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闯出一条发展型精准扶贫之路
2019-03-06郭晓鸣张鸣鸣丁延武
郭晓鸣 张鸣鸣 丁延武
大竹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的典型区域,面对“插花式”贫困户信心和能力不足,帮扶主体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的现实困境,从县域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禀赋,苦练“绣花”功夫,重点从扶贫工作机制和政策创新入手,通过内生式拔穷根、全面式脱穷帽、持续式奔小康、共享式兴乡村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闯出了一条发展型精准扶贫新路子,为全省广大丘陵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推进扶贫工作机制建构,全面“脱掉”穷帽
由于扶贫工作时间短、任务重,许多地方往往将脱贫目标定位于收入达标,主要扶贫手段更倾向于短期成效显著的物质投入,导致“为扶贫而扶贫”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单一注重收入目标的脱贫举措存在着以后大规模返贫的巨大风险。大竹县基于贫困户收入、居住、环境、生态、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全面性的目标指向,通过构建发展导向的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和坚定全面脱帽的目标指向,稳定且持续地实现了贫困群众全面“脱掉”穷帽。
构建发展导向的推进机制。为着力破解“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全面”等脱贫攻坚领域中的“痛点、难点、弱点”,大竹县创新发展导向的现场评赛机制,通过“实地看、全面查、随机问、多方评、限时改、重奖惩”六步工作法,将考核评估的重心从扶贫项目的实施转移聚焦到农民增收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等问题上,根据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动态化、递进式的评赛内容,畅通了贫困户的利益诉求渠道,达到了发现短板、优化队伍以及贫困群众持续、动态参与等多重效果。从而实现了自上而下传导合理压力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层层加码、层层避责”的不良现象,并通过基层干部之间横向比较和充分交流,对于更加精细化地推动脱贫工作、激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产生重要影响,极大地提升了贫困群众对政府扶贫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大幅提高了扶贫工作绩效。
同时,加大对生存环境、社会治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目标的考核,不仅要求改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物质条件,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集中安置区除了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外,以户为单位还就近配置近千个“微田园”菜地,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的果蔬需求。在乡村治理方面,帮助农户建立起共建共享、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自治机制,实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协同共治、群众自治、德法融治“三大治理”。
构建联动机制,聚焦持续性奔小康
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是一脉相承、相互衔接的两大战略,只有在真正实现脱贫摘帽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然而,面对越来越紧迫的脱贫时间表的压力,部分贫困地区通常会采用短期化和形式化的扶贫举措,“数据脱贫”的扶贫形式化问题已经逐渐显露,这样的“被脱贫”虽然短期成效显著,但是因缺乏基础支撑而不具备持续性,并为后期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增加难度。大竹县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内涵,通过构建产业与居住的联动机制和聚焦持续发展的施策机制,将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高度衔接,确保贫困群众在脱贫基础上顺利实现小康目标。
构建产业融合与移民搬迁联动机制,创新实施“双靠近,三融合”模式,着力破解异地搬迁农户就业难、增收难的困境。坚持“以产带迁、以迁兴产”理念,异地搬迁安置点靠近场镇和企业,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推动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协同发展”,因地施策采取“点镇”“点园”“点业”三融合举措,推动搬迁群众由“靠土地吃饭”向“靠产业增收”转变,为后脱贫时代和全面小康目标打造坚实的持续增收渠道。构建聚焦持续发展的施策机制,切实转换精准扶贫战略理念,高度重视扶贫政策和扶贫举措的持续性,在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激发基层干部活力、贫困人口参与能力、帮扶主体内生动力、和谐乡村建设等精准扶贫的痛点、难点、弱点,有针对性地出实策、出精策、出续策,为后脱贫时代的到来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提供前瞻性政策储备。
创新多元化帮扶模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必然是开放性的,必须有城乡双重资源的集合和集成, 必须有多方主体进入农村领域参与脱贫攻坚和帮扶,才能形成乡村发展新的动能,只有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大竹县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合作协同的扶贫格局,建立贫困人口的产业参与和价值分享机制,兼顾企业自身盈利和社会责任担当,创新多元化的帮扶模式,实现贫困群体持续增收和帮扶主体长远发展的“双赢”。
党建引领模式。大竹县创新“三引领”党建工作法,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一核多元”精准示范模式,推广“富村帮穷村、先进带后进”经验,打造党建连片扶贫示范片。
企业带动模式。大竹县创新性地将政府扶持资源与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了企业帮扶脱贫与自身发展的共建共赢。如东柳醪糟公司依托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在80多个村建成10万亩糯稻种植基地,带动10万余农民人均增收1768元。企业在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降低了融资成本,使糯米粉年产量跃居西南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成为跨三次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龙头企业。
能人助村模式。大竹县充分挖掘体制内外“能人”这一源头活水,按照“六有标准”找“能人”、请“能人”,建起了产业发展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大类型共2879人的“能人库”;2013年以来,全县共有146名“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25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39个后进村借助“能人”实现转化升级。
集体经济抱团模式。大竹县从2015年起实施百村联动强村计划,突破村域范围,以“团坝白茶”、“月华糯稻”等特色产业为中心,在贫困村新建20余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积极探索“股份制扶贫”新模式,通过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小额信贷、土地资产、村集体资产等要素入股,以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实现集体经济增长与贫困户增收的同步发展。
资金互助模式。大竹县积极探索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新机制,通过实施“供销+生产+资金互助”“社员+资金互助+工厂”等发展模式,实现农民由单一“生产合作”向“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信息合作”等多元合作跨越,有效緩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实现贫困户互助增收。(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