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配置探讨
2019-03-07陈瑜周燕珉
陈瑜 周燕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养老设施护理组团中的辅助服务空间。其中,护理组团是指为一定数量护理型床位而设的生活空间组团,包括居室、单元起居厅和配套的辅助服务空间,一般相对独立,并有护理人员对此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1];辅助服务空间是指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洗衣、洗浴、护理、清洁等各项服务所使用的空间,包括洗衣间、清洁间、储藏间等。
虽然大多辅助服务空间并非老年人直接使用的空间,但设计的优劣关系着服务品质、服务效率和运营成本的高低,尤其护理组团中居住的都是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老人,所需的照护服务差异较大且复杂繁琐,对辅助空间的需求较多,功能配置要求也更高。
那么护理组团中的辅助服务空间有哪些?哪些空间必须配置、哪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置?轻度护理组团及失智组团在功能配置上有何不同?服务模式会给功能配置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是目前在实践中会频频遇到的难题,也是影响设计成果的关键,处理不当会对运营服务水平有较大影响,因此亟待研究解决。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视角,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护理组团进行调研,跟踪工作人员的服务动线,了解服务内容,观察辅助服务空间的使用情况,并重点分析了“辅助用餐”“辅助洗浴”“辅助洗衣”三类服务的相关空间,对比现状问题归纳使用需求,并给出空间配置上的建议。
1 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问题分析
在笔者从事老年建筑设计研究的5年中,曾跟随研究团队对全国范围内的近百家养老设施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许多养老设施都存在辅助服务空间配置上的问题,例如使用面积不足、位置不当、流线混乱等,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降低了服务质量,甚至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2,3]。
笔者对辅助服务用房在空间配置上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辅助服务空间配置欠缺,影响工作开展
调研发现,不少设施的护理组团因空间面积的限制,未配置清洁间、污物间、洗衣间等基本的辅助服务空间,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服务时只能借用其他空间“凑合”使用,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例如,某养老设施未布置清洁污物间,只能把墩布、抹布等清洁工具放在走廊(图1),既不利于开展清洁工作,也影响了走廊的正常通行及设施的整体美观。
(2)辅助服务空间配置过多,造成资源浪费
调研时还发现一些高端养老设施配置了“类型齐全”的辅助服务空间,但实际却与运营服务需求不匹配,导致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南方某养老设施的护理组团布置了面积较大的公共浴室,但调研时却发现被用作了员工更衣室(图2)。护理人员反映,因南方没有在公共浴池洗澡的文化,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居室内洗浴,因此公共浴室很少使用,为避免空间浪费,就将其改为了员工更衣及休息空间。
(3)辅助服务空间配置不当,导致使用不便
另有一些设施虽然配置了不同类型的辅助服务空间,却因位置、面积等配置不当,依然给使用带来了不便。例如某养老设施护理组团配置了洗衣间及晾晒空间,但两者距离太远(图3),拉长了护理人员“洗衣—晾晒”的流线,大大增加了工作负担。此外,该设施布置的清洁间因面积过小,清洁车无法停放在内,只能放在走廊(图4),也对走廊的通行造成了不良影响。
1.2 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并非简单的设计问题,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笔者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辅助服务空间不被重视
辅助服务空间主要是工作人员使用的空间,老年人并不直接使用,在设计时往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被无限压缩让位于老人居室,因而经常出现功能空间配置不足的情况。
(2)相关研究少
目前国内关于辅助服务空间设计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针对单个功能空间的研究,而将辅助服务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并对其功能配置、流线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较为匮乏,且研究成果偏向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意见,对设计实践的指导还不够直接。
(3)设计难度大
1 某养老设施未布置清洁间,抹布、墩布等存放在走廊等交通空间,影响清洁工作开展及空间美观
2 某养老设施护理组团配置了公共浴室,实际被用作员工更衣室
3 某养老设施护理组团的洗衣间与晾晒空间距离过远,洗晾流线过长,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4 清洁间过小,清洁车只能停靠在走廊
护理组团中的辅助服务空间,其功能配置与运营服务模式、照料单元的规模大小、服务对象的身体条件、服务人员的配置情况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征。此外,辅助服务空间常常因建筑结构、“得房率”等因素而使面积受限,如何在有限的面积下配置最契合使用需求的功能空间,对设计人员来说难度较大,很难把握。
(4)设计运营无配合
运营服务模式对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有很大影响,但从现阶段养老设施的建设特点来看,设计工作和运营工作往往是脱离的,在项目策划设计前期通常没有运营团队的参与,设计人员在不了解运营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就不得不完成相关空间的配置,设施投入运营后便容易出现空间设计不合理、与运营服务需求不匹配等问题[4]。
综上所述,养老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那么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探究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空间配置的?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对比分析。
2 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及使用现状分析
为研究不同项目条件下,护理组团在辅助服务空间配置及使用需求上的差异,探究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北京市两家养老设施(设施A、设施B)的护理组团进行了深入调研。两个设施的护理组团在运营性质、规模大小、照护对象身体条件、入住率等方面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营服务状态,其辅助服务空间在配置及使用上也十分具有典型性(表1)。
设施A为中高端介助介护型的新建民办养老设施,所选组团为半自理组团,入住老人的失能程度较轻,护理需求较少,调研时入住率为38.5%,整体来说其护理服务工作处于不饱和状态。护理人员反馈,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类型齐全,面积充足(图5)。
设施B为公办民营型的改建养老设施,所选组团为失智组团,入住老人基本为失智老人,护理需求多,调研时入住率为100%,其护理服务工作为过饱和状态。护理人员反馈,因旧建筑条件的限制,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类型少、面积有限(图6)。
表1 深入调研的两个护理组团基本信息及辅助服务空间配置情况
5 A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配置情况
6 B设施失智照护组团的辅助服务空间配置情况
7 A设施护理组团辅助用餐服务流线示意
8 A设施餐梯及组团餐厅之间加设了备餐台及餐车停放处,便于备餐分餐操作
9 A、B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用餐服务流程对比
10 B设施失智组团备餐台台面不足,需要利用洗手池台面进行分餐,容易打翻
A、B设施护理组团虽然运营服务的状态不同,但服务内容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医护工作、日常护理、清洁打扫三大项,其中日常护理又包括穿衣、叠衣、洗衣、洗浴、如厕、喂药、用餐、打水等。在这些服务项目中,用餐、洗浴、洗衣这三项工作最需要空间的支持,且对空间面积、位置、功能配置等方面要求较高,在实践项目中经常发生配置与否的争议,设计不好最易引发使用问题。因此下面将重点以这三项服务为例,对其相关空间的配置及使用情况展开分析,总结其中的使用问题,探究空间配置的影响因素。
2.1 辅助用餐功能空间
A、B两个设施组团的辅助用餐服务内容和流程相似,但两者配置了不同的辅助服务空间,调研时也发现了不同的使用问题。
A设施护理组团的老年人大部分可以自主用餐,因此辅助用餐的服务内容主要为“送餐”,具体的服务流线如图7所示。组团内配置的与用餐服务相关的辅助空间主要为独立备餐间。经实际观察发现,备餐间与起居厅(组团餐厅)距离较远,加上该组团制作特餐的需求不大,因而实际使用率不高。反而护理人员在餐梯与餐厅之间布置了长条形的备餐台(图8),用于打餐、分餐操作,护理人员认为临近餐厅的备餐台,有助于提高分餐效率、保证餐食质量,对于辅助用餐工作十分重要。
B设施失智组团入住的大部分是失智老人,特餐处理(如流食、无糖食物等)及辅助喂食的需求较多,因此辅助用餐的服务内容与A设施相比,除了“送餐”以外,还包括“特餐处理”及“辅助喂食”(图9)。但是组团内未设专门的备餐间,备餐功能被整合到餐厅的备餐台。据护理人员反映,由于制作特餐的需求较多,通常需要3~4名护理员同时进行,在餐厅旁的备餐台处理比较方便,同时还不耽误照看老年人。但目前备餐台面积有限,不同老年人对于餐食的需求不同,少油、少盐、无糖等特殊餐食都是单独成份的,需要分别摆放,台面不足时只能利用洗手池台面进行操作,餐盘位置不稳定,容易打翻(图10)。
通过对A、B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用餐工作的跟踪观察可以发现,A设施组团配置了备餐间但却没有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临近餐厅的“临时”备餐台;B设施组团在餐厅内布置了备餐台并得到充分利用,但因台面不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整体来说,A、B设施护理组团因提供的辅助用餐服务大致相同,因而在空间需求上较为一致,均需在临近组团餐厅的位置布置备餐台(间),以便就近完成备餐、分餐操作。此外,B设施护理组团由于照护对象具有更多特餐需求,餐食需逐份处理,因而需要更多台面。
2.2 辅助洗浴功能空间
A、B两个设施护理组团因照护对象的身体条件不同,辅助洗浴的需求也不同,但调研发现两者配置的辅助空间均存在与使用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A设施护理组团布置了组团的公共洗浴空间,但据护理人员反映,目前仅有两位老年人使用,使用频率较低,存在一定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组团中的老年人多为轻度护理老人,洗澡时基本可以自理,且居室内均配置了洗浴空间,在居室洗浴更为方便。
B设施失智组团老人居室也都配置了洗浴空间,但未布置公共浴室,护理人员在居室卫生间完成助浴工作。但根据反馈,组团内有一定比例的卧床老人需卧姿洗浴,而居室卫生间面积有限,没有条件使用浴床,护理人员只能为卧床老人进行简单的擦浴,服务品质有一定折损。
通过A、B设施护理组团辅助洗浴服务的对比可以发现,A设施组团配置了公共浴室,但使用率不高;B设施组团未配置公共浴室,却十分需要。这是因为A设施护理组团的老年人暂时不需卧姿洗浴,因此对公共浴室的需求不高;而B设施护理组团有一定比例的卧床老人,洗浴时必须借助浴床等必要的机械设备,此时配置公共浴室就十分必要。公共浴室与居室内洗浴空间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对辅助洗浴工作的支持度更高,尤其可支持卧姿洗浴。若护理组团具有较多卧姿洗浴的需求,则更有必要配置公共浴室。
2.3 辅助洗衣功能空间
A、B两个设施护理组团提供的辅助洗衣模式不同,相应的空间配置也不同,但配置的辅助空间与其服务模式大体上可相互匹配(图11)。
A设施护理组团的洗衣模式是“集中洗衣房洗衣”,组团内未布置单独的洗衣空间,但在清洁间内布置了脏衣物暂存处(图12),较好地承担了“中转”功能。此外,不少老年人还自购了小型洗衣机及晾晒架放在居室(图13)。据入住老人反映,“集体洗衣”在时间上不够灵活,所以在居室自购了洗衣机以便及时处理贴身衣物。
B设施护理组团的洗衣模式是“组团洗衣”,与A设施组团辅助洗衣的流程相比较为简单,且主要由护理人员在组团内完成,因此B设施在组团内布置了单独的洗衣间。据护理人员反馈,由于组团内大多是失智老人,尿床现象时有发生,在组团内及时处理床单被罩的需求较高,因而布置组团洗衣间十分必要。但在实际使用时也发现了诸如洗衣间缺少专门的污物处理池、处理二便时较为不便等问题。
通过对上述辅助洗衣工作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A设施组团未配置组团洗衣间,B设施组团配置了组团洗衣间,但两者的洗衣工作目前都得到较好的支持,这是因为两者的运营模式不同。A设施组团的老年人在洗衣方面大多可以自理,更希望在居室内设洗衣机,以满足日常不定期的清洗需求,而大型物件则需要集中处理,因此采用“集中洗衣+居室洗衣”的模式。B设施组团的失智老人较多,洗衣更需要护理人员帮助,清洗频率较高,需求更急迫,且有较高的消毒要求,因而相比在居室或集中洗衣房洗衣,“组团洗衣”模式更为合适。
2.4 小结
综上所述,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配置与否及如何配置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照护对象的身体条件,这直接影响其所需的服务内容、模式及流程,进而影响使用需求,而使用需求决定了空间配置要求(图14)。
11 A、B设施护理组团的辅助洗衣服务流程对比
12 A设施组团在清洁间布置的脏衣暂存处
13 A设施组团老人居室内自购的小型洗衣机
14 辅助服务空间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表2 养老设施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配置建议
3 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在配置护理组团中的辅助服务空间时,应首先关注照护对象的身体条件,并据此进行针对性设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辅助服务空间不受照护对象身体条件的影响,在重要性方面超过其他空间,条件允许时应首先考虑配置。笔者整理归纳了护理组团中各类服务内容及使用需求,总结出11类辅助服务空间[5],并依照使用频率、空间功能性及重要性等因素,给出了空间配置优先级的建议,对配置条件进行了说明,供不同项目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参考(表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养老设施的运营过程中,入住老人的身体条件是不断变化的,这会带来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空间需求。此外,政策的调整(如“医养结合”理念的提出)、新技术的出现(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等,也会对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提出新的需求。因此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为可持续服务提供可能,增加灵活可变性,以适应未来不同的运营服务模式。例如,对于未配置公共浴室的护理组团来说,设计之初可在其他辅助服务空间预留用水点,以便日后将其改为公共浴室,应对逐渐增加的卧姿洗浴需求。
4 结语
养老设施护理组团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影响设施运营的成本甚至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不应被忽视。设计高质量的辅助服务空间,必须关注运营服务理念、护理组团规模以及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其复杂多变的特征,探寻其中的规律。每一位从事养老建筑的设计人员都应提高对辅助服务空间的重视程度,在设计前期与运营服务人员深入交流,必要时亲身体验护理服务工作,以深入理解运营服务的需求,在设计时配置更符合需求的空间,帮助提高老年人在养老设施中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