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像五重奏

2019-03-06

关键词:群像党员创作

2015年,我们组织策划和创作了微视频《坚守平凡》,该作品在2016年获评江苏省党员教育微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评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十佳策划作品奖。《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的编辑老师约我们谈谈当初的创作思路,因事冗耽搁至现在。其实是三年前的作品了,当初的思路如今回忆起来,唯恐时过境迁、不够全面。而且这几年来党建微视频发展日新月异,也许三年前的思路再拿出来讲已经不算出色了吧。于是把片子再找出来,慢慢回顾,却发现还颇有收获。有些想法,当初似乎并没有想得透彻,如今却了然于心。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如此吧。不揣冒昧,把这些想法整理成篇,发表出来,以供同好一哂。

塑造“党性之光”群像

通过塑造人物群像来凸显一个主题,在这几年的微视频创作中已经不算新鲜的思路。不过,群像塑造得成功与否,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坚守平凡》的党员群像之所以鲜明感人,在于我们在创作中对结构、情节和场景把握较为得当。

构架情节线。片子创作之初,我们统一了“塑造不创造、搬运党性之光”的指导思想。在讨论选题时,有人提出了一个构思:在全区各条战线的普通党员中,挑选数名典型人物为主角,以凌晨到深夜为时间轴,展现常人已入梦乡时他们却在深夜中平凡坚守的故事。就这样,时间成为我们讲故事的天然主线。同时这个时间线所涵盖的时间段,又具一定特殊性,有突出主题的作用。之所以这么构思,是因为我们当时对微视频的创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情节是什么,一定要有一条清晰合理又别有意趣的主线支撑和串联。

形象均衡性。群像是无主无辅的;在构筑群像过程中,不能过分突出某部分人、弱化另一部分人,群像的所有成员在片中地位都是平等的,所着笔墨也应尽可能是平均的。同时,群像的所有成员还要有个共通点或共同性。我们在栖霞区的基层党员中选择了五个人——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江苏好人”郭凤萍,彻夜守护群众生命的外科主治医生陆森琪,十年如一日的城市美容师、环卫保洁组长吴建荣,执着守望乡村的龙潭中心小学副校长吴兴林,守护平安的马路模范、基层交警钟煜,他们都是普通党员,深夜到凌晨都是他们的工作时间段,这就是共通点和共同性。实际拍摄过程中,因调度难度有差异,对他们的采访时间其实是不平均的。但通过后期剪辑,他们在片中所占视频篇幅却大致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将这些分散的人物形象凝聚为一个整体——默默奉献的基层党员群体。

讲述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有真实故事的片子其实并不太难拍。但是,想拍出平凡中的不平凡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借助了栖霞区电视台、江苏风火轮影视公司的专业摄制力量,演员就用真人,故事就是真事,画面力求真实,全程跟拍五个主人公一天的工作生活,前后用了十五天时间制作完成,整个过程马不停蹄。

重在传神。微视频的画面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与传统的专题片是不同的。由于我们这部微视频时长很短,还是带有公益宣传性质的群像式片子,片子的表现资源被五个人物进一步“摊薄”了。最后的成片时长仅五分钟,分摊在每个人物身上,只有一分钟左右的表达时间。这就决定了我们无法按部就班地表现一个人的全部事迹、生活和思想,只能突出人物身上的某一个闪光点或闪光瞬间。如果用绘画来形容,这部微视频需要的是传神,而不是写真。所有人物,实际上在片中都是起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塑造其群体的精神缩影才是创作的着力处。所以,我们从大量的采访素材中,选取了人物一天工作中最为繁忙的时段、最为典型的场景和最为辛苦的画面。观众看完全片,对片中五个人物不会有太详尽的了解,如果要了解他们的事迹,需要去看报道。但这部片子的创作意图,本就不是向观众介绍这五个人的事迹。他们代表的是基层优秀党员这个群体,代表的是这座城市中成千上万的普通党员劳动者。五个人物的片段其实就像五个音高一致、效果相同的音符,重复传达同样一个信息:当很多人已下班回家甚至进入梦乡,他们还在默默为这个城市服务。五叠之后,戛然而止,但余音不绝。

贵在真实。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最本真的。在全程跟拍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几组宝贵的真实镜头:郭凤萍阿姨的老伴一直全程陪伴,守候到深夜,坐在调解工作室角落中打盹。拍摄外围的第二摄像师抓拍了这个感人的画面,最终用到了影片中。为了拍摄急诊手术室中的紧张镜头,摄制组架着机器,守候到深夜两点多钟,抢拍下了急救画面。拍摄环卫工人是在凌晨三点多钟,城市还在睡梦中,而我们的环卫工人已经整装进入工作岗位。摄像师跟在吴师傅身后,灯光组远远地补光,力求拍好深夜中那份宁静和昏暗的睡意。

创作思维要灵活

不管什么作品,最初的创作设想一般都是较完善的,但拍成之后是什么样子,却要取决于创作中的其他元素,比如灵感、契机、功夫等。所以说创作是一件充满变数的事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既然如此,变通型的思维方法就必不可少,求变型思维更加必不可少。

表现元素的变化。群像式作品重点不在介绍人物,而在表现精神。这也意味着表现的过程重点不在故事,而在于情节的暗示。一开始,我们本想用发生在五个人物身上的五个小故事串联成片。但实际拍摄中我们发现这并不可取。因为人物工作性质的不同,使该片具有了丰富的场景变化,但同时也使片中人物拍摄的调度难度有所差异。郭凤萍是调解员,每天都要为群众调解大量纠纷,所以她的一线故事是最不难拍的,可以说每天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物都能像她这样,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工作,甚至由于工作性质,有的典型和基层群众几无直接接触,这样就缺乏典型故事。如果强求拍故事,难度就高得多;就算拍出来,分量也未必能够与其他片段相当。这种情况,最佳的选择就是拍场景、抓细节。比如吴兴林,他的工作就是教書,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内容,典型的故事不好抓拍。我们就拍摄他工作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日常细节——备课、写教案、上课,将画面重点放在他严肃认真的表情细节和与农村学生们温馨的日常互动上。这样就扬长避短,使他的片段画面内容与其他片段区别开来,且使片子画面节奏富于变化。

辅助元素的运用。要在短促的时间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就要应用诸如文字脚本、字幕解说等元素。我们将文字脚本重点放在片头和片尾。开篇开门见山,告诉观众我们拍的是什么;结尾总结概括,告诉观众我们拍的是什么人。同时,在五个片段的间隙用文字脚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这样就紧扣了片子主题,也凸显了片子的时间线。我们希望故事的收尾干净有力,就尝试使用了水墨定格的手法,让人物形象在光影的变化中渐渐定格,也让党员的风采在观众心中定格,让观众的情绪随着一幅幅定格画面渐渐升温,强化了对情感的认同。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是鲜活本真的普通基层党员,是她,是他,是他们。党员千千万,平凡见不凡。制作这部片子,不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百分百”党员,让其他党员的优点在他身上集中展现,而是要深度挖掘每一名党员身上的“优秀特质”,塑造一个群体的时代精神。这是与以往的传统人物事迹片有明显区别的,我们认为这也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而生的一种新型创作思维。

猜你喜欢

群像党员创作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群像
群像扫描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