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研论文的写作路径及实践

2019-03-06丁运超

地理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材研究教育

丁运超

摘    要: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的成长与论文写作相伴同行,对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以认真的态度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再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论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论文的写作源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问题驱动、课题推动、教学实践与反思是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教研论文;写作路径;实践;地理

一、教学实践:从课程与教材教法的研究中凝练文章

中学地理教师长年累月奋战在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教与学的问题,问题解决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深入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罗素指出:“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就得“沉下去、钻进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教材是“纲性”的,它从地理教学内容层面对“教什么”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地理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活的,“用教材教”要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地理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努力把握、挖掘和改造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组织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不研则浅,研不著则失”[1]。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海洋地理的教与学越来越重要,研究中学地理教材发现,当时的地理教材中关于海洋国土的内容还非常缺乏。于是,为了加强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针对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海洋国土概念内涵的科学性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笔者撰写的“地理教材中应增加有关海洋国土教育的内容”一文,发表后被《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收录在2008年第9期。

二、教学反思:从经验积累和教学反思中升华文章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路径之一,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验证了这样的观点,即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助推教师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建构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及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情境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有科学性的一面,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技术性,更具有艺术性的一面,体现出一定的个体性与情境性”[2]。

因此,地理教师认真研究教材,针对学情精心设计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学,观察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与学进程中需要改进的细节问题,教后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疑惑和课后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效果的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及时将思考感悟记录下来。只有像这样长期坚持教学反思与行动的跟进,才能实现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的有机整合与内化,日积月累总会升华为科学的方法论。教学反思提供了一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淀与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理论的生成。笔者基于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反思论文“我国重要的海洋灾害”,通过系统查阅相关资料,梳理出我国海洋灾害的类型及成因。文章刊发同年,汶川大地震爆发,其惨重的损失深深刺痛地理教师神经,其他区域性灾害教育也进入到教师们的教学视线当中,经过认真研究和调查,从教材研发角度,笔者撰写的“区域性灾害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一文就是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观点的案例。

三、问题驱动:小问题诱发大智慧,问题解决催生文章

日常的教学活动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惑或问题,教师对待问题或疑惑的态度基本决定教师的发展方向。优秀的地理教师善于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突破口,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其实,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的过程。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往往是由于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产生疑惑,继而引发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杜威曾说,“真正的思维必然以认识到新的价值而告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现有的经验为基础,对当下的教学实践重新认识与重新理解,在新的理念下不断建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最终实现深入理解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发展教学实践的目标。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许多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田野去踏青,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等德育活动,单纯从德育育人的角度来看待其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和团队意识等显性教育。虽有一定价值,但课程价值并没有充分显现。2016年,随着研学旅行概念的兴起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笔者发现如果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视角和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理念背景下重新审视此类德育活动,并围绕“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研学旅行”来整体进行活动规划和教学设计,活动本身的显性和隐性育人价值将更加突显。而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地理教学过程,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另外,研學旅行活动就是具体的教学情境,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也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笔者立足于“青春远足”的德育实践活动,撰写完成“研学旅行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并发表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第2期。

四、课题推动: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论创新转化成文章

地理课题研究是针对地理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问题解决的行动方案,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载体。教师本人要依据个性化兴趣、教学与学术特长,立足现实岗位及现实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个人研究的方向,完成课题研究总结。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结论整理出来就是很好的教科研论文。

作者所在地区有丰富的乡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把这些课程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围绕教育规划立项课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方法研究”,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突出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校本教材,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深受学生喜爱。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先后撰写了“前景广阔的我国乡村旅游业”“地理学科视野下研学旅行”等论文刊发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权威杂志。

教科研论文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副产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物化成果的载体。“让教师的生活充满研究”[3],叶澜教授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定位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生活应该是成为一种有研究的生活,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往往是因为缺乏一种有研究的生活。”如果研究渗透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时时被自己的发现、问题所激发,探索怎么往前走,忙得来不及“倦怠”。如果教师只是重复“推磨式”的生活,久而久之必生倦怠。没有发展就必然产生倦怠,广大教师只有认真扎根教学实践,加强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永葆鲜活的职业生命,成就伟大的事业。与此同时,如果校园中有一大批注重专业发展的教师,校园和学生就会过上一种有生命气息的生活,一种因为有精神的成长而感觉到教育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凌戆.识的庐山真面 只缘关注真问题.中国数学教育[J].2013(60):4-7.

[2] 马文杰.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应然选择.教育探索 [J].2012(10):87-89.

[3] 叶澜.过一种充满研究的教育生活.教育家[J].2016(10):1.

猜你喜欢

教材研究教育
教材精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