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提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效果

2019-03-05丁晓娟

关键词:质量指标溃疡性结肠炎

丁晓娟, 徐 红, 陆 洁

(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 消化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是体现护理工作特点,符合质量管理规律,是与患者的健康结果密切相关的指标,管理者通过指标值的优劣可以直观判断行动是否偏离目标[1]。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对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而药物保留时间受病变部位、炎症程度、患者配合、灌肠技巧等诸多因素影响。本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药物保留时间有效率及显效率作为消化专科护理敏感质量监测指标,通过数据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延长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行药物保留灌肠的患者58例。纳入标准: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3];医嘱予药物保留灌肠。排除标准:合并智力和认知能力障碍者;灌肠中患者意愿强烈,要求停止药物保留灌肠者。将2018年1月—6月收治的23例保留灌肠患者设为对照组,住院期间保留灌肠次数215次,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79岁,平均(47.61±16.74)岁;有保留灌肠经验者1例。2018年7月—12月收治的25例保留灌肠患者设为观察组,住院期间保留灌肠次数220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8~75岁,平均(45.48±15.12)岁;有保留灌肠经验者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灌肠药物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留灌肠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完善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具体方法如下。

1.2.1 建立消化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由护理部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大内科护士长、消化科护士长、消化专科护士针对消化专科疾病特点及迫切需要改进的专科护理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护理敏感指标的删选要求,突出护理工作重点、质量管理要求及“以点及面”效果等三大因素,将延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作为护理质量重点。通过检索数据库、查阅保留灌肠及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相关文献,制定出3项消化专科护理敏感质量结局指标,指标计算公式分别为: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有效率=同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2 h次数/统计周期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总次数×100%;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显效率=同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6 h次数/统计周期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总次数×100%;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满意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满意+较满意次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总次数×100%。

1.2.2 指标数据来源与收集

1.2.2.1 指标数据来源: 消化科溃疡性结肠炎行药物保留灌肠患者。

1.2.2.2 指标监测收集方法: ①建立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监测记录表,内容包括时间、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患者诊断、保留灌肠药物、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及患者对保留灌肠满意度评价(满意、较满意、一般、差4个等级)。②责任护士根据医嘱向患者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及意义,向患者发放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健康宣教资料,并对灌肠中细节问题做详细说明,取得患者同意。③每晚小夜班护士对患者实施睡前药物保留灌肠,灌肠后密切观察、记录首次排便时间、色、量及性状,大夜班护士晨间床头交班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④灌肠后次日责任护士负责征求、记录患者对保留灌肠满意度。⑤护士长及消化专科护士负责督查敏感指标监测实施情况。

1.2.2.3 干预护理措施: ①修订保留灌肠操作流程与质量考核标准。根据对照组保留灌肠中存在不足,查阅资料对保留灌肠中肛管插入深度(25~30 cm)、灌肠液量(<100 mL)、温度(37~39 ℃)、灌肠方法(点滴式灌肠)、灌肠速度(60~70滴/min)、灌肠后患者体位等进行细化管理,设定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2 h有效、≥6 h为显效[2-4],操作流程及质量考核标准上报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②落实护士培训与考核。由大内科护士长、消化科护士长、消化专科护士对消化科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内容为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保留灌肠操作,通过口头提问、理论操作考核、过程监督等方法确保每位护理人员掌握消化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项目、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数据收集的对象及指标计算方法,保证敏感指标数据来源及时、准确。③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自我管理日记记录表”[5],由责任护士教会患者记录每日排便次数、量、颜色、性状、灌肠时间及灌肠后首次排便时间、灌肠操作过程满意度。④每月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低于监测阈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2 h为有效[2-4],阈值为8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 肠后药物保留时间≥6 h为显效[2-4],阈值为4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满意度阈值为90%)的项目在科室护理质控会议上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并落实改进措施,同时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原因、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上报护理部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2 h 192次,有效率87.27%(192/220);≥6 h 98次,显效率44.55%(98/220);观察组满意度93.18%(205/220)。对照组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2 h 161次,有效率74.88%(161/215);≥6 h 80次,显效率37.21%(80/215);对照组满意度86.05%(185/215)。观察组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有效率以及对保留灌肠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以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为抓手,用数据改善替代管理经验,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专科护理内涵。首先,根据消化专科疾病的特点,充分考虑消化专科护理工作、质量、敏感3个维度,筛选、确立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项目。其次,“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分析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确定改善目标及对策,评价改善效果,修订相关制度及流程[6]。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疾病诊治指南,修订完善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对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向患者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意义,提供图文并茂的操作流程手册及教会患者记录自我管理日记,让患者了解保留灌肠的细节管理,在接受、体验灌肠中参与敏感指标数据收集,保证了指标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同质性,促进护理人员自觉遵守保留灌肠操作规范。最后,通过分析数据,护理人员客观了解护理质量优劣,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探索、改进灌肠用具及流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对照组数据、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保留灌肠中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量、温度、灌肠方法、灌肠速度、灌肠后体位进行细化管理,使保留灌肠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现代医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患者健康结局为目标,注重指标内涵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中,通过敏感指标数据汇总,掌握敏感指标阈值达标情况与否,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精准分析相关原因,制定改进方案,落实改进措施,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灌肠后药物保留时间有效率以及对保留灌肠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可以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后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撬动护理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力量,通过质量管理让护理服务保持良好的水平并持续改进,让患者受益[1]。本研究从敏感指标入手,用数据说话,借助科学的管理工具分析相关因素,修订了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及质量评价标准,且在数据收集、操作规范、效果评价中充分发挥了患者的能动性,确保数据收集的真实性。笔者发现,虽然专科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在灌肠中关于灌肠液的温度、肛管插入深度、灌肠速度、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多长时间为有效、敏感指标阈值设定等相关细节尚未统一,缺乏权威的规范和判定标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还应不断探究,为临床专科护理实践提供更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质量指标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基于移动护理下全院护理质量指标监控系统的探索研究
茶叶籽油精炼工艺条件对其质量指标的影响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医学检验质量指标: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基本工具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