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03-05朱荣梅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朱荣梅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一大热点。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更是强调“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此外,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也有相关重要论述。可见,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课程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语文课堂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

1 立足教材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打造嵌入式课堂

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是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职业语文》,主要分为“职场写作与沟通”“人文阅读与感悟”两部分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此教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教学内容不多见,故需教师在授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语文课程的深厚底蕴。例如笔者在讲“计划”前,先引入了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史记》卷六十五)[1]。

“引导学生理解正是因为孙膑的精心计划,才改写了结局,从而得出计划的重要性——计划是完成工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如讲“合同”时导入了“冯谖焚券市义”的故事,讲“社交文书”补充了中国古代常用敬词谦词雅语、传统礼仪称谓、书信常用词语。提到“广告文案”,例举诸多的蕴含了儒家文化、品牌地域文化底蕴的经典案例,穿插联想思维训练小游戏——成语接龙,课前还让学生在街头广告、店铺招牌中找出错别字或使用字词不规范的现象,拍照带到课堂上进行分析点评,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在“演讲”训练点评时引入了《尚书·盘庚中》《战国策·秦策》《庄子·天下篇》《论语》《孟子》等古代口语交际活动的方法和史料。讲调查报告时,让学生设计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调查问卷。学期初还曾在绪论中用溯源的方式分析解读了“文章”“应用文”“公文”等名称的本义及引申义、“史”字的甲骨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杼弑其君”等内容,当将这些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课堂时,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一方面他们了解领略了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和古老的历史人文风貌,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走进古代经典,吸收精华勇于创新,开展体验式活动

传统经典教授大多采用背诵识记,缺乏对自我观点的阐述分析,学生学习存在理解僵化、知行脱节现象。因95后~00后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视野相对狭窄,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变为“活学活用”,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故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上下功夫,用心设计,严格要求。应选取适合现代学生的如阅读鉴赏、分享交流、争鸣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体系中,拉近学生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影响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植入,更要有学生的深度领悟和真实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活动进行熏陶、感悟,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密切相关,与学生现实人生接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

目前课堂开展效果较好的教学活动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前三分钟演讲会、古诗文朗诵才艺赛、古代专题知识擂台赛、汉字听写小会、经典读书分享会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前三分钟演讲会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与,按学号依次轮流,每次上课出两位学生进行演讲,主题限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大范围,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演讲话题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绘声绘色,有古代流传物品、历史人物、传统节日、古代礼仪、书法、建筑、服饰、园林、饮食等内容,采用实物陈列、图片、手绘、音频、视频、舞蹈动作等方式的展示、解说,有对古代器乐、戏曲、民俗、技艺、方言方音、中药、武术、诗词等的鉴赏、演绎……同学们自主设计演讲情境,采用引导、对话等方式积极与观众互动,在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身也学会了思考如何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

古诗文朗诵才艺赛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协作的方式开展,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两个节目,一个古诗文朗诵,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艺,每人必上至少一次。教师只做简要辅导,比如学生的归音吐字、语速语调语气、提供形式和内容建议参考等,其余大部分交由学生自行创意、设计编排。学生们兴趣高涨,认真准备,课堂上各个小组纷纷展示如猜字谜、讲谐音笑话故事、相声、方言小品、双簧、国画、书法、演奏、手工编织、折纸、剪纸女工等的“独门绝技”,他们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出现了不少新奇有创意的作品,有《西游记》师徒四人现代版取经感想,有用陕西关中方言朗诵《蒹葭》,让观众从新的角度感受古雅方言的魅力,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体验式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于现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一股鲜活的清流。

3 延伸课堂教学,结合校园文化、地域文化及多媒体资源,创设渗透式教学氛围

3.1 指导经典晨读活动

2017年6月,笔者作为编委,曾与其他编委就传统文化选文进行探讨交流,明确选文方向,整体融合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价值观、古人人格修养、古代审美心理和艺术旨趣,通过对《诗经》《论语》《大学》《左传》《史记》等经典内容节选,精心编写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读本[3]。自2017年10月以来,全校所有的大一、大二学生利用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领读者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中华经典晨读。

3.2 辅导学校文化类活动

近年来学院团委、学生处、图书馆、各二级分院、相关社团组织开展了多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笔者也曾积极参与,担任辅导老师或评委老师。如2018年6月“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之“爱党之情”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2019年1月图书馆开展的新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闯关”主题活动、2019年5月经贸分院开展的经典晨读成果展暨“诵读古今经典,写华夏文明,讲中国故事”主题朗诵大赛等。笔者还经常将活动感触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交流。

3.3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展示地域文化特色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体验、感悟本土的优秀文化,当好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丰富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人文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文化资源,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就学校所在地杨凌来说,涉及传统文化的有杨凌的农耕文化、“杨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隋泰陵”“马援祠”“有邰国遗址”“庆善宫遗址”“苏武墓”“武功河滩会”、关中西府方言、戏曲、歌谣、传说、民间习俗等等。建议学生课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考查、参观访问、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名人品评、话剧编演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思考,探索拓展,学以致用,内化人文精神,外化行

为习惯。

3.4 利用新媒体优势,影响和辐射全体学生

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的各种先进理念,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多媒体教育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如笔者所在学院有微信公众号“杨职语文微课堂”“职苑文艺”、《中文写作与沟通》优慕课网络课程。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中的文化教育资源,如最近几年让传统文化“火起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国风美少年》《上新了,故宫》……在寓教于乐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好懂”“好用”“好玩”起来,让经典在“渗透”生活中散发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高职语文作为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涵盖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价值是其他专业学科无法比拟的,高职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独具优势。在今后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任重道远。最后,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以期在不断地改进中“遇见”更好的课堂。首先,由于课时较少和教师精力有限,语文教学内容容易导致混同、杂糅,学校应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课时,可以尝试将语文课程与专业课融合起来,渗透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职业教育,形成职业+传统文化系统性教育体系。其次,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显示“大语文”“世界性”“开放性”的格局和胸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世界文化进行对照、通融,如此将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最后,现今“国学热”也存在一些简单肤浅、故弄玄虚的“伪国学”现象,高职语文教师是高职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导者,应增强思辨和分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