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式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2019-03-06方晴雯

地理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雁荡山研学旅行

方晴雯

摘    要: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各类中学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行走的课堂,但边走边学不意味着什么都学,也不能变成走马观花式的课堂。主题式地理研学是将考察对象、内容有目的地筛选整理,只留下与主题相关的线索,以此为基础设计考察线路、考察点与实践内容,与其他类型的研学旅行相比,有着更清晰的主线任务、明确的学习重点、完整的逻辑线路。

关键词:主题式研学旅行;雁荡山灵峰;地质地貌;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最薄弱的一环,我国中学生普遍缺少真实情景中的体验式学习。地理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各类中学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学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四大原则——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要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 [1]。这就意味着教师尤其是地理教师作为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然承担着研学方案的总策划[2]。

2017年浙江省高中地理“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温州雁荡山举行,笔者有幸参加此次活动并承担一项任务,以雁荡山为蓝本设计一份研学方案——“如果带学生来雁荡山考察,你会怎么做?”为此,笔者和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雁荡山研学方案的研讨、设计,主题确定为“解锁灵峰的时间密码”。

一、研学旅行设计的前期工作

1.研学旅行方案框架搭建

方案框架搭建过程:教师踩点——确定考察主题——确定考察线路及考察点——确定沿途考察内容——落实行前准备工作——发放考察任务单(主线任务和自主任务)——带学生实地考察——汇报总结。

2.教师踩点与主题确立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但边走边学不意味着什么都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课堂。笔者和团队成员踩点雁荡山主景区之一——灵峰,将沿途的所看所思全部记录整理后,发现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多而繁杂,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不胜枚举。那么设计考察内容时要不要取舍?如何取舍?组内为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最后确定设计主题式的地理研学方案,将考察对象与内容有目的地筛选整理,只留下与主题相关的线索。而雁荡山作为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其主题毫无疑问地定为地质地貌考察,除此之外还引入时间视角,考察灵峰地貌的动态演变。

3.研学旅行的行前准备

知识准备。雁荡山的海陆位置、板块位置、气候资料等。

安全准备。必要药品(外伤、晕车药)、安全手册,宣传野外安全注意事项,提前关注天气。

物品准备。帽子、运动鞋、背包、文具、记录本、相机、指南针、望远镜、放大镜、温度计、铁铲、标本采集袋、手机APP(行图、百度地图、Oruxmaps、各种测量工具)。

二、研学旅行线路及内容设计

1.考察线路与考察点设计

确立了地质地貌的考察主题之后,筛选出灵峰景区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地质地貌点,并尽量遵循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以及灵峰地貌演变的时间顺序将主体线路与考察点规划为“A—B—C—D—E”。

2.主线任务单设计

根据确定的线路和考察点,在每个考察点设置四个环节,即明确问题、证据搜集、初步推测、结论完善,从而生成主线任务单。其中的问题由教师确定,问题设计应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思维梯度,调动学生看、听、画、想等各个感官,成为研学过程引导学生不断观察思考的链条。证据搜集、初步推测、结论完善则由学生为主体完成。如在考察点A的主线任务单设计(表1)。

3.考察内容设计

(1)考察点A。①问题设计:观察岩石形态,画出岩层走向;结合知识背景,推测其类型及成因。②证据搜集:岩层呈不同颜色的条带状分布,见图2中a所示,被拉长的气孔定向排列,见图2中b所示。③师生分析研讨:从图2中a、b分布,联系相关知识,推测这里应该是流纹岩。成因与雁荡山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中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时挤压摩擦产生热能,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以小见大,事实上整个雁荡山景区的主体构成就是这种巨厚流纹岩。

(2)考察點B(远观)。①问题设计:观察岩体上下部形态差异,绘制示意图并推测其原因。②证据搜集:上岩体颜色较深,呈横纹,下岩体颜色较浅,呈曲纹,差别明显。③师生分析研讨:横纹、曲纹为岩浆流动的标记,推测应该是不同阶段的火山喷发,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单元,喷溢的熔岩物质组成不同,岩性和岩浆流动状况上也有差别,这说明雁荡山经过了多次火山喷发。

(3)考察点B(近观)。①问题设计:走进该岩体,观察岩体上孔洞的分布特点,推测其如此分布的原因;根据该岩体上不同洞穴的形态和位置,推测其成因。②证据搜集:洞穴主要分布在中下岩层,上部岩层较少。岩层中部b的洞穴孔洞小且密集,岩层底部c位置则洞穴大,数量少。③师生分析研讨:推测不同时期的岩层岩性不同,上部岩层a较为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孔洞较少,中下部岩层b、c较为柔软抗侵蚀能力差,多孔洞与裂缝。岩层中部b孔洞小且密集,可能是岩体中的球泡或角砾因风化而脱落后形成;岩层底部c洞穴推测是岩层内部在小型节理或劈理和水的作用下发生重力崩塌而成的[3]。

(4)考察点C(双笋峰)。①问题设计:仔细观察双笋峰洞穴,试推测洞穴成因,并绘制示意图。②证据搜集:双笋峰洞穴中间有一条明显的断裂纵向穿过。③师生分析研讨:该洞穴是因为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纵向的断裂切割嶂岩,使岩石发生破裂,这些破碎的岩石碎块经过风化后逐渐剥落从而扩大成洞[3]。

(5)考察点D(灵峰古洞)。①问题设计:仔细观察灵峰古洞的形态,试推测洞穴成因,并绘制示意图。②证据搜集:灵峰古洞上方有几个大石块架空。③师生分析研讨:该洞穴为上方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碎石相互架空而成,形态多不规则[3]。

(6)考察点E(合掌峰)。①问题设计:判断合掌峰洞穴符合上述四种洞穴类型的哪一种?合掌峰观音洞内的集水装置,反映了当地什么地质作用明显?试推测该作用不断发育对该地地表形态的影响?②证据搜集:合掌峰纵向断裂明显,应属于裂隙洞穴。观音洞内有明显的水滴下落,即使在晴天,水滴依然不断,集水装置下有一口水井,蓄水量足,利用手机全景图拍摄灵峰景区利于观察整体地貌的发育。③师生分析研讨:集水装置反映了观音洞上方裂隙下落水量较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明显。手机拍摄的全景图呈现灵峰景区整体地貌,可观察到地貌演变情况——岩浆在冷却收缩过程中形成垂直节理,亿万年中流水顺着这些节理不断向下冲蚀,原本完整的岩壁逐渐分离,且裂隙发育越来越大,如图9中a、b、c反映流水侵蚀的不同阶段。

4.自主任务单设计

主题式研学跟其他研学方案相比,有更清晰的主线任务、明确的学习重点,如进行灵峰地质地貌的主题考察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梯度和地貌演变的时空顺序等来设计线路与问题,逻辑性、思维完整性更强,避免了“走马观花”“大杂烩”式的学习。当然也有其弊端,在现实背景下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外出研学实属不易,而野外实践中又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只单一考察某一主题可能无法“物尽其用”。为此,在研学方案中还引入“研学留白”的理念,在地质地貌考察的主线任务单外,增加自主任务单——“请在研学途中,发挥你们无所不在的观察力,发现、搜集地质考察单以外的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至少5个),并在总结会上进行分享交流”(表2)。

5. 学生自主任务设计

以响岭头村树立的防汛防台形势图为例,进行自主任务设计。

(1)结合当地地形(行图APP查看),分析响岭头村易发洪涝的原因?(推测:降水集中、多台风、河流众多、山谷地形、排水不畅)

(2)景区内外为什么多采用石板路?(推测:就地取材、鼓励步行)

(3)景区内台阶扶手用麻绳包裹的原因?(推测:防腐蚀、增加扶手摩擦、防冻)

(4)景区的水潭着色成因且颜色分布存在差异的原因?(推测:岩浆活动带来的矿物质、水深差异)

自主任务单的设计,可以弥补主题研学内容上的不足和单一性,作为支线任务也不会喧宾夺主,让主题考察失去优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其地理能力(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等)的全方位调动。

研学内容如果完全由教师掌控、操刀的话,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甚至又流于变相的传统课堂。相反,研学路上留出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展拳脚,鼓励学生不断观察和提问,将问题的探索解读交给学生,关注其个性与多元化发展,研学活动会更加丰富精彩,会碰撞出更多的灵感火花。

三、研学总结汇报设计

1. 灵峰地质地貌考察教师总结

灵峰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在内力作用下形成了大型破火山,其后又经历了地壳抬升、火山反复喷发、区域构造断裂、岩石节理发育导致岩石破裂、崩塌,加之流水侵蚀、风化剥蚀等多种外力作用,最终形成了方山疊嶂、锐峰岩洞。可以说火山喷发出的巨厚流纹岩层是灵峰造景的主“材料”,断裂及沿断裂的溪涧流水则是塑造奇景的“神斧”。

灵峰的各种地貌形态分别处于内外力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考察中可以从静态的地貌表象推断其动态的演化发展,再根据地貌形态发展演化的普遍规律,推断地质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次考察以探究灵峰地貌成因为主线,在真实的野外学习情境下,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地理语言去倾听岩石、树木、土壤的浅唱低吟,揭秘它们的前世今生,解锁灵峰记录在一石一木上的时间密码。

2. 灵峰地质地貌考察学生汇报

分小组的实地考察结束后,研学活动的收官之作是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汇报总结,以下是对汇报总结工作的几点建议。

(1)预留几天时间给学生做最后的查阅、求证、整理工作,并以PPT的形式做交流分享。

(2)小组的交流分享分主线任务和自主任务两部分。自主任务的分享要求各小组展示他们在研学路上发现的地理现象,可以设计成一些地理问题,与其他小组进行现场互动、讨论,最后本小组给出相应的推测解释。

(3)各小组交流分享完毕,教师应及时予以总结和评价,并建立相应评价机制。相对而言,支持性的评价环境更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笔者设计了这种等级式的评价表(表3),对学生的任务结果都给予肯定表扬。此外,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考虑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性与积极性,对此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更加公平公正,还可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选出表现最优越的小组。

(4)汇报会后播放一些记录研学点滴的照片、小短片。或笑或闹,或思或悟,带着学生再忆研学旅途,增进师生情谊,升华研学活动,给研学旅行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 邱涛.研学旅行地理教师需先行[J].地理教育,2017(05):7-9.

[3] 陶奎元等.试论雁荡山岩石地貌[J].岩石学报,2008, 24(11):2649-2650.

[4] 谢妙娴,郭程轩,庄惠芬.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地理教育, 2018,(12):52-55.

猜你喜欢

雁荡山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雁荡山
游雁荡山
夏日旅行
提升雁荡山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