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绿意
2019-03-07李思瑾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李思瑾
对于老百姓来说,致富产业,就是脱贫奔小康的光芒。
深冬,记者从威宁县城出发,一路途经观风海、迤那、中水等乡镇百余公里路程,来到了威宁最偏远的边境乡镇:山峦、道路、屋舍被流岚弥漫着,如同沉浸在水里,阳光穿过的淡淡雾霭慵懒地斜照下来,道路旁的树林像是半透明的……冬日的石门坎恍如梦境。
在这个地处滇黔交界、坐落于逶迤乌蒙山岭上的边远之地,记者从一个村落或者一个人身上,都能读到乡村发展的蓬勃绿意。
染绿山野
“10年前,很多村里就只有低矮的灌木丛。”与石门乡人大主席杨鼎漫步在山野间,10年前种下的青松早已高过了人的头顶。
2000年之前,石门乡小煤窑不少,村民们上山搭建挖煤隧道就要砍树,“只要有腿粗的树木,都会被砍去做顶木”。据当地村民回忆,除搭建挖煤隧道外,他们一是需要木柴作为燃料,二是需要树木作为起房盖屋的木料。因此,砍伐树木的现象时常发生,致使生态遭到破坏。
“一下雨,裹挟着山石、断木和浑浊的泥浆的洪流就从各个山头汇聚到村子里,两周以内都必须穿长筒雨靴出行。”村民们意识到了生态修复的必要,从林业站争取到绿化荒山的青松种子,利用农闲时节,顶风冒雪,起早贪黑,在山岭间种下了棵棵青松。
“种树不难,难在保护小树苗不受侵害。”杨鼎说,村民们放牧的牲畜会啃食树苗,因此各村就用强制手段限定放牧区域,“最要紧的就是刚种下树的头5年。”
这10年里,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在当地村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2017年6月,70多岁的村民张德荣找到年丰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明说:“我找你有个事。”随即递过来一份申请书,上面认真地写着“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几个字。
“你这么大年纪怎么想着入党?”陈大明好奇地问。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石门坎变化很大,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雨水不会冲刷土地和庄稼了。我想入党,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张德荣说到做到,两年来培育了4000多株树苗,包括板栗树、桃树等,现都已长到了1米左右高,今年正请村里牵头,免费提供给村民们种植。
陈大明问:“为什么想到要种树?”
张德荣很坚定地说:“因为总书记说:‘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扮靓家园
道路干净整洁,屋后草木扶疏,房前菜畦碧绿,年丰村、泉发村、团结村……每一个村落都是如此。
然而8年前,在云南昭通务工的陈大明回到年丰村,四处走访发现村里人居环境相当恶劣:踏进庭院,门前污水横流,走进小土坯房,光线昏暗,几十平方米的区域人畜混居,杂物乱堆。
近两年实施好“三改”“三化”工程后,陈大明和村干部们叮嘱村民:“环境卫生搞好,生活质量才能好。”
有村民不服气:“好不好住,都是我自己住。”
而在团结村一个叫“七里冲”的寨子,村民们以养殖为生,每天放牧的600多头牛羊都要在通组公路上来回走上三四趟,路上铺满了牛羊的粪便,车子行驶极其容易打滑。
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的难题,石门乡决定改变过去“村支‘两委’+村小组”的村级治理结构与模式,撤销过去的村民小组长,设置村民委员会领导下的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委),组建“十户一体”联管小组,构建“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村民自治体系。
2018年4月,石门制定出《石门乡农村卫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创新了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三查三评三奖”机制,并利用“三级自治”全面实施了12个村(社区)116个自管委的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各个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打开了新局面——
团结村安排农户集中放养牲畜,让村里所有牛羊在每天早上11点前经过通组路后,十户一体排班轮流清扫公路上的牛羊粪便。
泉发村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级新时代妇女联合会,选举产生了新时代妇女联合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全村妇女积极签订“四包”责任书,带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督查、评比活动,踊跃投身环境卫生攻坚战,彻底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现象。“下一步我们将从‘创卫’转向‘创文’和‘创美’,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泉发村党支部书记宋冰说。
年丰村村支“两委”统筹、自管委组织、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模式激发了内部活力,群众自己制定“村规民约”确定村庄院落整治标准和方案开展整治活动。“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的景象已成过去,如今的石门坎,人在景中住,景在花丛中。”陈大明笑着说。
播种希望
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石门乡,当地人戏称“土豆、洋芋、马铃薯”为“三宝”,这也透露出当地曾经的产业发展的无奈。
两年前,泉发村为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建立起可养4000只乌鸡的养殖场,但不久后因气候高寒被迫关停,曾经在草坪上奔跑的乌鸡已不见踪影。
曾经参与入股养鸡的养殖户们也纷纷外出务工填补亏损,村民们的忧虑,泉发村党支部书记宋冰记在心里。
威宁石门乡团结村新民居,道路干净整洁,屋前屋后绿树成荫。(雷有军 / 摄)
如今泉发村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尝试种植中药材(草乌)。“因自然环境恶劣和产业结构单一,短时间很难形成产业链和可持续生计,2017年石门乡党委政府立足泉发村实际,引进公司,探索草乌订单种植。经过一年的尝试,2018年受益受惠的群众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成立合作社,继续与公司订单合作,建成了200亩草乌种植基地,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贫困群众新增收。”宋冰说。
“我们村与公司签订订单合同保底收购,直杆草乌每公斤11元,藤本草乌每公斤15元。我家今年种了3亩地,除了成本后,每亩有近6000元收入。”泉发村村民邵德玉笑了,“卖得好,我家打算继续种植。”
选择原有的传统特色产业并扩大化,不失为一条正确路径。
团结村村支书胡钧溥发现,石门坎许多人家都有养土蜂的习惯,土蜂蜜可以卖到150元一斤。“如果提高技术水平,再增加种植蜜源植物,不仅可以带领村民致富,还有利于生态建设。”
但是,村民们的养蜂技术很原始,蜜蜂采蜜无法避开极端天气的影响:五六月干旱,导致花蕊无蜜;八九月涝灾,蜜蜂无法采蜜。
于是,胡钧溥带上村里的养蜂能人出去考察学习,把先进的养蜂技术带回了村里,发动全村50多户群众参与养蜂,并协调到专家的技术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发展方案,计划在养蜂基地方圆5公里范围种上能提供蜜源的漆树和适宜此地气候的经果林,实现在花季时满山遍野的花海,在收获时林间硕果累累。
团结村还组织开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免费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村民们围在夜校外等待至天黑,通电后灯光亮起的一瞬间,大家都很激动,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我猜想村民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在黑暗中,忽然有了光芒。”胡钧溥说。
对于老百姓来说,致富产业,就是脱贫奔小康的光芒。
返程,记者从车窗回望,冬日的阳光下,所来之路,苍横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