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山到“金山” 从试验到示范
2019-03-07邱胜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邱胜
大事记3
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7月19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在贵州省毕节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乌蒙磅礴走泥丸。地处贵州省乌蒙山区的毕节,曾留下红军长征的足迹,也是全国出了名的“穷”地方。为破解“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成立毕节试验区。
由此,毕节试验区开启了一段长达30年、统一战线帮扶攻坚克难、挑战贫困的新征程。
巍巍乌蒙山,滚滚乌江水。30年来,统一战线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参与试验区建设,同心助力毕节改革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创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交通设施成效显著变化。从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到国道、省道的九曲回肠;从贵毕公路上的车流拥堵,到县县通高速的风驰电掣;从单一公路到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运输方式的立体呈现……
连峰际天处,高速路穿山过岭,天涯变咫尺。
云水缥缈间,彩虹桥跨川越壑,天堑成通途。
从1988年至今,毕节公路通车里程从4770公里增加到3168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7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308.5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
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综合构建,为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注入强劲动力。
2.3 不同检测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甲状腺激素、IL-6及CR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三者的单一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关键。30年来,毕节试验区结合自身环境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目前,产业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覆盖贫困村787个,扶持贫困人口95.96万人。
从1987年起,海雀村经过30年的艰苦奋战,全村共造林14500亩,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74%,家家有了人均价值5万元的“绿色银行”。
在海雀村“战天斗地”的同时,毕节试验区2.69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一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壮举全面开花。
在“生态建设”的主题引领下,毕节试验区30年来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近9000平方公里,造林20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2.2%,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三十而立看毕节,生态建设谱新篇。如今的毕节,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洁、人更富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从荒山穷山变成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毕节试验区探索出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外促内,人与自然和谐共进,青山金山一起建,两个成果一起收等宝贵经验。
毕节巨变,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
由恒大集团援建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张俊松 /摄)
【故事连线】
海雀: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虽是初冬,乌蒙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万亩华山松依然披绿挂翠,与漂亮的黔西北民居、通村通组连户硬化道路一道,组成和谐富裕美丽的小康图景。
98岁的安美珍老人,居住在温暖漂亮的民居里。晴天,她就坐在家门口晒太阳;阴雨天,她守着屋内的火炉取暖,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幸福时光。
时光倒回到30多年前,海雀村是村子山穷水尽、住房风雨飘摇、生活缺油断粮的凄凉景象。安美珍老人当时“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脑袋”。
“我们一路走来,得到了中央各届领导的关心。现在的海雀,一年更比一年好。”安美珍的儿子马正安回忆着30年前饥寒交替的苦日子,心中充满感恩。
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米,水冷山寒,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群众生活贫困。海雀人为填饱肚子,拼命把山上的陡坡地都变成了粮地。“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
1987年冬天,村党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们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轰轰烈烈的植树“革命”。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海雀村完成了30多个山坡的种树任务,植树面积1.16万亩,村子周边的荒山秃岭开始披绿。
一代新人换旧人,荒山长出绿树林。
今日的海雀,林茂粮丰、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