会征集了13个与空间、艺术、城市更新等相关的公共艺术展和群众文化活动,在空间艺术季举办期间同步开展,共同倡导城市空间艺术美。本届联合展包括“相遇 ·贵州路”“花开上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符号上海·相遇水岸”等。联合展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更多市民与空间、与艺术相遇的机会。
2019空间艺术季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将城市更新与公共艺术深度融合,促进“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场”。本届空间艺术季期间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主展场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毛麻仓库和船坞主展馆共接待观众5万人次,总计37万人次。
城市空间有多大,空间艺术季的舞台就有多大。空间艺术季将致力于以大型文化活动为触媒,不断创新思考,勇于实践,促进空间品质不断提升,让市民共享城市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