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

2019-03-05段志光

医学教育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大学生

段志光

(1.山西中医药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太原 030619;2.山西医科大学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太原 03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化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1]。中医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具有独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显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大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医药振兴为中医药文化繁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和时代机遇。有专家认为[2],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具体说就是: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

现代医学通常被称为“西医”,在我国开始产生广泛和直接影响的时间也就两百年。显而易见,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和繁荣昌盛依靠的是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说,尽管中医药的很多原理还需要印证,但它带给患者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疗效,以至于中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千百年来,中医药用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人民健康的护佑就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其实,西医的源头——古希腊医学也是类似于中医的传统医学[3]。因而,中医药的转化与创新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持续动力源泉。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体制转型过程中,由此带来的文化观念层面的深刻碰撞,也从政治领域扩散到中医药发展的行业领域。问题可能首先表现为中医界内部的异质性。事实上,中医界内部的意见一直首先影响着中医发展的转向,这需要中医界内部呈现出相对一致的发展方向,需要中医界首先保持和展现出一种自信,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在时空流转中对它保持和展现出一种足够的自信。

在我国正处于变成世界上最大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国家的过程之中,在我国正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在中医药已经影响全球健康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何树立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一个时代重要课题。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经济建设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我国现阶段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的中心和新常态,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对中医药的新定位、新要求,让中医药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使中医药行业迸发出强劲的动力,中医药发展定位不断明确,驶入传承发展的快车道。这既鼓舞着中医药人不忘初心、坚定自信、砥砺前行,更激励着中医药人紧抓新的历史机遇,迎接新的历史挑战,担负新的历史使命,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更加自信。

2 培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是高校的职能

中医药实践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作用程度,影响着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坚定。现代医疗卫生保健的第四次浪潮所强调的就是生活方式的革命,也就是要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健康状况[3]。近几十年来,人类疾病死因谱前十位疾病主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成因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极大关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可见中医药振兴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当今更有理由让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影响着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坚定。传统是充满活力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综合体,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应成为我们恒久遵循的法理轨辙[4]。有学者用一个三层次的同心圆结构来描述基督教西方文化主传统[5],我们可以借用描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第一个层面是核心层面,即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价值取向,引导实践;第二层面是中间层面,即中医思维,是思维模式,是价值取向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第三层面是外部层面,即知识技术体系,指导实践,是实践的指南。就高校而言,往往更加重视第三个层面,次重视第二个层面,最不重视第一个层面;就大学生而言,所不同的是,这三个层面在其大学学习期间虽同步进行,但不一定能同步养成。刘梦溪先生说,只有从自己民族的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思想范畴,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观念[4]。归根结底,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对培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职能认识不清,观念转变不够,思想重视不够。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是中医药腾飞的翅膀,影响着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坚定。清朝康熙皇帝在对中医的针灸铜人与西方的解剖模型进行对比以后,认为若不在中医知识中加入解剖学知识,中医学知识是不完整的,因此康熙可谓最早倡导中西医结合的人[3]。其实,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的前身也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比如,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医学传习所,在其1919年创建之初的第一期184 名学生的课程设置已是中西医结合。我国或许还有更早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的学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了飞跃发展[6],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坚持科技支撑,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坚持重点跨越,中医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原创思维,中药现代化成绩斐然;坚持引领未来,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又一次高度关注与指导,对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又一次动力注入。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责任主体之一,无疑是高等学校。作为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视为自身五大职能之一的高校,需要把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作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觉,形成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树立乃至坚定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在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中,高校需要明确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中医药文化自觉、认同到自信的逻辑演进,其主线是大学生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的培养;一个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的路径依赖,其主线是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换句话说,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和中医思维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导与内核,是达成中医药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要素。因而,高校应以中医药文化价值取向为目标,以中医思维培养为关键,积极有效地探讨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的多样化路径和方法。

3 培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大学教师的责任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医药文化的根本性认同。中医药文化认同是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根本着力点。文化认同需要教师首先认同,只有大学教师认同了,大学生才可能认同。文化认同需要教师进行引领,只因当今的大学生身处一个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的多样化的文化环境之中。在西医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设备的现实面前,在世界各国对于应用自然疗法和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兴趣日渐浓厚的现实面前,如何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且让大学生树立和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确是一个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但又的确是大学教师的责任所在。

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现实之基,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是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之根。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单就中医药文化而言,其中的文本典籍也非常突出,甚至宽博无垠,加之繁体字在识别上的羁绊,如何引导大学生去繁就简、去伪存真,批判性地接受、传承和弘扬,的确是一个时代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译介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内容为主的中国典籍的译介,成为“中学西传”的桥梁,促进了欧洲汉学的兴起,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特别是1814年12月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开设汉学课程,标志着西方汉学进入了专业汉学时期,此起点前后的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即欧洲启蒙运动[7]。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并同步指导学生学习经典,学会创新,形成批判性思维,最终确立中医思维。

教师对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认同的引领,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现实之需,是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之要。中医药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险遭灭顶之灾的坎坷,尤其西医进入我国以来更是增加了复杂性与质疑声。因而,教师引导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并不能只对大学生讲中医药文化优势的一面,还应对他们讲中医药文化不足的一面,特别是要树立教师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榜样示范。只有辩证地认识、实事求是地介绍,才能正确地理解、科学地分析、真实地相信、自觉地接受,才能不出现片面化和极端化。只有用心教学,潜心研究,专心临床,倾心转化,才能不出现失范。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下一个思想意识和心理层面的基础。他们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进行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

4 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的本分

中医药文化认同和自信需要落脚在明天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身上,只有明天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认同了、自信了,才可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如何自觉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并与现代同构,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不能回避而且必需面对的时代挑战;如何自觉地提高中医药学养并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中医药文化需要传承者。我们所谓的传承并不单纯是对传统的传承,包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我们需要想办法使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药大学生的一种信仰,惟其如此,才不需要如此费力地进行自信教育。传承需要让大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存在的优势与辉煌,也需要让大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曾经发生的停滞与危机。事实上,1911年这个政治制度的分界点,也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其深刻历史背景是,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引发的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危机,又成为中医药文化发生危机的深刻历史背景。传承更需要让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广大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态度。传统受到民众的拥护,是传统传承的一个必要条件[4]。所以,大学生需要及早进行社会实践,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大众的中医药需求,理解中医药的现实价值,思考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中医药文化需要创新者。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并不是说中医药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求大学生一味地传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中医药文化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缺点一是缺乏近代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传统[8],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和发展什么?王蒙先生认为,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实现中华文化对21 世纪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学习吸纳[1]。

中医药文化需要行动者。在当下已经呈现出的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在当下已经呈现出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内环境中,在当下已经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文化认可与接纳的国际环境中,中医药文化自信更需要传承与创新的行动者。当今西医的主流地位无法动摇,中医的社会地位仍在争取,传统中医人才的培养面临巨大挑战,我们需要按照文化整合的理念,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维护中医药的整体医学优势,充分吸纳现代医学的先进之处,把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与提高大学生中医药学素养、健康素养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扎根中国、文化自信、互学互鉴、融合共生、共享共用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9],培养大批坚守中医、融合西医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即在坚守中医思维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在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上融合西医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运用在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中,从而使中医药文化更加自信。

猜你喜欢

中医药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