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室门口的三点钟

2019-03-05大公子

意林绘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大娘白大褂脑梗

大公子

青山说:医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尤其是重症室,能轻松地“治疗”一种叫矫情的“病”。当你看到那些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的人,才会真的明白没什么比健康更宝贵了。

急诊大厅,沿着地面绿色的“心梗、脑卒中绿色通道”,走到直达12楼急救中心的电梯,出了电梯,就是神经内科脑卒中急救重症室了。

下午3点不到,家属探望的门口就聚满了人,等候着第一道门的打开。我是第N次站到这个门口等待了。老母亲突发脑梗,凌晨1点被送到这里,经过急救,生命体征已经正常,但是右半边没有知觉,不能正常说话,好在神志还算清楚,能吃东西,看了我們会微笑,医生说要在重症室治疗观察一段时间。

每天只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就是下午3点至3点半。每天3点不到,探望的家属就从各处赶来,焦急地等候在门口了。这是全市的一个重点医院,脑卒中急救室也比较大,里面住了十几名在抢救的病人,每天来探望的家属以二倍三倍的计算,就是三四十号人了。第一次探望的时候,往往家里人都来了,一个人只能进去四五分钟,还要换白大褂、套鞋套、涂消毒液,紧张得像打仗一样。

面对紧紧封闭的重症室大门,在外面等待的人群肃穆无声,互相展现的都是急盼、焦虑、忧郁的眼神,当然也都是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位护士打开门出来,大家一拥而上,护士连忙说:“还没到时间,请大家不要急。”几天下来,我们都熟悉了,到了之后会互相亲切地点点头,时间宽裕也会互相问问病情。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大爷,穿一件红色羽绒衫,每天早早就站到大门边,陪同他的是一个穿黄色短羽绒衫的漂亮女士,是他的女儿。我说:“大爷,看老伴?”女儿答:“是的,我爸每天都要来看。还说我们要穿鲜艳一点,要引起我妈的注意。”大爷说:“我82岁了,她才75岁,怎么她就先脑梗呢?我们结婚55年了,她现在不能说话了。”

还有几位是外地来的家属,住在附近的小旅馆里,每天很早就坐在休息厅的椅子上,等候3点的到来。刚开始有人不太清楚这里的规矩,到了就敲门、喊医生。门口一位50岁左右的男士连忙劝说,没到时间呢,要到3点。我发现这位男士眼神黯然,话语不多。后来和他交流时才知道,他母亲85岁,第二次脑梗,溶栓治疗时出血了,现在昏迷不醒,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在重症室里两个多月了!如今肺部又有了感染,不知哪天才能出来。

走廊墙上的电子钟的长针走到12,大门开了,一位胖胖的护工拿着消毒水站在门口,大家一拥而入,进入二道门换衣服。这半小时,进进出出,匆匆忙忙,有笑着出来的:今天不错,讲话了!有的眼泪汪汪,一句话也不说。穿黄羽绒衫的女士出来后,一边帮他爸爸穿白大褂,一边说:“妈妈今天有点发热,你要叫她加油!要有信心!”

探视临近结束时,过道里突然跑过来一位小姑娘和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戴一个蓝色三角头巾,明显农村人打扮,气喘吁吁地问:“抢救室26号是在这里吗?”好不容易问清姓名和病区,已是3点29分了!大家说快进去,没时间了!七手八脚帮大娘穿上白大褂,把她推进重症室大门。我问小姑娘:“看谁?你是她女儿?”小姑娘说:“我是她邻居,来看她儿子,才40岁,说得了癫痫病,在这里抢救。她家没有人在,我就陪她来了,上午坐大巴从和县来的。医院太大了,找了一个小时,才问到这里。”

重症室门口的3点钟,我看到了满满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人类也许抗拒不了疾病的侵蚀,但人间的真情却能温暖珍贵的生命。

王传生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老大娘白大褂脑梗
脑梗患者应知晓的几个事
白大褂
大树的日常
白大褂与手术衣
耳鸣是脑梗引起的吗
全方位护理在脑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让座
原来是她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