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带村扶贫运营机制研究

2019-03-05陈思定唐慧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旅游扶贫

陈思定 唐慧

关键词:十八洞村;景区带村;旅游扶贫;运营机制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8SKX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71663018)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2月26日

一、研究背景

景区带村是以景区企业与景区乡镇精准扶贫互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扶贫模式,同时探索更高效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以景区旅游带动、社区协调发展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景区企业经营带动作用,引领景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对提升旅游扶贫的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贫困片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旅游资源丰富。自2013年以来,十八洞村通过成立多家当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与其他企业合作,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带动效益。通过企业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带动村子经济发展的景区带村模式作为一种新式扶贫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验证,逐渐成为了农村致富的一条基本扶贫造血路径。近年来,旅游扶贫成为了众多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工作的研究并不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参与景区带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探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扶贫的路径,同样能加快贫困片区的脱贫进度。通过对十八洞村的企业参与、景区带村模式的分析,对实行脱贫攻坚战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借鉴作用,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景区带村扶贫运营的主要方式与影响因素

(一)景区带村扶贫的方法。“景区带村”模式借助旅游来带动村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扶贫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点:

1、支持就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企业在建设和发展景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为一部分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保障其经济收入。

2、支持产品开发。以“企业+农户”为基本模式,发展产业,建立相关农产品、特色产品和文化产品企业,通过销售农产品提高村民的经济收益,以规模化发展带动一大批村民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通过产业的盈利模式增加村民收入。

3、资产受益。企业在建设景区的同时,也完善了村民的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诸多的固定资产,如硬化道路、安装路灯等,并且美化了生活环境,极大地改造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4、扶持创业。通过景区的市场化,产生众多的创业机遇,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或者借助政府扶贫贷款的村民能够准确发现机会,进行创业,如农家乐、旅店、特色产品制作等,也能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二)影响景区带村扶贫的因素。通过分析十八洞村的实际情况得出影响“景区带村”模式扶贫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政府政策的力度和方向。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扶贫系统中起到管理和协调组织的作用,能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政策和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的引领者。政策的力度和方向是引导和决定贫困村旅游发展形式的关键。十八洞村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开发景区,从而形成共享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财政方面提供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参与力度。作为核心运营主体的企业是扶贫产业链的运营者和主导者,其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资金及技术,对景区形成可持续性的盈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更贴合市场的需求,并且更加迅速的发现应对市场的变化。在资金方面企业具有巨大的社会资本,能够有力地支撑景区的运营资金链条。而企业对景区的发展规划也将决定景区的最终效益。

3、村民的基本素质和参与积极性。贫困居民在乡村旅游中属于弱势群体,但也是旅游扶贫的最终标的,景区的开发建设要依托于村内的居民,居民的脱贫需借助景区的发展,“景区带村”模式与村民密不可分,而村民的基本能力素质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足以影响“景区带村”模式能否顺利开展。当景区居民的整体素质较高、参与度强时,能够加快景区建设和发展,提高景区的整体质量。

4、自然因素的制约。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多寡是制约景区发展高度的天花板,如若资源不足,景区建设效果欠佳,将无法起到旅游聚集效应,产生市场化效果,这样景区将不能发展到成熟阶段也无法产生足够强大的辐射能力,不能带动周围村落和居民的经济实力增长,达不到扶贫的效果。

三、景区带村扶贫运营机制案例分析

十八洞村积极引进企业开发村内“红色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打造旅游景区,经过景区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建设发展,为十八洞村植入商业业态,提升村寨活力,十八洞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提高,到2016年村里已实现全部脱贫。

(一)十八洞景区运营方式。成立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公司、十八洞村弘愿文旅公司,并与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规划建设十八洞村景区。从基础设施完善、文化特色提炼、建筑风貌改造、景观品质提升四个方面开发建设,并进行品牌整合与营销,使十八洞村景区日趋成熟。

1、改造基础设施。景区开发公司联合采用“全域规划+全民参与+五个统一”的旅游扶貧利益联结方式。采取村路硬化、庭院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改善村子的大环境,配备游客步行道、停车场、观景台等设施,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景区民居改造,实施了改厨、改厕、改浴等“五改”,建成村级游客服务中心等景区配套设施,改善地区基础设施。

2、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首先,注重文化建设,采用主题摄影或短片的形式对十八洞村美景进行采集,如“十八洞村十八景”等。增加夜间娱乐项目,如开展夜晚歌舞演绎、民俗活动表演等,增加游客体验性及参与性;其次,在旅游产品方面对十八洞村农产品进行品牌整合与文化包装,挖掘苗族文化,开发相关衍生产品。提取蝴蝶妈妈、枫树崇拜、牛角、服饰纹样等,进行再创造,用于农产品包装及推广。

3、统一建筑风格。在建筑风格方面注重传统湘西苗风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景观设计利用梯田和林地景观,重点对交叉口的梯田进行提升,打造四季景观梯田,如打造荷塘景观、油菜梯田等,并结合当地民俗民族文化,适当设置互动型景观小品和景观寨门,构建梨子寨、竹子寨和培训中心的入口景观节点。并对十八洞村标识系统进行整体设计,融入苗族文化,使其设计风格与建筑风格相统一。

4、注重品牌营销。注重营销方式的运用以及对景区景点的宣传,加快自身旅游品牌建立。打造景区特色产品,融入特色文化与风土人情,构建十八洞村新兴旅游品牌,利用当下的网络与媒体作为景区宣传的依托点,扩大其美誉度与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游览,同时与各大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团队旅游增大单次客流量,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宣传力度。

(二)十八洞村扶贫方式。十八洞村旅游开发公司以整体规划为方向,通过制定全村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建设计划和农户个体脱贫方式规划等系列,实施精确、有效的扶贫策略。

1、企业扶持创业就业增加收入。企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村公园、景区与乡村客栈等旅游项目,提供生产工作岗位,提高乡村贫困户脱贫能力,包括自主经营民居住宿、出租房屋获取租金、自主经营餐饮、发展农业种养殖业、经营手工艺品、经营商品、到集体企业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获取集体收益的补助等。提高了村民的生产能力并增加了其经济收入获取途径。并给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就业,特别是妇女、低学历人群就业以及当地居民就地就业。

2、扶持商品开发促进村民增收。开发公司创新推行农业、林业、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开发推出苗家腊肉、农家豆腐、苗鱼、苗鸭等民族特色餐饮和民族苗绣,同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村民维护指导,游客自主参与的模式,让游客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相对于纯粹的农业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3、旅游产业融合带动。一是景区开发公司通过产业布局中短、中长期产业。发展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五大产业;二是组建果业公司,开发异地化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借助市场化方式创新力量,率先在湘西州推行电商扶贫,同时与本地电商领头羊企业盘古电商开展合作、搭建“湘西为村”网络平台等;四是组织化程度。组建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探索股份合作扶贫。形成覆盖全域的“短中长兼顾+异地化+市场化+组织化”的产业扶贫模式。

四、景区带村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一)问题

1、景区发展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十八洞村由于长期属于经济贫困的落后村,青壮劳动力大多数外流,留守的村民中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文盲和半文盲者较多,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男性偏多的劳动力结构状况导致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其劳动力分布和特性无法正常支撑一个企业对景区的开发和服务业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公司建设开发景区的进度加速,并降低了景区整体的运营质量。

2、景区发展环境需要优化。企业或者投资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本质属于资源开发性商业模式创新,其主要目的还是盈利。十八洞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理位置也属于偏僻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其次是理念的匮乏,大部分村民小农经济意识强,大多满足于种点粮食满足温饱问题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生产现状,没有市场经济意识,更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现代生产理念。

3、景区整体带动功能偏弱。目前,十八洞村由于景区规划建设时间不长、设施不够完善、旅游吸引力不足,无法形成旅游经济。首先,投资商和景区开发公司开发景区的时间不长,在景区的规划和建設上存在很大的滞后,景区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吸引力偏小;其次,村内苗族风情浓厚,是其特色之一,但是没有整体的设计和安排,属于家庭式习俗,还未形成景观式特色;最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旅游扶贫的造血机制没有成型,未能产生有效辐射功能,对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成效甚小;由于村民的参与程度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二)优化路径

1、培育高素质人才。首先,加大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授之以渔,例如服务技能、表演技能、种植技能,从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通过手把手的培训帮助当地居民提升发展能力,通过实现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所需技能来达到“技能脱贫”的目的,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通过对企业实施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降低其人力成本,鼓励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其次,通过旅游开发提供就业岗位,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青年人口,提高村内的婚嫁率,解决村内人口性别比例问题,增大村内的人力资源,为旅游经济开发提供人力支持。

2、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从投资、治理、居民理念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突出政府的引导能力,通过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例如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领域,从而加快旅游资源向资本转化速度。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完善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项目;二是政府需将乡村治理的主导权转交到企业手中,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以监管为主,为企业治理景区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法律条件,杜绝政府干涉行为;三是加强居民理念的培养,引导共享发展意识深入到村民心中,并通过共享机制和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3、商业与扶贫结合,提高景区带动能力。创新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模式,探索互联网与扶贫的融合发展方式,形成了“互联网+电商+旅游+扶贫”模式。借助旅游电商推进、百万乡村旅游创客等专项行动,引导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旅游减贫中应用。在农村电商、民宿建设、“互联网+农业小镇”试点建设、电商扶贫等项目多措并举,通过互联网等设施的建设对农村地区旅游发展起推动作用。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客房预定中心、客户信息库等服务体系,方便和刺激游客消费和旅游。从而旅游减贫路径选择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态节能设施、智能交通,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吸引物和更加便利的设施条件,实现企业发展与居民脱贫的协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艮春.涞水:“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走出致富路[N].河北经济日报,2017.9.16.

[2]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

[3]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4]赵旭红.湘西州旅游扶贫效果及模式优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1).

[5]唐慧,陈思定.湘西地区景区带村扶贫模式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6).

[6]沈万根,马冀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18(2).

[7]李永华.总书记与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J].中国经济周刊,2017(35).

[8]杨晓云.“以民为本”的中国叙述——电影《十八洞村》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7(12).

[9]靳斯慰.打造苗寨“景区带村”扶贫新局面[N].金融时报,2018.1.3(6).

[10]谢赛有,陈扬乐.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3).

[11]王庆生,张行发.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问题刍议:进展与策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2).

猜你喜欢

旅游扶贫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扶贫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平山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广西各地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时间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