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一业为主,综合经营”之路老农资人张永埔谈农资流通企业转型发展
2019-03-07中国农资北京报道
《中国农资》记者焦自宣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中国农资行业跌宕起伏,转型升级进程持续加速。在此背景下,行业洗牌仍未停止且愈演愈烈,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落后就要淘汰”是所有农资企业都要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其中,农资流通企业作为将农资产品转变为农资商品的中间环节,它所承受的压力尤为巨大。一方面要面对产能过剩、利润率下降的市场现状;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下游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好服务转型。在巨大的发展压力面前,农资流通企业应当如何做好自身的转型升级,打破流通企业发展受挫的困局呢?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老农资人张永埔。
渗透只是暂时合作才是趋势
当前,随着农民需求的变化,终端对上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倒逼及工厂的战略调整下,很多工厂开始向下游延伸,厂家直达终端仿佛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使得流通环节的职能属性逐渐弱化,也为流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此,张永埔认为,流通企业发展的困境只是经济滞胀下的暂时现象,其原因不仅仅是全球经济滞胀,还有供求关系的影响。在巨大的产能基数下,供求的关系很难调控,难以做到绝对的平衡。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只能间歇性的供求好转,或者“一过性”供求矛盾突出。受肥料全球化的影响,产能自然而然地就会压缩。供求形势随着市场而调整,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同的。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流通企业难道就没有出路了么?张永埔表示,越来越发达的物流体系,为生产直达终端提供了运输方面的理论可能性,农资电商也仿佛对传统流通行业带来了冲击。但就目前而言,工厂跃过流通环节直达终端的模式还没有一个成功的“蓝本”,流通企业仍然不可取代。小的生产企业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在其辐射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尝试。但这对大工厂而言,想要大规模的独自铺开市场是极具难度的。而对农民来说,在网上采购化肥仍然难以操作。
总的来说,厂家直销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各环节还是要各司其职。当前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会向其他领域渗透,这也只是一个暂时现象,毕竟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定位和优势终究不同,谁都难以完全取代另一方。但通过相互的渗透,未来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将会增加,上游的资源整合将是一种趋势。
主业不能丢 多元抗风险
在张永埔看来,农资流通企业的作用和优势仍是无法取代的。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行业低迷的当下,流通环节的生存空间的确受到了挤压。在困局之下,农资流通企业要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呢?
“在我看来,农资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应该就是‘一业为主 综合经营’。”张永埔认为,农资流通企业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化肥主业。化肥主业是农资流通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养家糊口的根本所在。同时,企业的发展战略要与时俱进,综合经营才能有张有弛,不至于令企业走进死胡同。
当前,行业整体要求转型升级,下游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对农资流通企业的渠道下沉和终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永埔表示,要坚持一业为主,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渠道效率和终端服务能力。一方面,传统的流通渠道需要升级,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渠道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应对逐渐压缩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以服务带动营销已经是行业共识,谁能做好服务,谁就能掌控市场。做好农化服务工作,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尤为重要。
相较于坚持主业,综合经营则具有一定难度。所以,综合经营的方向选择非常重要。张永埔认为,综合经营要围绕“农”字展开,唯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事半功倍。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综合经营的过程可能有些曲折,也可能会失败,但这确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围绕化肥主业,综合经营,多向延伸,再通过多元发展反哺主业,既拓展了经营领域,提高了整体抗风险能力,又在相辅相乘之下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如此,困局可破。”张永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