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陆游 (上)

2019-03-06靳国君

北方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孝宗高宗秦桧

靳国君

自  序

从2010年初秋起,陆续读《宋史》,读陆游,萌生了写陆游的念头。从此,随时查阅历史文献,随时研读陆游诗词及其著作,挖掘史料,间有构思酝酿或片断写作。

在写作中,敬守历史,遵循史实,大事有据,细节有根,落笔有理。叙事状物增强文学性、故事性、知识性、欣赏性。语言文白相间,力求营造语境的历史感、现场感,读来上口,默化韵律与诗情。

2016年9月初,在中国作家协会雾灵山庄创作基地,改出了第三稿。归家后,即全力投入创作,除夕之夜不能辍笔,是被陆游所吸引,欲罢不能。继而披阅数月,增删多次。从2018年除夕夜起至今,再次修订部分章节,重新构思,重新写过,这全赖文字架起神交的灵犀之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我在写作这部作品的岁月里,深深体验了这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而要将思想与精神在历史长空的驰骋,化为电脑上流动的文字,却需自己情动于中,构建审美的语境,“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所幸,我不负岁月,岁月亦不负我,终于完成这部作品。几位知情友人说,是心血之作,这是友情浓浓的激励与鞭策之词。写作时,确是夜以继日,作品拿出来却可能是野叟献曝。

这样写陆游,确乎是尝试。

陆游的生平事迹,多依《宋史》等历史文献,并搜求于他的诗词作品和他的《老学庵笔记》《入蜀记》《家事旧闻》等。文中所涉历史人物,均以正史为依据,如宋高宗、宋孝宗、宗泽、赵鼎、李光、岳飞、辛弃疾、周必大、张浚、虞允文、杨万里、范成大、曾己、陆佃、陆宰,乃至于秦桧、汤思退等。

笔者尝试在这部作品中,对历史进行活化的描写,全面展现南宋的历史面貌及其败亡原因,探寻陆游起伏跌宕的一生,刻画陆游的人格特征,描绘其在历史大事件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风采,塑造陆游真实的历史文学形象。间以描绘小桥流水,江南风光;重现庙堂滔滔宏论,渔樵野老漫话短长;摭拾文人雅趣,间及社会风习。描写但求内敛、含蓄,不作刻意渲染,以免冲淡历史生活的真实感。怎奈笔者限于学识、文笔笨拙,料难尽意,还赖读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读者诸君读后,倘若略有所得,则笔者所愿足矣。

笔者邀请傅道彬先生(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为本书作序。他学养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美学等学科,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二十多年前,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家重点图书《人与自然》(三卷),笔者在工作中得以拜读傅道彬先生写出的十二万字专章文稿《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被深深吸引,手难释卷。文稿内容丰富,文笔精湛,汪洋恣肆。今得傅道彬先生之序,是笔者所愿,读者之缘。

读者读此书后,我们的共识会彼此交融——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的诗词是永驻高雅文化殿堂的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文化价值,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高峰、阳光、春水。

感谢您和读者诸君阅读此书。

                                                                  2018年9月

一、八年离乱

1125年,11月。淮河上游,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已是深秋时节。

生于暴风雨

十一日晨,陆宰走出中舱,放目四野,天高云淡,远山起伏,大雁南飞,水畔人家错落,炊烟袅袅。

夫人方才对他说,昨夜精神恍惚,忽闻叩门声,她循声问道:“何人?”来者曰:“秦少游”。陆夫人唐氏,乃江陵名门望族之女,北宋三朝名臣唐介之孙,自幼熟读诗文。她早闻诗人、词家秦少游大名,便开门相迎。只见秦少游身边有一男童,肩挑书箱,身背长剑,神采不凡。不待唐氏开言,秦少游说声“孺子可教”,便飘然而去。男童放下肩挑,跪地向唐氏稽首三拜,过门而入……唐氏正欲问其名,却听几声雁叫,睁眼醒来,却是一梦。望船窗外,月光如水,波纹粼粼,山影朦胧。陆宰听过,微微一笑,说道:“昼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境使然。”

河水波浪翻滚,溅起层层浪花,浮光跃金,水气清凉。远近几群水鸭上下翻飞,掠水捕食。

轻拂的晨风,撩动陆宰的长衫。他想,夫人已近产期,但愿挨过船上这几天。

十二日,天气阴晦,乌云飘在远方山顶,缓缓移动。到黄昏,竟点点滴滴下起小雨。顷刻,天气骤变,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天昏地暗,船赶紧泊岸。浪卷暴雨,冲船撞岸,激起浪头飞空,翻卷飞落,前浪未息,后浪骤至,势如排山,哗哗的水声、轰隆隆的雷声惊天动地。此时,夫人出现临产征兆。至天明,风雨渐弱,船内居室响起了婴儿的哭声。陆游诞生了。

仆妇向陆宰报喜,说这小官人一双大眼睛,有灵气,要起个好名字才是。陆宰点头说道:“当然,當然。”他想到昨日夫人夜梦秦少游,少游是其字,秦观是其名,便对夫人说道:“此子名游,字为务观,如何?”夫人说道:“儿名陆游,名有三点水。水者,地之血脉,可也。”陆宰说道:“名者,称谓而已。解字论名,卜者百卜百解,无可取哉!夫人意,地为国之基,民为国之本,是望子为民为国,善!”

几天后,船起锚,奔向汴京(今河南省开封)。船内不时掠过山影,夫人神情黯然,轻声慢吟道:“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陆宰听到夫人吟诵秦观《望海潮》中名句,说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世道大变,非可左右,随遇而安吧。”

“乱离人不如太平犬”

这一年,金国联合宋朝灭掉辽国,转身即撕毁盟约,兴兵攻宋,战云漫天。

陆游的父亲陆宰,刚被免去淮南地方粮饷水陆转运使之职,他是携家眷奉旨进京。此行不知是福是祸,陆宰心怀疑虑,他把家眷安排在荥陽暂住。他到京后,朝廷念其耿忠、廉能,任他为京西路转运副使。在战时,这是十分重要的职务,是前线命运之所系的后勤,负责粮饷的转运和供应。

次年,金兵挥师南下,战火迫近京城,朝中一片惊恐。只因皇帝以“主和”为名,行称臣纳贡、屈辱投降之实,朝中部分文臣武将顺应圣意,放弃有利战机,力主“求和”。陆宰主张卫国抗战,又执掌京西路后勤保障大权,是一大障碍,被“主和”派御史徐秉哲罗织罪名,弹劾罢官,他不得不举家南归。

时令正是深冬,大雪下个不停。离开汴京,渐行渐远,陆宰回首,雪雾迷茫,汴京亦不可见,他对夫人说道:“不知何日再来汴京?”夫人眼望陆宰,说道:“再来有日。”陆宰长叹一声,眯起眼睛说道:“怕是不可再来了……”一路上,一家人在严寒中瑟缩,唐氏整天把两岁的陆游抱在怀里,以体温为其取暖。

不久,1127年,金兵乘宋弃战求和,抢渡黄河,攻陷汴京,烧杀掳抢,掠走宫中的金银、玉器、宝物,搬走国库的全部存储,掳走徽、钦二帝和皇族宗室、内侍四百五十多人,还有朝中大臣和各业能工巧匠两千多人,偌大的汴梁城被洗劫一空,烟火冲天,几日不灭。

陆宰听闻,对家人说道:“这汴京,有外城、内城、皇城,是三重城池,人口一百多万,繁华无比。从皇城到内城,有高官豪宅;从内城到外城,有各业大作坊,早市、晚市、夜市;从歌楼到酒馆,有南戏、曲艺、杂耍。城内外应有尽有,是万国中第一大都市,看张择端画作《清明上河图》,可窥其繁华之盛。而今,可怜一炬,化为废都!”后来,又听说徽、钦二帝和皇室贵戚等,被押往北国绝塞苦寒之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陆宰哀痛不已,不思茶饭。

人民纷纷逃亡,豪门大户、平头百姓、伤残士卒各色人等,汇成逃亡人流,哭天号地,或被追杀,或饿死道旁。陆宰全家从荥阳到祖居之地寿春。战火逼近,全家拜祭祖墓后,又在寿春投入逃难的人流。陆宰原有意在寿春终老,而今已无可能。念及故土鱼稻之美,怅然不已。身在难民中,人命危浅,不知归路。目睹惨状,陆宰自叹,这真是“乱离人不如太平犬”!

避难东阳山

渡黄河,走汴水,过淮河,到长江。

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有时,他们躲进芦苇荡,常常能听到金兵的人喊马嘶之声。躲躲藏藏,走走停停,陆游在母亲的怀抱中,终于辗转逃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农村旧宅。

时局混乱,坏消息不断传来,附近盗贼充斥,陆宰谋划避之远行,对家人说:“小乱居城,中乱居乡,大乱居山。”友人介绍说,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山中义军首领陈彦声有侠气,识文知武,其义可依,其勇可恃。陆宰曰:“东阳人自古刚勇,尚武,可往之。”友人受托去东阳,陈彦声说:“早闻陆宰之名,心慕之,久怀敬意,陆大人来东阳山中,是我意外之幸。”陈彦声一番准备,一天带十几人,越百里来迎。

到山上,住处与用物一应俱全。陆宰见义军秩序井然,纪律严明。义军建寨修堡,在山中坡地种粮种菜,厉兵秣马,严阵以待,陆宰言道:“是豪杰士,真可托生死者也。”生活从此安定下来。这段离乱岁月,深深刻在陆游的心中。后来他写的《三山杜门作歌》,曾忆及逃难之险: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逃去不待鸡号旦。

金华何来义军?原来自金兵攻占中原,宋朝军民同仇敌忾,沦陷区和江浙、川陕地区人民揭竿而起,风起云涌,组成抗战义军。史载,几支大队义军,最多时总数有二百万之众。沦陷区抗战义军,各自为战,攻击敌后,时有攻城略地之举。前线义军则与官军相呼应,配合作战。金兵从开战起,总是遭遇强烈的阻击,两方攻守,高低起伏,进退相间,时有反复。只因高宗为保皇位,怕迎回徽、钦二帝,与秦桧联手,排斥打击抗战派,几次放弃直捣黄龙之机,拱手让敌,毁成功于一旦。抗战将领和义军不甘心裂地而治,枕戈待旦,伺机而动。淮水以南,一些山区也出现了一股又一股义军,陈彦声义军就是其中一支。

山上,早有几户人家投奔而来。“泥人李”两年前就携家眷来到山上。他祖传专做一寸二寸泥人,惟妙惟肖,在他北方家乡一带很有名气。在山上,他带两个大儿和义军士兵烧窑制砖,七八岁的幼儿和其他孩子,整天结伙在山上玩耍。陆游从父读书,几家孩子也来求学,陆宰善待之。课毕,陆游和几个孩子常去看义军练剑。后陈彦声命人为陆游等每人特制一把轻剑,陆游如获至宝。他天天闲时去学剑,睡前置于床头。

一晃两年过去,人们见陆游小小年纪,练剑不辍,舞起剑来虎虎生威,剑光闪闪。问他道:“练剑何为?”陆游举剑答道:“剑指中原,还我河山!”问话人高兴地说:“好也,竖子可为文臣武将矣。”

1133年,陆游九岁时,在战火中磨练成长的抗战将领吴、吴、韩世忠、岳飞等以及各地抗金的民间武装,此呼彼应,先后大败金兵,抗战形势好转,陆宰和陈彦声商量回山阴。陈彦声殷切挽留,对陆宰说道:“陆公,我师也。所学甚多,没齿不忘。我心望公长住,是我生之幸。”陆宰细说故土难离,久必还乡,他写诗留赠:“前身疑是此山僧,猿鹤相逢亦有情。珍重山头风与月,百年常记东阳名。”陈彦声和陆宰别情依依,几个小伙伴也难分难舍。“泥人李”送陆游两个泥塑,寸人豆马,手执长剑,英姿飒爽,陆游谢过。陆宰离山之日,陈彦声带一众人等出境饯别,泣下沾襟。他手抚陆游头顶,说道:“国有难,英雄出,竖子可待也。”他还派几位侍卫,一直送全家人重归山阴居所。

二、国破之恨

中原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大宋朝廷风雨飘摇。

1127年,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即皇位后不久,便开始了逃亡生活。他带着宠臣们,先是逃往扬州,再逃往杭州,又逃往越州(今浙江省绍兴),接着又逃往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再逃回温州,而后又逃回越州,再逃回杭州,又逃往平江,又逃回杭州,再逃平江。1132年,回杭州。

“直把杭州作汴州”

五年里,宋高宗带一众大臣和宫人逃来逃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逃到越州时,仓皇中宣布在越州建都。到底在何处建都?主战派与投降派斗争激烈。主战派主张建都关中或南阳,是为上策;中策则是建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主战派主张,即使建都建康,也可守可攻,时机成熟,可跨江北上,突出皖北,收复东京在掌控之中,继而北伐,收复失地。可是,宋高宗与投降派后又极力主张建都临安(杭州),理由竟是:一则可不引起敌人的猜疑,对敌人也无刺激,相安无事;二则金人再南侵时,可立即从海上逃跑,因金人不善水战。原来建都临安竟是为了便于逃窜,此事贻笑千古,然而却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事实。

在临安,宋高宗和投降派安于现状,全无收复故都之意,更无结束分裂局面、一统河山的打算,他们竟寄希望于金朝自我崩溃,臆想金朝在享受北宋的丰厚贡品中,沉浸于奢侈而自我灭亡。

这杭州,本是东南大都会,自古繁华。柳永在《望海潮》中极写其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高宗到后,在凤凰山西麓,大兴土木,在方圆九里内,建造紫禁城。史载,有十九宫、三十殿、三十三堂,七楼、二十阁,六台、一观、九十亭。高宗为游西湖,建造龙舟巨舫,大者可坐百人。雕栏画栋,锦幕珠翠。高宗每游湖,动辄百艘船舫相随。他又命人在禁内修小西湖,造飞来峰。朝中大臣上行下效,相继营造私家园林四十余处,水榭楼台兴作之风从此盛矣。

奸相秦桧重金请大师,论阴阳,看风水,在望仙桥畔,建格天阁相府,说是一等福地,仅次于皇宫。相府楼高六丈,居高临下,飞檐斗拱,傲视豪宅,气焰不可一世。每入夜,隐隐有管弦丝竹之声传出,附近百姓听到侧目而曰:“咸阳(指秦桧)!”

宋代,风水之风盛行,所谓风水师趁势而出,其中痞子、帮闲者之流居多,他们巧舌如簧,抓住主人心虚心理,说坏,坏到家破人亡;说好,好到代代荣华富贵。陆游成年后,有人问他秦相府风水如何?对此,陆游不以为然,他说:“风水,环境也。宅,无凶吉之分;人,有善恶之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谓吉凶祸福,皆系本人所作为也。”他又说道:“蔡太师之父,死后葬于临平山。术家说以钱塘江为水,秦望山为案,确乎气象雄丽。然富贵既极,一旦丧败,几近灭族,至今不能振。有山水处宜居,宅宽敞者宜气,其余皆无关也。”

诗人林升,看不过穷奢极欲,写《题临安邸》一诗,直刺投降集团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他在诗中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是国人的心声。当时,朝野有识之士、贩夫走卒、乡野老夫,纵然生活在苦难中,却都期盼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女诗人李清照,多愁善感,以写情调缠绵的身边事见长。此时,她经历了长途的流亡生活,亲历了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她的诗词内容和风格大变,她歌颂力主抗战的爱国志士,鞭挞以大片国土、人民和巨额财富换取苟安江左的宋高宗和“主和”派,写诗赞美项羽不肯忍辱求生的英雄本色,以春秋笔法批判高宗投降集团怯敌逃跑、苟且偷生。她在《乌江》一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陆宰读到这些动人心魄的爱国作品,反复诵读,有时是高声吟咏,听者动容,人们知道,他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千岩亭上

陆宰和一家人回山阴老宅,陆宰称之为“云门草堂”。先后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另建了雙清堂、千岩亭,旁有清泉环流,小桥流水。陆宰赋闲在家,不再出仕。其性俭约,不喜饮酒,每与弟子诸生谈至深夜,仅饮一杯绿豆粉山药汤为食。

陆宰不再出仕,是他从徽宗与蔡京集团倒行逆施,促使北宋衰亡,体认宋朝宫廷乱象难息,廉能之吏难以立足的现实中悟出,与其出仕,不如乡居。宋时,官员致仕年限为七十岁,他是正在盛年而早早辞官了。

他和友人聚谈,常论宋亡之因,他说:“徽宗在位,蔡京一伙人投其所好,鼓吹神灵异说,诱使徽宗沉溺于享乐。蔡京兴师动众,铸‘九鼎,修九殿,造‘明堂,建‘延福宫‘华阳宫,大兴道观。凭借漕运,以十船为‘一纲,尽选奇花异石,运往京城,美其名曰‘花石纲。”友人说道:“事事历历在目,国人皆知,奈何?莫非天亡我宋?”陆宰说道:“北宋政治、经济、军事腐败,民不聊生,方腊造反,势在必然。军队战斗力日渐低下,金国已深有体验,大举南下,早有策划。凡此,绝非天意,而系人为。”

在千岩亭上,与友人谈论及此,莫不喟然长叹,皆言此为生死存亡之鉴。言及南宋,无不惊叹当朝秦桧与蔡京何其相似乃尔。

他们眼望南山,纵论天下。陆游一生记得,每言及秦桧丧权辱国,先辈们或咬牙切齿,或怒目如炬,或伤悲流涕,预备饭食,没人食用,“未尝不相与流涕哀恸,虽设食,率不下咽。”“当时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恸哭,人人思杀贼。”陆游年幼时,不懂长者何以如此动心,陆宰说道:“听之,听之,年长自知人当以国为命。”

李光,强项之士。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相。秦桧权倾朝野,李光无畏。在朝议政,曾面斥秦桧,揭其怀奸误国。愤然去职,返乡后,每来陆家,辄剧谈终日,凡言及秦氏,“愤切慷慨,形于色辞。”陆游奉陪在侧,觉其“英伟之气,使人兴起”。

一日,李光坐亭上,举酒对陆宰说道:“我即将贬谪远行。咸阳(秦桧)最忌恨赵鼎与我。今赵丞相已放边荒,我岂得免?他不搬除障碍,岂能独擅权柄?到时,我不会涕泣而别。青鞋布袜,即日行矣。”诸人听来,颇觉伤感,陆游听来落泪了。有人说道:“庆父不死,国无宁日。秦桧不除,国难不止。”

后十余日,果有行。陆宰问道:“何事为罪?”李光默而不语。陆宰多年敬佩李光,遇其遭此厄运,寝食难安,陆游愤愤不平。李光受秦桧陷害,一再贬谪,最远徙海南岛。那时对海南称为“南荒”,是“荒蛮之地”,“非人所居”。李光走时,陆宰送行到诸暨,归而言曰:“泰发(李光字)谈笑慷慨,一如平日。”陆游问道:“何时能归?”陆宰蹙额,至痛至悲,说道:“咸阳岂能饶他?去有日,归无日矣。”陆宰又对陆游兄弟说道:“丈夫遇难,当如是,天地正气,胸襟人格。”李光一去十一年,秦桧死后得归。

听父辈说起“绍兴十年(1141年)和约”,陆游义愤填膺。

所谓“和约”,主要规定是:对金俯首称臣,割让六百三十二县,每年奉贡银二百五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哪是什么“和约”?明明白白是降约,是卖国条约。南宋割让土地后,只剩下七百零三县,真真是半壁江山。

眼见昏君高宗为保皇位,一再俯首屈膝;奸相秦桧为保富贵,甘做内奸;昏官庸吏为保官位俸禄,主张裂土而治。三者沆瀣一气,百姓身遭其害,为给金国纳贡,担负双倍的苛捐杂税,日益贫困。陆游心怀苍生,犹如身受,其忧国忧民之心,已成为他的长久之思。本来民心可用,军心可依,可是腐败的南宋朝廷,却一直笼罩在宁肯投降也不抗战的“求和”阴云之中。陆游耳濡目染,面对国家与民族危亡,立志以身许国,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君书”的宏愿。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完整,成为他一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三、秦桧其人

秦桧(1090—1155年),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其父做过县令,家有田亩。上太学前,拜汪伯彦为师,汪伯彦后来成为南宋早期有名的奸相。秦桧性狡诈,工于心计。在学时,常密告同学,人称其为“秦大脚”。二十五岁时考中状元。

海上归来

金南犯,抗战派为朝中主体,秦桧附和潮流主战。

在宋钦宗初露议和主张时,秦桧首鼠两端,以两面手法,明里主战,暗中主和,博得钦宗赏识,把他由礼部侍郎提擢为殿中侍御史。

在抗战派被排挤出朝廷后,他被提升为御史中丞。金破汴京,徽、钦二帝等人同被掳走。次年,他被掳往金军大营。他见有机可乘,便卖身求荣,给金军统帅粘罕写密信,建议保留宋王朝做傀儡,金国在幕后操纵,以利金国长远统治。粘罕看到秦桧是为金国谋划,大可利用。后经他引荐,金太宗破例召见了秦桧这个俘虏,把他赐给监军挞懒任用,兀术也曾设宴款待,侍女陪酒,收买其心。后来,他又为被囚的徽宗致金帝信修改润色。徽宗此信,建议派人南下,劝说宋高宗称臣纳贡。在上交信件时,秦桧自荐,称愿当此任。金对南宋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占领、全面统治,自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不过却看穿了秦桧其人,于是赏赐他大量金银财物,且称其“文采斐然,书法自成一家”。

1129年,金分两路攻宋,东西夹击。东路挞懒任命秦桧为军师,后又任其为随军转运使。秦桧甘当鹰犬,为金出谋划策。这年战事起伏,金兵打楚州久攻不下。金统治者为了达到他们占领南宋的目的,决定纵之使归,以做内应,为金代言,令秦桧以逃离金国为名,潜回南宋。

1130年10月,秦桧按金人谋划,带家人与奴仆,经陆路从海上入宋,诡称杀死看守,脱离囚地,夺船逃回。朝中文臣武将皆大疑,他们接连向宋高宗启奏,说北国是金兵天下,秦桧一家人携奴仆逃出,是不可能之事。自燕京到临安,逾河越海,无金人之助,焉能生还?也有近臣对高宗私下谏言,说道:“秦桧阴险深阻,不宜重用。”唯有宰相范宗尹与同知枢密院李回两人,夙与秦桧交好,竟说他是“不顾兵戈之险、风霜之苦,千里迢迢归来,是一片忠心”。宋高宗对金的国策是屈膝求和,秦桧归来正合其意。秦桧见到高宗后,又献上了他代南宋起草的“求和”书。不几天,高宗上朝,他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又得一佳人”。他力排众议,任秦桧为礼部尚书,下诏夸奖,严禁非议,并赏赐秦桧金银。三个月后,又任其为副宰相。一年后,秦桧即把保荐他的宰相范宗尹和李回等排挤出朝,人们说:“归来可疑,官德卑劣,实非善类。”1132年,高宗因对金求和不成,认为秦桧不力,而大臣们又不断弹劾秦桧,高宗无可奈何,罢免了秦桧。

1134年,南宋求和使臣带回信息,挞懒提出,真要议和,必用秦桧。高宗即用,后又升其为宰相。从此,高宗与秦桧紧密配合,放任秦桧把持朝政。佞者进,忠者退,朝中一批忠诚爱国之士见此情景,为避祸自保,托言“议论不合”,陆续辞职而去。

秦桧上任不久,为敛财、纳贡,密令各路暗增民税,此例一开,地方巧立名目,搜刮日重,有恃无恐,许多农民难以为生,为求生存,铤而走险,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此风渐成南宋痼疾,积重难返。

朝野共愤

秦桧的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的行径,为众多忠臣良将所不齿。

秦桧入朝不久,金使来,所提条件与秦桧平时所议吻合,识者益知秦桧与金人共谋,他们忧国家之辱,恐无尽时。丞相张浚推荐秦桧为副相,待到共事,方知秦桧为人卑劣,他向高宗请辞,高宗问道:“谁可代卿?”张浚不语,高宗问:“秦桧如何?”张浚如实以告。高宗说:“然则用赵鼎。”张浚赞同。高宗复用赵鼎为相。秦桧知后,立即挑拨离间,对赵鼎说道:“圣上早想用您,是张浚拖延。”在暗中,秦桧指使台谏,先论张浚,后打赵鼎,两人先后遭罢官。

国势日危,朝中忠直之士紛起进谏。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等人,反对金人提出的强权和议,也有人提出赵鼎应留任。司勋员外郎朱松等六人,联名启奏,吏部尚书张熹等九位重臣,同班上疏,后又有大臣接连上疏,在外的前线将帅岳飞、韩世忠等也纷纷上书,朝野共愤,提出为国家与百姓计,条件对等的和约可签,金人提出的无理割地、辱国、纳贡的和约不可签,要切责秦桧之罪。在宋金“和议”垂成之时,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高宗封事。封事,亦称密折。他在封事中怒斥王伦、秦桧、孙近迷惑圣上,屈膝丧国,言与此三人不共戴天,请斩三人之头。他说,对金作战,“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增。”“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可处小朝廷求活耶?”秦桧闻之,毫无忌惮,立即罢免胡铨,将其流放到穷乡僻壤,一贬再贬,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朝野闻之,心皆不平,人们刻版印刷胡铨的封事。凡读过之人,皆为胡铨的忠国之情和冒死谏言的精神所感动,愤而共言秦桧该杀。

1139年,金兀术取代挞懒主政,撕毁“和议”,又大举南下。

金兀术派人给秦桧送密信,提出要议和,必杀岳飞。秦桧依计而行。这时,金兵南下遇阻,连败。在前线,六路将领分别连克六州,皆为军事重地,大军剑指中原,捷报频传。岳飞大破拐子马后,打到朱仙镇,离汴梁仅四十余里,直逼黄河渡口,而且岳家军西起洛阳、郑州,南至蔡州、陈州一带,对金兵形成一个弧形包围圈。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胜利在望,岳飞对部将们发下誓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如若收复故都汴梁,挥师北上,历史将可能被改写。秦桧迫不及待地与高宗密谋,立即连续撤韩世忠等诸将回朝,再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返京,军心大乱,致使战局反转。岳飞怒发冲冠,遥望中原,痛洒英雄泪,仰天长啸:“十年之战,废于一旦!社稷江山,恐再难中兴,恢复无日矣!”中国历史又拐了个大弯。

千古奇冤

一一削除这些战将的兵权后,秦桧又派人去庐山,欺骗罢官归乡的岳飞回杭州,以谋反之罪,制造假案,投入大理寺,严刑拷打,岳飞绝食反抗。

这年腊月二十九日是除夕。除夕之夜,愁云惨淡,先是冬雨淅沥,后是大雪纷飞,充斥肃杀之气。在大理寺风波亭,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岳飞被逼饮毒酒而死。事前,命岳飞签字画押,承认谋反,岳飞坚决拒签,大义凛然。狱卒提着灯笼,只见他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遇害,时年三十九岁。接着,其大将张宪、其子岳云俱被杀害。

正月初一,冬雷阵阵,雪满杭州路,屋宇皆白。宋史等历史文献多处记载,杭州百姓闻岳飞遇害,皆哀泣,天下冤之。后世,庐山西北麓株岭山中,岳母和岳夫人之墓,当地百姓和官员年年祭扫,络绎不绝。追悼岳飞的诗词口口相传,是历史不灭的记忆。

秦桧与高宗联手害死岳飞,各有盘算。秦桧自金归来,为扫除障碍,数兴大狱,陷害忠良,晚年尤甚。在主张抗战的丞相赵鼎被排挤出朝后,秦桧独断专行,强力推行名为主和、实为投降的主张,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其入朝为相十九年,先后将七十多位文臣武将或罢官、或贬谪、或流放、或囚于狱中,有人一年而死,有人三年而亡。1152年,秦桧又罗织罪名,制造了王之奇兄弟、叶三省等四大冤案,一大批人受害。

老丞相赵鼎,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秦桧仍派人暗中监视他,每月上报赵鼎身体情况。赵鼎既不能回朝廷,又不能返故乡,他知秦桧心毒手狠,必置自己于死地,株连家族。他为避免最坏结局,绝食而死。赵鼎没料到,他死后,秦桧仍指使同伙,捏造罪名,数次施酷刑,逼迫其子赵汾自诬,要他承认联合老将军张浚和大臣李光、胡寅等“谋反”,赵汾不从,然秦桧仍以“谋反”为名,迫害朝中与地方廉能官员与忠国之士五十多人。赵鼎被迫害致死后,门人故吏闻赵鼎死而叹息者,秦桧皆亦加罪,绝不放过,赶尽杀绝。

秦桧制造冤假错案,残忍成性。一起又一起冤假错案,所害忠臣良将不可胜数,宋史《秦桧列传》载,“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几近朝中无忠国之谋臣,军中少有可用之将,路、州、府、县充斥贪官、昏官、庸官。

流恶难尽

秦桧擅权,横行无忌;高宗纵之,闭目塞听。秦桧广植私党,为其所用,凡弹劾忠臣良将之文,皆出秦桧之口,形之于死党之笔,在朝中,人所共知。而其用人,一要“主和”,二要重金行贿,三要言听计从。自其为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为行贿奸佞、顽钝之徒。秦桧为掩其罪行,命儿子秦和孙子秦埙把持修史大权,父子两人同修国史,中国自古以来,仅此一孤例。凡皇帝言行、大臣奏章、上疏等不利于秦桧的文字,尽皆销毁、删除,或以火焚之,以掩后世之目。

秦桧卖官鬻爵,开门受贿,霸占田园、宅院,无所顾忌。其相府内的“格天阁”,分类分层专储各地官员“孝敬”的古玩、玉器、珍宝。南方督军方务德为消嫌隙,一次即送龙涎香十六箱、黄金四箱、象牙雕屏风、唐名家书法等巨额“礼物”。其子秦所用工役甚多,日日锻造金银器,搜罗珠宝玉器,声色犬马。一次,请假回金陵祭祀祖庙墓地,极尽豪奢,尽选临安和转运司华美舟舫,仍嫌不足,又从浙西一路选取,共数百艘。沿途郡县监司,投其所好,结队迎饯,数十里不绝。秦气焰熏天,极尽一时之盛,百姓为之侧目。过平江码头,当地结彩楼数丈,尽选官伎,歌舞其上,缥缈若在云间,秦处之自若。沿途官员暗中贿赂,攀比交接,买官求升,行之坦然。秦桧时期盛行的官场贿赂之风,经二十年养成,愈演愈烈,渐成南宋不治之症。

秦桧死后,金银、珠宝、玉器不可胜数,田地、房屋不计其数,家产富可敌国。他是中国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奸相、巨贪、祸国殃民之贼。在宋史中,胡铨言秦桧当国十九年间,搜刮民脂民膏,肥己、纳贡,“迄今府库无旬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民不聊生。元人史学家脱脱,与秦桧是毫不相干的两朝、两族人,他主持修撰的《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载秦桧罪行累累,读来触目惊心。

秦桧给南宋的经济、政治、文化、吏治、边防、人才、人心、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内伤,留下了重重潜在危机,不可彌补和挽回,给南宋埋下了断代的种子,其祸国殃民之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倾东海之水流恶难尽”。

四、少年才俊

陆游才气超逸,文采斐然。十二岁,按宋制,他因祖荫,恩赐登仕郎,可直接参加乡试。他写诗自成一格,人读之,击节而吟。言其志,必为国之良才;说其诗,有唐韵之风。其诗名渐而远播。二十岁左右,人称“小李白”。

“郁郁乎文哉”

“小李白”自有他的生存环境。他的家乡山阴,地处杭州湾钱塘江南岸,历史悠久,是古越国都城,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报仇雪耻之乡,也是兴学育人之地,独特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文化交相融合,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浸润人心。

远在春秋时代,孔子曾派子贡来山阴考察,子贡对这里的仁义教化、尊崇贤才,颇多赞誉,其谓之“郁郁乎文哉!”东汉时期,王充“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日日竞读,成为乡风民俗。后王充为官,辞官后,回山阴设塾授徒,开书馆风气之先。他三十年完成煌煌大作、传世哲学经典《论衡》,桃李满天下。至北宋年间,重文轻武,州学、郡学等官学兴盛,私学兴旺,私塾、学塾、村塾、义学、冬学遍布江南,讲学书院陆续出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当时世界所独有。州学由知州主持,教习由州官担任,如是状元出身,则由朝廷任命,倡导师尊,蔚然成风。书院是那时的研究院,大多由各地游学的名师硕儒讲学。

山阴学风鼎盛,处处书声琅琅,家家以耕读为乐。村校学童竞习歌咏,山民村妇出言常有古训。范仲淹任越州知州时,创建了稽山书院,他有时登坛讲学。山阴最多时有书院四十多所,各地学士云集,全国四方来此受业者众,是名垂青史的阳明学派、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山阴千年兴学重教史、学术研究之风薪火相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融进了山阴人的血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阴,有山水之盛。高峰连绵,青林翠竹。鉴湖浩渺,清流见底。传说,远古轩辕黄帝曾在湖边石上磨镜,光照天地,故而人们惯于称其为镜湖。

镜湖涵养山阴,境内有长短水巷纵横,大小青石桥错落。田塍如画,村墟远近映带。台门老屋,黛瓦粉墙,傍水而立,家家临水,户户垂杨,水上乌篷船穿街过户。八百里镜湖波光潋滟,三百里会稽山钟灵毓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山阴,可识书香墨韵,可染古朴民风,可得秀美湖山之灵气。陆游五十五岁时写《思故山》,对山阴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有动人的描绘:

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

湖山奇丽说不尽,且复为子陈吾庐。

柳姑庙前鱼作市,道士庄畔菱为租。

一弯画桥出林薄,两岸红蓼连菰蒲。

陂南陂北鸦阵黑,舍东舍西枫叶赤。

正当九月十月时,放翁艇子无时出。

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

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

陆游家是山阴的名门望族,耕读传世。其曾祖曾任吏部侍郎,祖父曾任吏部尚书、左丞相,其父陆宰官至京西路转运副使。其先人为官,皆以不畏权势、忠心为国著称。其家双清堂藏书甚丰。宋朝南渡,国藏图书皆被金人付之一炬,化为灰烬。到临安后,重建秘书省,派员到各地书坊、书肆和藏书家广求图书,或重金购买,或借书抄录,抢救典籍,刊刻重印,使之得以薪火相传,是为继绝之举。仅借抄陆游一家藏书,有一万两千多卷,可见当时此项文化抢救工程之巨大,陆家自有贡献。

万卷纵横

陆游自幼聪颖,他随家人从金华避乱归来,终日读书。

陆宰课子,常忆其父陆佃。他对陆游说:“尔祖,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履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受教于王安石,鉆研经学。高祖为官一生,著书二百四十二卷,其《礼象》《春秋后传》等,皆传于世,尔当自励。”

陆游年纪渐长,入乡校,归家犹自学,纵览六经典籍和兵法战书。他整日苦读,欣然会心,由晨而暮,手不释卷,“家人呼食,读书方乐,至夜,卒不就食”。“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数万字他背诵如流,乡人称奇。其父听闻,嘱其勿恃才而骄,对他说道:“凡状元,默诵四十万字,皆如探囊取物耳。”

他十六岁那年去应试,与陈公实和族兄伯山、仲高等五人去考举人,家人与乡邻簇拥送行。六人登舟,再拜而别。六人中,陆游年龄最小,神俊丰逸,才学超众,人们预期,陆游此去,可望榜上有名。

从隋朝开科考试,考生多借住城中或城郊僧房,以省旅资,又得清净,便于考试。陆游兄弟此次也是借住僧房,他在后来《灯笼》一诗中写道:“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少年的经历,他印象颇深。

陆游在考场,游刃有余,无题可难。经文试题是《王者不治夷狄》。“王者不治夷狄”是何道理?难道夷狄可治王者乎?陆游秉笔直书,畅议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当时是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不容抗战之论。陆游初试啼声,铩羽而归。

陆游崇奉“道义无古今,功名有是非”,他绝不会为做官去迎合秦桧等投降派的主张。与其相反,其族兄仲高,为求进身,竟靠告密而投进秦桧门下。仲高告密,常人难以想象。仲高是李光的侄女婿。有一天,李光之子李孟光和仲高闲谈时说,其父李光在家修史,对朝廷有讥谤。仲高闻之,立即上告。案发,李孟光遭贬峡州,其父李光贬至海南岛。陆宰送别时,问其遭贬直接原因,李光默而不语,正因此事涉及陆仲高,不便相谈。秦桧提擢陆仲高为诸王宫教授,是宫内重臣。陆游在陆仲高升官之时,写诗劝诫,深言“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临出分苦语,不敢计从违”,希望陆仲高遵从道义,不要为升官而不择手段。陆仲高读后,不以为然。

陆游心无旁骛,执着于理想,继续用功。他每天晨起整束袍带,从师受业,毕恭毕敬。

师从曾几

陆游之父陆宰名望高、交友广,自回乡后不再出仕,时有旧友、乡贤来拜访。

有一天,好友曾几来访,陆游得识。曾几是他心慕已久的爱国志士、前辈大诗人和饱学之士。曾几之兄曾开,供职直学士院,他三次质问秦桧,言今日之急,当论生死存亡,何当退而论安危?并说秦桧对外不应“自卑污”,秦桧骇愕,罢免曾开。随之株连曾几,罢其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之职。他离职,从容自若,常来探望陆宰。此后,陆游与曾几交往甚密,执师礼,虚心求教。

曾几每见陆游,或讲史,或谈诗,或论抗战之据,陆游身心受益。曾几坚决主张抗战,具有范仲淹以来,宋朝士大夫和有识之士共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和追求。曾几知秦桧与金合谋,朝政无望,乃回上饶,读书赋诗,以终天年。陆游曾专程去探望。秦桧死后,曾几与其兄曾开均被起用,复见天日,时曾几已七十一岁。陆游常致书问安、请教,曾几回函,诲之不倦。

烟飞云散

1155年,秋季的一天,陆游临帖习字。他自幼承家训,九岁学书,苦练楷书二十年,出类拔萃。间习草书,喜学怀素、张旭,也学杨凝式行书,兼学苏轼、黄庭坚。宋代兴草书,书家蜂起,是中国书法的一座高峰。陆游草书三分真,七分草,独辟蹊径,清新流丽,疏放飘逸,卓然超群。他把挥洒草书的狂放与快意,写进了《草书歌》:“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此时驱尽胸中愁,捶床大叫狂堕帻。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

正在他乘兴挥洒时,乡邻吴兄兴冲冲推门而入,对陆游说道:“好消息,好消息,秦桧死了!”“啊?”陆游十分惊讶,半信半疑。陆游问道:“此事当真?”吴兄说道:“当真。邸报、小报上都登了。”宋时,邸报行于官府,形似公文,常有外泄;小报流于民间,大小只二三寸,始有“新闻”之称。小报比邸报多了些三言兩语的奇闻逸事,诸如名流绯闻、神医名药、歌伎私奔之类的里谈巷议之类,人称“扯闲片”“扯闲淡”,编报人多为失意文人。

陆游听闻邸报、小报都已发表,立即收住笔,放下,拍了两下书案,抚着吴兄肩膀,连声说:“好,好,好。”陆游推窗而立,清风徐来,漫卷诗书,一扫郁闷之气。吴兄说道:“今天,我请你饮酒。”陆游摆手说道:“不,我请你们饮酒!”邻人也无不以喜相贺,言奸贼已死,是国之幸,民之福也。

原来,早在1150年1月,秦桧在回相府的望仙桥上,忽然斜刺里窜出一大汉,大吼一声,手挥大刀,向秦桧砍去,只听“咔嚓”一声,情急之中,砍断了轿杆,众卫士蜂拥而上,把大汉扑倒在地。连夜审讯,知大汉名叫施全,是为国除害而来。次日,秦桧命施行残酷的磔刑,在市上五马分尸,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当日深夜,有人收尸而去,不知姓名。

秦桧逃过一死,却由惊而惧,增护卫五十人。以有病为由,坐轿上朝,不拜。其初有精神恍惚,夜多噩梦,年复一年,病情益重。1155年,他竟一病不起,遍请名医,百方用尽,皆束手无策。最终全身疼痛难忍,嚼乱舌根而死。临安百姓闻之,皆曰“恶贯满盈”,无不拍手称快,街巷有人放鞭炮,西湖晚上有人放烟花。高宗为稳定“和议”局面,追谥秦桧美名为“忠献”,在朝中他却在无意间说漏一句话:“我现在用不着再在靴里暗藏匕首了。”高宗深知秦桧为人,只是为“主和”,才独依秦桧。

陆游从科考重挫中挺过来,晨起练剑,闻鸡起舞;伏案读书,更深漏残。闲时,登会稽山,啸傲烟霞;游百里鉴湖,扣舷而歌;临池习字,纵横驰骋,痛快淋漓。

六、初出茅庐

秦桧病死后第三年,1158年,陆游三十四岁,因祖荫出仕,终于走出山阴,进入仕宦之途,获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主簿,是下属,从事文墨等事。这是他首次离家赴任,摆脱困境,未来可期,满怀喜悦,沿途所见,备感新鲜亲切。

赏石观海

过罗源县走马岭时,见荆棘丛中有崖石,上刻“树石”两大字,石奇字好。他摩挲巨石,感觉似仍有字,即令从者,用野草除垢,“才翁所赏树石”六个大字赫然而显。陆游对从者说道:“才翁者,乃诗人苏舜钦之兄苏舜元也。苏舜钦乃范仲淹同朝好友也。”从者面有喜色,对陆游说道:“赴任遇此景,乃吉兆也。”陆游笑着问从者:“何来此说?”从者笑而答曰:“才翁者,陆公也。陆公才高,谁人不知?此番赴任,必受赏识(石)也。”陆游仰天大笑道:“明公期我仕途得人助,谢你祝愿。”在路上,他们交谈甚欢,遇有山水胜景、旧庙古寺,陆游常给他讲一段稗史逸闻,意趣横生。

陆游初涉仕途,忙于衙务。遇假日休息,读书、写诗、习字,有时和府中人便服而出,近逛市井,远去登山临水。早秋一天,雷停雨霁,三位同僚约陆游乘海船去海上畅游,行百里,船工遥指东南,说道:“船行五日,可到流求(今台湾省),是在泉州之东,其侧有小岛曰彭湖,烟火相望。”陆游对同僚说道:“这岛孤悬海外,多年难兴。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进入此岛起,那时称其夷州,至今已九百年,代代有人去岛。”众人又问起船工可有海上故事?船工讲起妈祖的故事,他说妈祖实有其人,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她自幼聪颖,学天文、气象和医术,善驾舟,经常海上救人,惠及流求。她在一次海难后死去,人们看见她凌驾彩云,空中仙乐阵阵。乡民为纪念她,建起了妈祖庙,福建有,流求也有。

陆游首次出海,见海阔天空,远望流求,胸襟舒展,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又听妈祖故事,慨叹海之美、国之大、民知感恩。大海那边的流求,唤起他心中历史的记忆,浮想联翩。随之吟《感昔》一首纪行:

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

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

此后写的《步出万里桥门至江上》一诗中,流求又入其诗:

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涛头。

一日新雨霁,微茫见流求。

忠于职守

陆游做主簿尽职尽责,不久调任福州决曹,掌管刑事诉讼。

凡有讼,他必亲听,多方搜证,不枉不纵。遇有申冤者,则必广搜街谈巷议,多方兼听,辩证鉴别,不以个人好恶为准。有人说:“决曹,权重俸薄,何费其力哉?”陆游先谢后曰:“有一流传楹联,姑且听我诵来:‘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陆游后书写一联语:“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他将此联送给这位好心人。好心人也是有心人,他珍藏此联语,每有决曹新任,他把此联送堂上,言此是陆游所书,请大人一览。新任决曹必问:“是何意哉?”其必曰:“不知大人意何是哉?”

1160年,高宗知陆游政声,调陆游入朝,任敕令所删定官,负责编纂、颁布法令和起草国书、文告等事。官阶不高,职责重要。这之后,陆游与邹耘、刘凤仪、周必大、史浩、陈俊卿、芮晔、冯方、李浩等朝官结识,时相过从。在官舍,与周必大邻墙而居,情深意笃,他在诗中写道:“得居连墙,日接嘉话……从容笑语,抒写肝胆;邻家借酒,小圃锄菜;荧荧青灯,瘦影相对,西湖吊古,并辔共载……淡交如水,久而不坏……”

陆游重友情,与人交而有信,为人谋而秉忠,这些人皆成为他的终生挚友。

1162年7月,陆游调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是重用。大理司直,负责司法;宗正簿,负责王室宗亲事务。初入朝廷,诸事陌生。陆游忠于职守,夙兴夜寐。高宗拟任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有多人以为不宜,陆游听人议论,亦有同感,认为此事关系重大,他不避风险,上书详陈己见。他说:“杨存中久在朝廷,不谙地方事务。江淮现为攻守枢纽之重地,官、军、民等诸事纷繁,非杨存中所长,乞圣上改任他人。”杨存中是备受高宗宠信之人,任殿前指挥使二十五年。高宗早知朝中官员有此议论,阅过陆游上书,又仔细考量,遂纳谏,罢任杨存中,改任他职。事后,有人对陆游说道:“高宗宠信杨存中,称其为当代郭子仪。你竟敢逆鳞而动,要小心。”陆游说道:“兄意为我好,然我为国谋,非为私也,圣上知我。”他那时的官阶是正八品,小官却有大勇气。

宫中规矩很严,却非人人守规矩。历来“中贵人”,即太监,往往谄媚皇上,以谋其私。有个太监,常买北方珍玩玉器,进献高宗。陆游看此事,究其心,不可测。陆游启奏高宗,他在奏折中说道:“陛下自经史典籍翰墨外,对其他任何玩赏消闲之物,应摒弃不用。那小臣不体圣意,随意私买珍玩送陛下,是亏损圣德,乞陛下严行禁绝。”高宗阅后,赞陆游为保圣德而进言,是忠国之心,批道“必明令禁绝”。

上疏乘胜而进

1161年,金兵经过全面备战,抽调精锐,兵分四路,全线南下,长驱直入,意欲彻底灭掉南宋。

战事既开,战局却未能按金兵的预期发展。金主完颜亮御驾亲征,经和州,在江北安营扎寨,派水军驾船数百艘,横渡强攻。在采石矶一带,虞允文指挥宋军战舰迎敌,又调当涂民兵,驾海鳅船向敌船队发起猛烈攻击,分割穿插,将其水军拦腰截断,分进合围,令敌死伤惨重。当晚,大帐内灯火通明,虞允文與众将分析军情,几位大将认为金军惨败,必要休整,我军当以逸待劳。待众将言毕,虞允文慢挥其手,言道:“不然。”他判断,金兵乘我不备,凌晨必反攻。他命众将待命,兵不卸甲,马不下鞍。夜半,他命水军悄然驾船到上游杨林河口埋伏。天将明,金兵果至,钻进了虞允文设伏的“口袋”。虞允文一声令下,火器队齐射竹管药火箭、霹雳弹、震天雷等,远距离打击、火烧金船三百多艘,烈焰滚滚,红透江天,仿佛火烧赤壁。虞允文以不足两万之军,大败金兵四十万之众,是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史称“采石之战”。

金军海上一路,也未得手,遭遇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所率军队和民兵的绝地反击,溃不成军。李宝备战充分,他率战船一百二十艘、弓箭手四千人,在海上抗击金兵南进。他们兵在海州附近,先为被围攻的魏胜的抗金民兵解围,又和山东境内几支义军联手,向北推进。在胶西附近海面,李宝巧设埋伏,示敌无形,以逸待劳。天微明,金军船队风樯鼓荡,战旗飘飘,金鼓齐鸣,先声夺人,如入无人之境。李宝见风骤急,漫卷战旗,大呼:“好也!”待敌船逼近,李宝一声令下,四千弓箭手万箭齐发,火药箭在敌船队引发火海,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火龙翻滚奔窜,战船被烧得噼啪直响,惨叫声连天,转眼间死的死,逃的逃,金兵首领苏保衡在乱军中改装为兵卒,侥幸只身逃出重围。李宝军生擒敌兵两千,大获全胜。

另两路金兵,一路粮草悉数被焚烧。西北一路,被四川宣抚使吴率军重挫,吴乘胜向北推进,收复西北两大州秦州、洮州。金兵大败,其京城留守完颜雍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前线完颜亮,在扬州被部将杀死。魏胜义军在山东,以大股部队东西战、南北攻,搅得金营风声鹤唳。

金兵全线撤退,宋军夺回两淮,抗战重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和反攻条件。抗战派主张乘胜追击,攻其喘息未定。也有人提出,即使守势以待,也应全线向北推进二百里,扩大前线纵深。陆游在朝中积极鼓吹抓住胜机北进,和众臣呼吁请出老将军张浚统帅军队。不料宋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竟然提出趁此“求和”。朝廷哗然,反对声四起。陆游此时,不惧风险,挺身而出,上疏高宗,直言金人内有政变,外有溃败,内部不稳,人心浮动,军力、国力大减,无力南顾,正是我收复河山的最佳时期,“应乘连捷之势,击溃败之军,不可复留残寇,长为国家之忧。万望圣上决断。”朝野一片主战声。此时高宗昧于形势,出自偏安私心,竟然再主“和议”。怎奈此时他已难控制局面,骑虎难下,迫于形势,1162年,宣布退位,住德寿宫,为太上皇,朝纲交于孝宗。

孝宗即位

高宗与孝宗政见有异,然孝宗至孝,父子情深。孝宗虽非高宗亲子,高宗却视同己出。

孝宗为储时,一次突患痢疾,御医治疗不愈。高宗微服出宫,亲访几家药店。在一家药店,坐堂医说他可一试。次日来接,他方知是宫中事,倒有些惴惴不安。高宗嘱他不必惴惴,放心诊病就是,他连声“诺诺”。诊后,医生说道,太子喜吃螃蟹,多食必伤脾胃,久之脾胃阴虚,引发冷痢之患。诸位御医以热痢下药,是不对症,自不见效。这位医生又道:“可采湖莲藕节,捣烂取汁,温酒调服,三日即可痊愈。”孝宗连服三日,果然痊愈。高宗说道:“治国如治病。”孝宗应道:“对症下药。”为谢此医,高宗把皇宫的捣药杵赐他,从此这位坐堂医名声日盛,苦读精研,十年后乃成名医。

孝宗敏于事,做储君时,对朝政了然于心,他深知秦桧之奸。一次,秦桧以缉盗为名,抓捕一千多人,隐瞒不报。孝宗对高宗言之:“此事关系重大,捕人众多,伤民结怨,必失人心,望速决断。”高宗言道:“速告大理寺遵旨,立即释放。”秦桧病危时,对朝廷秘而不宣,阴谋策划让其儿子秦接任宰相。孝宗密启高宗,破其奸计。

孝宗即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试图恢复,实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他重用抗战派,为赵鼎、张浚、岳飞等大批受迫害的文臣武将平反昭雪,健在者重新起用,委以重任。李光与其子李孟光均从流徙地归来,李孟光获任台州知州,当年密告者陆仲高则被贬谪到雷州,他自思自叹道:“若知今日,何必当初?悔之晚矣。”孝宗大刀阔斧清除秦桧余党,明令今后不得进入朝廷;简政强军,裁减省、部、寺、监冗员,收编抗金义军和官军一同作战;兴修水利,严管质量,定期检查,违者严惩;鼓励农民耕田植桑,及时赈济灾民,放宽灾区税赋。一时气象一新,朝野寄予厚望。

孝宗对陆游早有所闻,读其流入宫中之诗,很是欣赏。一日,孝宗步入华文阁,询问当今可有李白才华之人?右丞相史浩答曰:“陆游。”黄祖舜等也竭力推荐陆游,说陆游善辞章,精通历史。

未几,孝宗召见陆游,问其治国安邦之策,陆游从容而对。陆游说道:“金人诡诈,胜时急进,败时喘息,以和议为诱饵,随机撕毁。”他又说道:“对金作战,应从长远计,须谋而后动。”孝宗问道:“何为谋而后动?”陆游答道:“当以大兵与舟师十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养精蓄锐;以十之一,与其游击对峙,伺机而动,他袭我,我亦袭他,来而不往,非礼也。扰其军心,出奇制胜,速出速战速归。待要地抚定,条件具备,方可用重兵,以图恢复。如此,则进有辟国拓土之功,退无劳师失备之患,实为天下之至计也。”

孝宗听后,不露声色。他思忖,太上皇“主和”,他如何“主战”?朝中重臣顺高宗者多,他如何破除掣肘?陆游主张是为持久抗战,需要将帅人才、能战之军,更需强盛国力,势必旷日持久,待到何时?孝宗虽想振作国势,听后却沉吟不语,不想深谈。事后,孝宗对吏部评说陆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以进士出身。进士出身,在宋代视为已在进士之列。孝宗赐陆游进士出身,是为陆游打通了上升的空间。

七、敢谏直言

1163年,陆游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官,是整理、编写枢密院档案的文职官员;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负责修国史和当今皇帝的圣政记录。

触怒龙颜

宋朝有“轮对”制度,在朝重臣、高官、能吏都有轮流进见皇帝的机会,回答皇帝的“垂询”或本人“奏请”。皇帝通过召对,可了解下情,也可当面考察官员的所思、所想,检验官员的德、才、能、绩等。

一次陆游入对,孝宗问道:“可有奏请?”陆游答道:“臣启奏。”孝宗曰:“奏来。”

陆游奏曰:“陛下初即位,乃是以严格纪律示人之时,凡官吏将帅,一切吃喝玩乐之风气,尽应杜绝,严格禁止。凡严重败坏官德官品之嗜好,陛下应与众人共弃之。”

孝宗问曰:“何哉?”

陆游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奸巧之徒,必窥圣上所好,而投所好,以谋其私。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故圣上应以典籍翰墨为好,引领风尚,其余嗜好不该有也。”

孝宗曰:“善。朕与官吏将帅,当洁身自好,专注国事,宣导国人。”陆游说道:“如此,社风可正,民气可淳也。”

在朝廷,所见日多,针对弊端,他常有所思。孝宗即位后,重用为太子时的两个门客,一为龙大渊,一为曾觌,朝中多人反对。龙大渊任左武大夫、枢密院副都承旨,曾觌任武翼郎带御器械,两人均兼皇城司,兼管皇城卫戍。这两人大权在握后,不自谨慎,反而恃宠而骄,结党营私,士大夫中的奸猾寡耻之徒暗中攀附。孝宗不知,还常招两人宫中燕狎,朝中微言流播。谏议大夫刘度、中书舍人张震和殿中侍御史胡炎,先后谏言孝宗待两人不可无度,孝宗不纳,三人遭痛斥。刘度请辞,后与张震遭贬谪,外放。胡炎不得重用。

史浩一次偶然对陆游讲出,他在宫中所见燕狎,言道圣上不该。陆游无此谏言之权,他不避风险,说给参知政事张焘,说这两个人用花言巧语迷惑圣上,请张熹依职奏知圣上,否则他日尾大不掉,不能除之。陆游还说,圣上也不该招人在宫中燕狎,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张焘听此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奏知孝宗。他想借此看孝宗是否坚持用这两人,若还用,他不愿与这类人同在朝班,他亦将辞官离去。孝宗听奏,问了何来此言,张焘如实以答。孝宗闻之,勃然大怒,厉声斥之曰:“鼓动是非,小人反复!”1164年初,怒而贬陆游为镇江通判。张焘请辞,不久,张焘亦遭贬谪。

触怒龙颜,陆游并不后悔。他离京前,几位友人饯行话别时,对他说道:,武官怕死不敢战,文官怕死不敢谏,国势必衰。务观兄,国之栋梁,他日可待也。

得遇知音

1163年,孝宗起用了曾四次被诬陷罢官的老将军张浚。

张浚初主和后坚决主张抗战,矢志不移。此时张浚已被秦桧罢官二十年,流放在偏僻穷困的永州,年已六十四岁。

孝宗任张浚为枢密使,命他统制江淮李显宗和邵宏渊两路大军,李显宗为正,邵宏渊为副,准备北伐。陆游闻之,大喜过望。他早知前辈张浚老将军文武兼备,能攻善战,功勋卓著。他胸襟开阔,慧眼识人,为国选才,出以公心,当年其所荐者虞允文、汪应臣、王十朋、刘珙等皆成名臣;其选拔吴、吴、韩士忠、刘等人均英勇善战,皆成名将。每推荐,辄有人言,某某因何不宜,某某因何不宜,张浚力争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在琢磨也。用其长,不纠其短,况其短是否有之,尚待明察也。”他四次遭罢官,皆因投降派乘隙弹劾与陷害。

陆游对孝宗启用张浚,极力支持。陆游在给张浚的贺启中,表达了内心的期望,写出了自己的军事见解,建议张浚不可急于开战,应积蓄力量,“岂无必取之长策,要在熟讲而缓行。”

孝宗急于建功立业,力说张浚,命其立即北伐。依张浚之意,应谋划全局,统筹准备,备战有成,方可用兵,与陆游等多人建议不谋而合。然孝宗决心已定,对张浚说:“成,功在卿;败,责在朕,万无犹豫。”张浚北伐首战,取得采石矶(马鞍山附近)大捷,以少胜多,人心为之振奋。次战,本有胜算,然而祸起萧墙。本来确定分进夹击南进金兵,采用城外掩杀战术,可是邵宏渊因妒忌李显宗,竟违背号令,按兵不动,优势顿时化为劣势。李显宗孤军奋战,而看到金兵增援,邵宏渊竟然擅自撤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兵败符离。张浚奏闻孝宗,要引咎辞职,孝宗不允,说道:“朕与卿相约北伐,今败,其责在朕,卿无咎也,群言不可畏。”

1164年初,孝宗命张浚以右丞相之位,都督江淮大军,驻节镇江。張浚训练民兵,整编军队,赶造船舰,军阵威武,金军不敢窥淮水而南进,金主曰:“张帅,宋之长城,可畏也。”这时陆游已在镇江通判任上,张浚的十几位幕僚、参赞军事陈俊卿、参议官冯方、王景文等,皆为多谋之士,住在镇江府。陆游和他们常在一起议论强国、建军、富民之理,引为知己。

他以世侄之礼拜见张浚,日不尽言,夜继之,秉烛倾谈。陆游敞开心怀,畅谈了他抗战的主要主张。陆游主张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彻底清除投降派;轻赋税,抑豪强,扶危困,赈灾民,聚人心;富国强兵,培养国力,从长计议,不可急功近利;整顿社风、民风、村风,去奢华萎靡,倡简朴,提升正气。张浚欣赏陆游的战略思想,時不时笑而称是,说道:“胸有成竹,可待来日。”

将星陨落

不料,这时孝宗上受太上皇高宗掣肘,左右受投降派压力,不得不按高宗旨意,任秦桧死党汤思退为左丞相,意在牵制张浚,孝宗有苦难言。汤思退获任,即策划驱逐张浚,用秦桧之法,假手同党,罗织罪名,连续弹劾,孝宗不得不把张浚外放福州。这期间,张浚曾八次请辞归乡,孝宗不准,以待来日重用。

张浚既去,不忘朝政,犹上书孝宗,指出奸邪必误国事,且劝孝宗务要亲贤者,远小人。有人劝张浚,勿复以时事为言,张浚说道:“我受两朝圣恩,久获重任,苟有所见,安敢不言?圣上如果还要用我,我当即日束装就道,启程前往,不敢以老病为辞。你说那话,是何心哉?”闻者耸然。

张浚去福州路上得疾,自知难愈,手书付二子曰:“吾尝为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我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于衡山下,足矣。”张浚心力交瘁,忧愤如焚,死于赴任途中,享年六十八岁。讣告发出,孝宗震悼,停止早朝,言道:“天柱折也!”孝宗感于张浚忠国,两次追封,赐谥号“忠献”,以彰其功。

陆游得知张浚死去,涕泪横流,数日怏怏,悲情难节,他自思自叹:“自毁长城,国之不幸!”他在《送王景文》一诗中,写出了他在镇江一个风雨黄昏,送别友人时缅怀张浚之心:

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

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

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

汤思退在弹劾张浚之后,又将主战的二十多名官员罗织罪名,逮捕入狱。他派亲信通敌,暗去金国,邀约派兵渡淮,以与他的投降活动相呼应。1164年,金兵分四路大军南侵,连续攻破商州等要地。汤思退启奏“和议”,孝宗直斥不准,汤思退竟扬脸目视孝宗说道:“请报太上皇。”孝宗内心震动,闪过四字:“重臣欺君!”无奈,请太上皇阅,太上皇高宗曰:“和议”。金朝开出条件,除了将金军新占领的川陕、河南州郡割让给金朝,两国关系还定位为“侄叔”之国,孝宗为“侄皇帝”。

1164年12月,《隆兴和议》签订。太学生张英等七十二人上书,控告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三奸臣误国,为老将军张浚等人鸣不平,请斩三人,流放其党羽,重用忠臣良将,并明示天下。陆游内心赞赏张英等人的正确意见。他认为“众生合疏论危机”,“士气峥嵘未可非”。孝宗在朝野强大压力下,不得不逆太上皇高宗之意,罢免了汤思退左相之职。汤思退心怀鬼胎,在外放赴任的路上,担心通敌事泄露,又为命运担忧,忧愁、惧怕而死,太学生诸人说其“死有余辜”。

1166年,陆游调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他携全家人乘船去南昌,正逢夏季,千里水路,时逢暴雨狂风,“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舞”,苦行十余日方到南昌。陆游到任即行公事。

十二月,突然传来宁远节度使杨存中逝世的消息,陆游心中十分悲痛、沉重。他想起初入朝廷任职时,高宗拟任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陆游从众议,亦持反对意见,奏高宗“不宜”。后改任。杨存中英勇敢战,力能绝人,历经大小二百余战,胜多负少无大败,屡振军威。陆游对两儿说道:“世上知人难。老父当年不识杨存中大节,误奏,今颇内疚,愧对杨公。尔等切记,知人不深,勿下断言。”陆游设案,焚香祭拜。想到杨存中身上刀伤箭痕五十余处,父、祖及母皆死于难,陆游潸然泪下。

陆游未料到,汤思退虽死,其余党犹追剿他,弹劾他“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1167年2月,陆游因此被罢官,又携全家千里回返。

八、乡居岁月

归途,陆游在临川会见老友李浩,在玉山会见老友芮晔。知己相逢,无所不谈,颇多快意。然而想到张浚老将军已死于忧愤,陆游难以释怀。

难忘张浚

在镇江时,老将军一次对他说道:“吾年少时,师从老太尉曲琦学兵法,今当传授给你。”陆游答曰:“吾不敢从命。”张浚说道:“你是大才,当以功名显于世。此郡宿兵大多老将,你可常与他们交往。”陆游以素不知兵,又多病为由,答曰:“不宜交往。”张浚并不以其言为忤,对陆游说道:“我想招你来本司。”陆游深感张浚对己寄予厚望,量力实不敢当,陆游说道:“方以愚戆,不敢安于朝,岂敢拖累您。”张浚摇手,说道:“不然,等我回朝时,我要力言之!”不多久,张浚却被罢免了,一番肺腑之言中的厚爱与信任,深深铭刻在陆游心中。

回到山阴,陆游和子谈到老将军的遭遇,说道:“人世常有不测风云,不可逆料;愿望总是美好,意外却是无情。要取功名,先要有经受挫折的准备。”

一次乡邻小聚,酒酣耳热之际,众人不免问起张浚老将军北伐之事。陆游说道:“张浚北伐,是圣上旨意。老将军奉旨行事,何错之有?”陆游一桩桩说来,众人听得入神。陆游呷口酒说道:“张浚四岁而孤,行之视端,无狂言,识者知其必成大器。入太学,进士及第。张邦昌僭立,他不附伪,逃入太学避之。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践行仁臣之道。他几次受重任,决不负托,高宗欲任其为相,张浚说道:‘浚乃后进,实不敢当。婉谢,不就。”众人连连赞道:“真乃忠臣、良吏!”

陆游见众人重义通情,兴致颇高,激情洋溢,环视左右,轻轻放下筷箸,又说道:“今天是野老话渔樵,且听我再讲一故事,却是真事。”陆游说,张浚驻军秀洲,尝夜坐,警备森严,万籁无声,却忽有人窜其室,入其前,张浚一惊。只见那人手伸进怀里,从怀中掏出一纸曰:“这是贼人买您首级的赏格,首级十万两。”张浚怒目圆睁,厉声问道:“意欲何为?”那人道:“我是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我岂能为贼所用?特来见您,是因为发现您防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感动,立执其手,问其姓名,那人只说一句“大人多加戒备”,不告而去……众人由惊而喜,连说“义士、义士”。陆游说道:“义士难得,国人之心,亦见张将军威望耳。”

后来,张浚次子张杓先后两次去衡山扫墓,陆游同道前去,写挽诗,沉痛悼念:

河亭挈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麾来。

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村趣乡情

陆游在镇江时,用积攒的俸禄,在镜湖畔,行宫、韩家、石堰三山环抱处买了西宅,对那里的十几间房屋,按心意改建。罢官归来,全家即搬离“云门草堂”,来三山西宅居住。这里地处山阴西郊八里,宜家宜耕。

陆游迁居这里后,看远山近岭,欣赏松竹高低错落,梅花几树,樱花两三丛,再看窗前海棠、郎花,十分惬意,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意境,有意趣,似若《陋室铭》所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兴致盎然,在诗中写道:“虽云懒出游,闭门乐事足。”他对罢官看得很淡薄,颇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旷达。他的一首七言古风《雨霁出游书事》,记叙一次雨后出游,披露自己安闲、淡泊的心境。

那天,他看到在池塘侧,有小鱼被细柳条穿颊,将被入锅烹调。他对渔翁说道:“几十钱卖我?”原来渔翁认得他,说道:“我识陆公,权做小礼奉送。”陆游笑曰:“我收下你的情意,你收下我的钱。”渔翁笑应道:“只收三十钱。”陆游拿出五十钱,拉过渔翁的手,放在他手心,说道:“我们今后为友,不可客气。”渔翁连声道谢,背篓远去。陆游买下,欣然放生,鱼儿摇尾游走。他在诗中写道:

十日苦雨一日晴,拂拭柱杖西村行。

清沟泠泠流水细,好风习习吹衣轻。

四邻蛙声已合合,两岸柳色争青青。

辛夷先开半委地,海棠独立方倾城。

春工遇物初不择,亦秀燕麦开芜菁。

荠花如雪又烂熳,百草红紫那知名。

小鱼谁取置道侧,细柳穿颊危将烹。

欣然买放寄吾意,草莱无地苏疲氓。

——《雨霁出游书事》

这诗在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次递展开,尽得悠闲自在之趣。诗人为官八年归来,扫净尘埃,在大自然中漫步,无意间流露出无官一身轻的恬淡心态。

陆游归来后,闲时也去看望“云门草堂”附近的吴兄、刘兄、王弟、李弟等老伙伴和乡邻。逢四时八节,常有茶叙或饮酒之会,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抒写了这浓浓的乡情古风: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病中纠结

陆游在山阴老家赋闲到1169年12月,获任夔州(今四川省奉节)通判。官衔是左奉议郎、通判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是正八品。这时他正在病中。

原来,这年秋季,陆游曾去府城的西营“润诗堂”买书,归来遇雨,偶感风寒,先是头疼、咳嗽、气促,后又肢酸身倦,自己开方吃了两服药并无大效,请来山阴名医徐先生诊治,和陆游自诊相适。徐先生对陆游说道:“您这病,是外感风寒,应该用辛凉解表药。您开的方子是对的,却是剂量小了点。”陆游说也是。徐先生开出处方,说以紫苏叶、麻黄发散风寒,宣肺解表为主;配葛根解肌清热,助苏、麻发散之力,又说了前胡、杏仁等几味配伍药。陆游说道:“这药可也,不妨再加上桔梗、甘草,既止咳,又清利咽喉。”徐先生说自然。十几服药下来,病已初愈,只是身体仍倦怠。他对家人说:“刚刚病愈,体弱,不堪远行,待明年春后再说。”他内心纠结,难言其味。

春来,陆游病渐痊愈,嘱家人准备行装。

陆游虽从未去过夔州,却不陌生,自幼在诗文中常见。他知道夔州远在三峡,是穷乡僻壤,地瘠民贫,远离前方。他想到唐代诗人杜甫,曾漂泊到巴山蜀水,在夔州生活了两年,留下了八十多首伤时悯农的诗作。离开夔州两年后,多病缺医,病逝于湘江船上。晚于他的诗人刘禹锡被贬后,二十三年间,一直辗转在巴山楚水的边荒之地,也曾在夔州任刺史。他曾在写给白居易的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陆游默诵此诗,独自伤怀。他的心情五味杂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能不去,“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何况乡居四年,有志难伸,此去也是报国之机,“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夔州再荒远,还是要去,要全家同去,免得一家两地,山水阻隔,有明月之思,何况不知何日归去来。他延迟至闰五月十八日离乡。

离乡前,他按陆家几代家风,遍别乡里,叙乡情,述别意,親情眷眷。离家前晚,兄弟们在城郊法云寺饯行,至五鼓时分方散。古来我国寺庙兼有宾馆功能,文人墨客可以留住,置酒宴饮为习俗。次日拂晓,兄弟、族人、乡邻吴兄、李弟等三三两两络绎而来,远送至二十五里外的柯桥馆驿,正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分。

这馆驿不远处,便是柯桥。这柯桥是单孔石拱大桥,桥高三丈,远远即可望见。桥栏外藤萝密布,参差披拂,下垂迎风,柯水从桥下流到大运河。陆游在这里走过,想到灞陵送别,这柯桥送别情谊又何等之深,离情别绪恰如藤萝,牵牵扯扯。乡亲们想到去路迢迢,水上多险,又不知何年何月归来,多人暗暗掩泪,强忍涕泣。近旁的永丰桥上,行人听说陆游远行赴任,也纷纷向他拱手道别。大家在渡口,送他家登上官船,安顿好后,嘱陆游到地写信来。陆游、王夫人和众子长揖告别,众人簇拥岸边,亲情不舍。

船经萧山县,先去临安,陆游须领命。自其离开临安,至今已八年。领命后,26日晚,老友国子监司业芮国器招饮,编修官张亢宗、张叔潜等几位友人作陪,抚今思昔,畅叙友情,感叹时光似水,往事如烟。过两日,几人西湖泛舟,只见岸边园苑竹树皆老苍,高柳接天,想到旧交多已星散,或高升位贵,或音书皆断,陆游若有所失。

盘桓几日后,几位友人送其离开临安,抵姑苏(今江苏省苏州),过枫桥,泊船夜宿。仰不见明月,俯不闻乌啼,两岸枫林茫茫,只有远处渔火飘忽,寂静无边。家人都已睡去,唯陆游难眠。夜半,寒山寺钟声响起,悠远深沉。陆游默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思绪如缕,吟绝句《宿枫桥》一首,抒发内心的孤寂: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叹,巴山此去尚千重。

从运河入长江,溯流而上,陆游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水上航程。

责任编辑  韦健玮

猜你喜欢

孝宗高宗秦桧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油炸“秦桧”
千眼观音
ON GROWTH OF MEROMORPHIC SOLUTIONS OF NONLINEAR DIFFERENCE EQUATIONS AND TWO CONJECTURES OF C.C.YANG∗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态与周必大的政治活动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纪昀妙对乾隆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秦桧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