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陪伴了谁
2019-03-06■五一
■ 五 一
清代史学家吴浔源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和研究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每有闲暇,便到乡野间寻访古物。有段时间,吴浔源在好友的引荐下来到一个小山村,白天出去探访、搜寻古籍,晚上则独坐室内整理研究,常常忙到深夜。
一天晚上,吴浔源打开窗户透气时,正巧看见一位老农从此经过。老农见吴浔源独自一人,便走进来与之攀谈。老农似乎兴致颇高,从家长里短的小事说到国家大事,从庄稼收成说到四季天气,从饮食习惯说到当地风土人情。吴浔源心想,老农平日里可能没人和他说话,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他这个聊天对象,便不忍打消他的兴致,于是饶有兴致地陪着老农谈天说地。可没想到的是,之后每天晚上,老农都会过来找吴浔源聊天,有时还带来自酿的米酒与他对饮。十来天后,吴浔源开始着急:自己马上就要返程了,可白天收集的资料都没来得及整理,堆积多了,恐怕更难梳理清楚。
这天晚上,老农再次登门拜访时,吴浔源为难地说:“我手上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你一来我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所以以后你还是不要来了。”“什么?我打扰了你做事?我可是放下家里的活计专门来陪你说话的。我看你一个人孤单,挺可怜的,才特意过来和你聊天,没想到你还不领情!”老人瞪着眼睛说完,气呼呼地走了。吴浔源也吃惊地站在原地哭笑不得。后来,在当地好友的调解下,吴浔源和老农才解除了误会。
原来,在这件事情中,他们双方都以为对方太过孤单而需要自己的陪伴,却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恰恰与他们的想象相反。这其实是人际交往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虽然秉持好意,但是并不知道这种好意可能并非对方所需。每个人都幻想对方会因自己的付出而感激,可其实这种付出对双方来说可能都是浪费。
如果我们能换个立场,在付出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的付出是否是别人所需要的,可能就能知道对方的想法,并避免自己的好意成为别人的困扰,也避免自己的付出变成一种不必要的浪费。(图/S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