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区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9-03-06邓敏超南昌市新建区农业农村局
文|邓敏超(南昌市新建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南昌市新建区果业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品种布局,加快传统林果逐步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生态旅游优势转变,努力实现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建区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果业产业面积达到7500亩,总产量为7650吨,总产值为6550万元,其中主要品种:葡萄3700亩左右,产量约5500吨,产值约4525万元;桃800亩左右,产量约415吨;柑橘800亩,产量约750吨。
果业产业转型升级有特色
葡萄、桃、柑橘是新建区的传统主导果业产品。近年来,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原来的基础上依靠品牌优势,主攻品质提升,建立产销体系等措施,传统果业产品主导地位作用发挥明显。同时,又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生产周期较短、经济效益好的火龙果、梨、西瓜、无花果、猕猴桃等特色水果,满足不同季节的市场供给。特色水果已成为新建区果业转型升级、果农增收的新途径。
品牌战略扎实开展有成效
品牌战略理念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作用地位不断得到显现。如葡萄方面有“巨峰”、“夏黑”、“藤念”、“京绣”、“阳光玫瑰”等多种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通过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加强与媒体合作等形式,宣传推介彰显新建区优质果业产品。
现代营销多样推广有举措
在继续发挥传统营销有效手段的基础上,创新现代营销模式,解决果业产品的销售问题。一是合作销售模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销售经纪人,组织果农按标准定制产品进市场,尤其是进超市销售。二是加工销售模式,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收购进行分类加工,为果农解决部分市场。三是电商销售模式,积极培育和鼓励果农开展网上(线上)销售。利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展产品销售,并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四是观光采摘模式,政府每年推出观光采摘专线和相关信息,使果业观光采摘成为乡村旅游的时尚,更为果农带来实惠的新颖销售手段。
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落实
让广大群众吃上新鲜时令放心的果业产品,这是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也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保证。
近年来,新建区全程严格实施果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一是实施了责任主体可追溯制度。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提升经营主体的产品质量安全信誉意识。二是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残留农药,用运套袋技术、施用有机肥、果园套种绿肥等系列措施,减少果品污染源。三是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抽检。在水果不同生育期至上市,开展全程监管,实行随机监测抽查等形式,确保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宣传、示范推广,提升果农的诚信意识与科技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几年来,新建区水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转型升级初具特色,销售模式有创新,农(水果)旅结合有突破。但继续增强和提升主导产品的发展后劲,做实做强现有水果产业仍需要解决一些瓶颈问题。
主导产品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小果种还待做优做强
葡萄、桃、柑橘是新建区三大水果产品,但主导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劲。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桃和柑橘个品种呈逐年萎缩态势,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上市期短而集中,果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仍需突破。其他小果种发展还属起步阶段,继续做大产业,会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要想占领市场一席之地仍需要继续努力,抱团合作,做优做强产业。
科技服务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还待进一步提升
果业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生产管理模式、技术信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果品保鲜包装等方面需要各类专业人才,从调查情况看,新建区在人才储备方面明显不足。区、乡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年龄老化,难以应对全区果业发展所需。
政府在果业培育与发展上的资金投入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对传统果业基地的改造升级以及在产品加工、销售上政策扶持体系尚需完善。
破解新建区果业发展难题
新建区果业明确以“特色突出、多果并举、名优荟萃”的果业发展局面为目标,依托南昌作为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在稳定现有果树面积的基础上,扩大葡萄、火龙果、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果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区水果面积发展到1万亩,产量达到9000吨,水果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500万元,优质果品率达70%以上。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升发展果业地位
果业产业既有经济性,更具生态性。发展水果产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农户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新建区要进一步提升对水果产业作用地位的认识,坚持正确引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基础投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发展水果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动果业健康发展。
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继续完善提升品牌战略
要根据市场需求,制订适应新建区水果产业发展的规划,按照区域布局形成“一乡一品”的水果产业格局。要继续提升区域传统水果产业。做强、做优传统产业,运用科技创新、设施栽培、品种改良等技术措施,延长果品供应期,减少大小年现象。针对因市场销路和品质等因素,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通过改良提升品质,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重振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对果园改造为重点的内部结构调整,使名优水果向区域优势集中,向经济优势转移,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利用。要立足品牌效应。把已认证水果品牌做优、做精,通过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要大力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战略,培育发展电商、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队伍,提高果业销售的组织化水平。同时,积极培育引进水果加工企业,努力为果农提供产后服务,提升果业经济效益。
强化示范,着眼长远,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要紧紧围绕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开展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宣传推介等工作,增强主导产品的市场地位,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为广大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把引进专业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当前及今后发展提升新建区果业产业后劲的重要工作来抓,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在资金、基础设施投入、技术帮助指导等方面提供便利,通过政策优惠、技术信息服务、品牌战略等措施,使他们能够尽快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水果产业化经营体系,将分散种植的农户组织联合起来,形成抱团合作精神,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应对小规模大市场的矛盾,迎合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大力度,研究对策,促进林果产业健康发展
果业产业在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略显弱势,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扶持。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果农素质。区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开展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结合果园等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素质,使每个生产基地内的每一农户都有一个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明白人。要充分发挥乡镇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适当增加人员,确保队伍稳定,要按照区域特色与优势,开展科技示范引领推广工作,让示范效应惠及广大果农。三是要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宣传推介。依托新闻、媒体、办展、办节等形式,向区内外宣传推介自主品牌,提升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