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的分析研究
2019-03-05王宏
王 宏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阶段发展,相应地对专任教师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量,还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组织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近几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2019年5月在中国高职高专网公布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工作的通知》(全国校联会〔2019〕4号)明确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基于这样社会环境,专职教师职业压力问题将会更加凸显。
1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教育事业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适度的职业压力对专任教师的自身成长及教师队伍的发展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对教师发展则会发生消极作用,如不能及时减压,就会影响到专任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职业倦怠等,继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专任教师的职业压力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教学任务压力
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有明确标准1:18,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比目前难以达到标准,相较于本科院校,教学任务普遍较大。据调查,陕西省某所高职院校教师的年课时量已达到850节以上,教学周期36周,平均周课时工作量超过了20节,特别是讲师和副教授层次的教师教学任务更为突出。
此外,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教学活动,这些工作任务全要由专任教师完成。若是遇到上级部门的评估检查、示范性建设、双一流建设等重大工作,那工作任务就更大了,需要教师整理和提供大量相关资料,教师经常加班加点,疲惫不堪。专任教师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不少教师对专业发展及个人的成长产生了困惑。
1.2 职称科研压力
职称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身份的一个重要象征,高职称意味着教师的社会地位高,相对地收入也高,也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高职称带来的高收入、隐形的资源,让高校教师对评职称非常重视。换句话说,职称晋升也是对教师工作业绩最具体、最直接的肯定。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研成果也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收入分配时,都将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作为重要考量。职称评审及岗位聘用都有严格的比例及指标限制,即使满足了晋升的各项条件,职称也不一定能成功晋升,往往也要优中选优,不断刺激教师做科研、发表论文。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职称普遍较低,缺乏经验和积累,他们的压力会更大,一是难以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二是对科研的期望太高,却忽视自己的科研能力,制定的目标难以达到,遭遇挫折时,落差太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教师对评职称、做科研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1.3 自身发展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期望都越来越高。教师现有知识已不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需要提升自身业务知识,比如提升学历、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年长的老师思虑的重点是如何更新知识,掌握时代最前沿信息;年轻的老师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否则就会面临丧失“知识权威”的危机。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学历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职称评定要求197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评副教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必须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提升学历时,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肩负生活的重担,还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压力由此而生。
2 分析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习惯安逸平稳的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巨大冲击,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剧增的主因之一。例如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使得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现有的知识体系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需要耗费时间学习新知识、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各方面都要发生转变,从而给他们带来焦虑、不安。
2.2 学校制度约束造成的
(1)随着国家教育体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旧的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普遍都经历着各项规章制度的改革,如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变化给教师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有些高职院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办法,虽然没有直接威胁到教师职业,但让教师明显有了危机意识,压力增大。同样,还有些高职院校在教师聘任、考核、评价上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综合了科研论文、建设方案、技能大赛等工作,教师们为了岗位聘任、聘期考核和绩效评价,在这些方面就要更加努力,必然增加了很多工作。
(2)经济收入低。高职院校的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核定,这就限制了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金额,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分会课题组发布的一项关于高校收入的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9%,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教师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其他行业比较,高职院校教师的经济收入还很低,尤其欠发达地域,教师的收入有待提高。
2.3 自身职业倦怠造成的
教师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强,变职业压力为动力,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但也有些教师,恰恰相反,在困难的工作前难以调整,身心疲惫,工作没有积极性,失去活力,在生理上引发如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出现了抑郁、职业倦怠等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有专任教师身体上出现腰椎盘突出、颈椎病或者咽炎等疾病。这些处于职业倦怠的老师对职业前景过度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心理压力过大。
3 缓解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3.1 学校层面
3.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师发展理念旨在管理教师,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仅在约束教师,极少从教师人性化的服务角度来管理教师。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加强以人为本,体现专任教师的中心地位。一是创造宽松、民主的管理环境,使专任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愉悦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二是合理确定教师的工作量,给教师工作弹性大一些,针对不同岗位确定不同标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比如新进青年教师,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留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培养新进教师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学院的治学目标、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使其价值感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加大对教师各类进修、培训的经费投入,提供机会让教师补充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使其从容不迫的面对各类工作需要,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3.1.2 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除了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人社部门争取更多的绩效工资总量,此外要优化学校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向专任教师倾斜,教师工作量和工资待遇相匹配,使得绩效工资分配公平、合理,确保教师的利益不受损失,消除教师因待遇低下产生的压力。
3.1.3 加强教师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宣泄和消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之一。针对教师存在的职业压力,学校应当引起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比如开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聘请专职的心理医生,通过面对面的心理访谈、在线交流等环节进行心理辅导,定期为教师排忧解难,及时宣泄教师的烦恼、压力。同时还要关爱教师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比如教师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自我调控、释放压力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
3.2 个人层面
3.2.1 增强自我职业责任感、使命感 教师从事的职业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师德高尚,明白工作的实质意义在于奉献、在于育人。教师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知,理性看待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合理确定个人发展目标。要知道个人成长有高潮更有低谷,教师应摆正心态,积极面对挫折,肯定教学能力和工作价值。同时,教师所授专业课程,还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树立“边学边教,边教边学”的观念,主动对现有知识进行“充电”,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不断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2.2 培养自我解压能力 专任教师首先要正视压力,正确地看待压力,学会自我调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心情郁闷而产生的压力感。若是长时间埋头工作会出现效率低下,并且影响身心健康。其次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营养均衡、睡眠充足,加强身体锻炼, 丰富业余生活,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交活动,变压力为动力,以便舒缓精神压力,让身心得到理性的调节。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师职业压力的缓解需要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环境,为教师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专任教师自身也要及时调整心态,自我解压,两者相互配合,将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及时缓解专任教师的职业压力,促进学校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