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的运用之道
2019-03-06陆宁
陆宁
说起同期声,相信每一位党教制片工作者都不会陌生,在日常制片实践中也多有运用。但运用得多,不等于就运用得好;平时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片子的同期声不仅没有增强片子的表现效果,反倒让人觉得别扭。同期声的本质是什么,实践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有哪些较为普遍的规律,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党教片制片实践,来谈一下“同期声的运用之道”。
不可忽视的表达作用
党教片属于电视片门类,电视语言是基本表达要素,而同期声正是电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同期声的表达作用,才能避免造成片子的单调枯燥。在实践中,一些党教片没有充分运用同期声甚至将其束之高阁,仍然是解说词全片漫灌。这样的作品,除非服务于制片需要,否则很难给观众带来有益的观看体验。
同期声对党教片的传情达意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用于叙事,除了解说词交代内容、讲述故事外,通过同期声让当事人自己讲述,常常会更真切、生动。我策划拍摄的微视频《榜样》讲述的是定远县干细胞捐献者、党员胡坤的感人故事。5分钟的作品中,胡坤的同事、家人,还有他自己,面对镜头讲述着一件件平平常常却又让人感动的故事,情感细腻,真实感人。这部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获得安徽省党员教育微视频大赛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期声运用得非常精当。同期声还可以交代环境。《村医贺星龙》中有一段内容令人印象极为深刻:接到求助电话,贺星龙立即骑着摩托车出诊,雨后路滑,摔倒在临近悬崖的山道边,身上划破了,坐在泥地上,忍着疼痛,默默无语……这段画面,用的正是现场同期声。贺星龙平时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他每天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无需赘述,仅仅这几十秒画面的展现就足够了。当然,同期声还有烘托气氛、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等作用,在此不一一举例。
厘清与解说词的关系
運用同期声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其与解说词的关系。首先是互补有无。在电视片中,同期声和解说词都承担着重要任务,也都是为表现主题而服务。有的地方适合用解说词,有的位置适宜采用同期声,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搭配得好,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村医贺星龙》中,有大段的解说词,用于交代环境、介绍人物、讲述故事,解说者的声音浑厚而平和,将观众带入故事。而其中多处又用到了现场同期声访谈,比如妻子回城时,在公交车上对贺星龙的一再嘱咐,情真意切,让观者为之动容。其次是恰到好处。有句话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可见恰到好处即为美。而同期声与解说词的关系处理,也一样需要恰到好处。这里一方面是指要用在该用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指用得要不多不少正好。最后是不拘一格。怎么安排同期声和解说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时候,解说词可以大段大段地运用,而同期声则点到为止;有的时候,同期声可以用得更充分,甚至完全替代解说词,担当起主体叙事任务。还以微视频《榜样》为例,5分钟的作品,没有一句解说词,全部是现场环境同期声和当事人同期声采访,再叠加必要的字幕,在叙事上也很流畅,将故事交代得清晰明了。可见根据片子需要,做出合理取舍,才能够有效发挥同期声的作用。
拍摄内外皆功夫
同期声好不好,采访拍摄阶段是基础。第一,创作者一开始就要策划好,在正式拍摄之前,在撰写策划脚本的时候,就要对同期声的运用有所计划,不然正式开拍后就会手忙脚乱、错失良机。多年前的一部纪实性专题片《分红》,讲的是合作社分红的故事。主创人员一开始就把同期声摆到重要位置,准备充分予以运用,为此撰写了详尽的计划,并在拍摄机位的选定上煞费苦心。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中大量纪实性现场同期声,比如分红仪式的筹备、分红仪式中敲锣打鼓的场景、群众喜笑颜开的心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二,拍摄要确保原汁原味。既然要用,就一定要用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当然,这就要求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以便抓住最原汁原味的内容。《山桃花》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人,得益于其中的同期声都是经年累月追踪跟拍得来的,真实而又珍贵。第三,力求精益求精。都说电视片是门遗憾的艺术,但不能因此就放松了自我的要求,尤其在同期声的拍摄采集方面。制片过程中,有时一个场景非常好,但是声音效果不理想;有时讲述者的背景声凌乱嘈杂,影响了整体效果;有时拍摄的光线过亮或者过暗,最终难以采用;有时甚至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忘记了打开录音开关……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收录的同期声差强人意。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在采访中紧绷“质量弦”,只有做好各种预案,才能在计划内采访环节举重若轻,才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忙而不乱。
后期还需细打磨
后期制作是制片的关键环节。前期采访拍摄的内容再多再好,如果在编辑过程中没有用好,也会功亏一篑。要把拍摄素材用好,第一,必须多听多看。拍摄到的大量素材,每一部分讲了哪些内容、讲的效果怎么样、各段素材的特色在哪里,这些必须心中有数。而要做到心中有数,除了拍摄中的现场把握,还必须反反复复地在制作室观看揣摩。笔者2017年摄制的选派干部专题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拍摄阶段完成后,又反复观看获取的素材,认真考虑里面的同期声,对画面和声音有了全盘的把握后才进行剪辑制作,从而确保了成片的质量。第二,必须统筹规划。对同期等元素的布局、运作,无论在策划、拍摄时还是在剪辑时,都必须通盘考虑,谋定而后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把该用的素材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专题片《山桃花》中讲述的故事,让每一个观众深深感动,这与主创者在后期制作时的通盘谋划是分不开的。笔者印象较深的一处情节里,主人公宋学琴腰间系着绳索,半悬在石壁上,艰难地给扁桃做嫁接,此处的环境声或是她跟丈夫劳动的对话声,或是她挥动镰刀劈砍灌木时枝杈断裂的声音,或是她一脚踏空跌倒时在地上翻滚的声音,多种同期的融入让人有如身临其境,对主人公坚守的不易更心生敬佩。第三,必须敢于取舍。拍摄一部片子的素材往往几十小时,甚至几百小时,但真正用到成片里的少之又少,如果片长15分钟,那同期的运用最多也不过15分钟。大量的素材如何取舍,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决断力和掌控力。因为有时要舍弃的素材单独来看未必不好,但用在片中却不见得就是最佳选择。要想出精品,只能寻求最佳组合。《村医贺星龙》一片跟拍了数年,其中积累的素材自然是海量的,但最终观众看到的,就只有那么多;观众听到的同期,就更加有限。这些呈现在荧屏上的画面和同期,可以说是经过了精心打磨和严格取舍的,每一幕、每一处都很好地服务了主题、加强了表达。当然,舍弃除了需要决心之外,眼力也是必须的,假如不能慧眼识金,把好的内容删除,那就可惜了。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期声要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干中学,学中干,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