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对患儿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2019-03-05高海元李细林张国华姜友志
高海元,黄 晶,李细林,张国华,姜友志
(浠水县人民医院:1.儿科;2.检验科,湖北黄冈 438200)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一种儿科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指在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7~10次,其病因复杂,若不及时治疗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甚至并发支气管哮喘、脑膜炎、肾小球肾炎等病症,给患儿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1]。RRI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RLRTI),引起RLRTI的原因较复杂,其中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之一,因此免疫调节为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小儿RLRTI除了与儿童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呼吸道解剖特点有关外,炎性介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纤毛摆动频率降低,黏液分泌增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进而加重病情[3]。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服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观察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多莫德组和健康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9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6.1±3.7)岁;支气管炎14例,毛细支气管炎15例,支气管肺炎11例。健康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1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6.3±3.2)岁;支气管炎12例,毛细支气管炎14例,支气管肺炎1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4],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至少为6个月;(2)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3)无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4)未接受过免疫试剂注射;(5)无先天性肺发育不全或支气管疾病。排除标准:(1)伴有肺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2)近期有使用免疫调节剂药物;(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具体病情对症治疗,予以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匹多莫德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匹多莫德颗粒(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A14200053348)口服治疗,每天2次,每次0.4 g,连续服用2星期,后剂量调整为每天1次,每次0.4 g,总疗程2个月。
1.3检测指标及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采集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10 mL,以3 000 r/min速率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备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ous公司)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试剂盒购自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免疫发光法,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美国DPC公司)测定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配套试剂盒购自美国 IMMULITE公司。于治疗前后应用ST-95型肺功能仪测定两组患儿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每次检查重复肺功能仪检测3次,每次检测间隔10 min。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体液免疫指标IgA、IgM、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M、IgG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匹多莫德组IgA水平(2.61±0.23)g/L、IgM水平(1.84±0.21)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免疫功能水平比较
2.2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CRP、TNF-α、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健康对照组CRP、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匹多莫德组CRP、TNF-α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匹多莫德组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IL-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两组患儿肺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健康对照组FEV1、FEV1%、FEV1/FV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水平比较
3 讨 论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程长且易反复感染,病因复杂,受到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环境因素及慢性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是小儿RLRTI的主要诱因之一[5-6]。机体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病原体入侵宿主后激发免疫反应消灭入侵病原体,引发患儿感染过程[7]。体液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是B淋巴细胞,可分泌、表达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其中IgA分为血清型IgA、分泌型IgA两种,血清型IgA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能活化补体、促进巨噬细胞活动;分泌型IgA则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8]。IgG是一种血清中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含量的65%~75%左右,是机体抗感染的重要物质,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也可活化补体,其与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的紧密结合会促使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引发机体炎性反应[9]。lgM也称“巨球蛋白”,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有很强的补体活化功能,且能使红细胞、细菌发生凝集反应[10]。由于RLRTI患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尚不成熟,免疫功能相对较弱,IgA、IgG水平均较低,易受细菌、病毒感染侵袭,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杀菌与吞噬能力功能差,故呼吸道易反复感染,出现免疫失调恶性循环,体液免疫功能降低[11]。激活免疫系统是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措施,其中免疫调节剂是临床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药物之一[12]。
匹多莫德是一种高纯度二肽免疫调节剂,由L-焦谷氨酸和L-半胱氨酸人工合成而来,研究显示其对细胞因子Th1/Th2的平衡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增强RLRTI患儿免疫功能,通过释放过氧化物酶、溶菌酶等对机体和补体的免疫功能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机体杀灭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改善临床症状[13]。匹多莫德早期可刺激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中期可对特异性免疫起到增强作用,促进IL-2产生,还能刺激T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提高患儿机体细胞免疫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调控,后期则可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能力,多环节增强患儿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增强机体抗菌、抗病毒能力,不仅在预防感染方面能起到作用,对于急性感染发作也能有效控制[14]。研究显示,匹多莫德治疗可促进抗体形成,尤其是呼吸道内分泌型IgA合成明显增加,可使患儿体内IgA、IgG、IgM水平逐渐增高甚至恢复正常,对小儿RLRTI发作次数有明显控制作用[15]。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IgA、IgM、IgG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匹多莫德组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而两组IgG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匹多莫德能够明显提高RLRTI患儿体液免疫功能,这与上文所述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分析为匹多莫德可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可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等分化成熟并提高其趋化性及吞噬活性,因而提高IgA、IgM水平,起到增强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
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互相联系制约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6]。其中CRP是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炎性刺激时产生,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激活补体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病原体或病理物质[17]。TNF-α是促炎细胞因子,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水平过高时会引起机体炎性反应并导致组织器官损伤[18]。IL-2由T细胞产生,对机体免疫调节起到关键作用,可刺激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使B细胞分泌抗体,从而提高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水平[19]。本研究结果显示,匹多莫德组机体炎症水平相较于健康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可能因为匹多莫德能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增强也有助于抑制炎性反应。本研究中,治疗后,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高。治疗后匹多莫德组FEV1、FEV1%、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水平,表明匹多莫德治疗可以改善RLRTI患儿肺功能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匹多莫德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有效抑制致病菌繁殖,减少患儿感染次数,有利于肺泡修复,从而改善肺功能。
匹多莫德治疗小儿RLRTI能显著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并对肺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