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在腹部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9-03-06罗来斌王敏华吴丹王克强林洪武车河龙
罗来斌,王敏华,吴丹,王克强,林洪武,车河龙*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普外科,江西 鹰潭 335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麻醉科,江西 鹰潭 335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药剂科,江西 鹰潭 335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出现异常凝结进而导致静脉腔堵塞,引起静脉回流受阻。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急性发作期将会引起肺栓塞,后期常遗留下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手术中失血、失液及脱水,术后长时间卧床等均会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年来普外科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本研究就低分子肝素钠在腹部外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作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纳入6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均来自我院,病例资料入选时间自2017年5月到2019年4月,将其按照盲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36±3.57)岁;手术时间44~245min,平均时间(117.26±5.36)min;术后卧床时间3~5d,平均时间为(3.91±0.36)d;手术类型:结直肠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术10例,胃癌根治术1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6例。研究组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1.32±3.41)岁;手术时间44~242min,平均时间(117.14±5.23)min;术后卧床时间3~5d,平均时间为(3.14±0.27)d;手术类型:结直肠癌根治术2例,阑尾切除术11例,胃癌根治术1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9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9例。且上述资料中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保持均衡性(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术前3个月内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栓栓塞性疾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DVT。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术后将患者的下肢抬高20°~30°,定时为患者按摩双下肢局部,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活动训练,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在术后24h及给予皮下注射希弗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4000IU,0.4mL/支,厂家:意大利阿尔法,1次/24,共使用6~7d。术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有无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等反应,观察下肢皮肤色泽有无泛红或青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血栓脱落。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②检测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等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23.0处理能够数据,计数资料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将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提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中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中出现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3.33%;两组间数据相比较(χ2=5.192,P=0.022)。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Fbg及PLT等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3 讨论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而外科手术本身就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相关研究指出,≥3级的腹部大手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术中对组织的创伤较大,失血量和失液量较多,术后极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脱水等现象,加上术后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等,均会导致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近年来关于术后患者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死亡的病例的报道不断增多,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当前术后如何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成为了外科手术后的重要治疗内容。以往临床采用的抬高患肢、患肢局部按摩等物理方法最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低分子肝素钠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其生物利用度高较高,达到了95%左右,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效果,并且不会影响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影响,无出血等不良作用,无需药物监测,用药安全性较高。该药的血浆半衰期约为6h,在给予患者单剂量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抗激活性因子维持时间长达20h,抗凝效果持久[2]。此外,低分子肝素钠的抗Ⅹa因子活性作用明显,同时还具有抗Ⅱa因子活性作用。因此,给予患者预防剂量不会影响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不会影响血小板凝聚,也不会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3]。黄丽芳等[4]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钠对体内外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凝血及纤溶系统影响的影响较小,因此,出血的可能性小,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T、APTT、Fbg及PLT等凝血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郭栋[5]的研究报道结果具有一致性,结果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的效果,且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不会影响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出血时间等凝血指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具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