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视野下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认识与启示研究

2019-03-05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强国竞技学者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构建中国体育发展战略是中国走体育强国道路的必要举措。近年来,西方学者广泛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并从多角度进行了评述,特别是从竞技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体育发展体制、体育赛事中的问题、运动员选材退役等方面进行了新的论述。中国应借鉴其中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为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最早鲜见于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刚走上发展的正轨,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体育强国概念的内涵仅限定在竞技体育的范畴,未能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的推动。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国家正式提出要“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国体育健儿在不同场合的体育竞赛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向着更高、更强、更快的奥运目标攀登。

中国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国际社会对此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同时还扩展到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全面评价。为此,本文拟就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诸多阐述进行辩证分析,借鉴其中有价值的观点与建议,期望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体育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体育是国家综合国力诸多因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均对本国的竞技体育、国民体质、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等体育领域给予重视。体育强国事业的建设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为政治外交打开新局面、创新文化发展模式、促进交流合作、彰显国家实力。国外研究体育的学者认为,体育文化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对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竞技体育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工具。如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在联邦德国的多特蒙德举行,容国团夺得男单冠军,是中国夺得世界体育比赛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回国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周总理更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视为1959年两件大喜事,将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命名为“红双喜”,乒乓球热迅速在全国兴起。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也是12岁的年轻共和国向世界亮相的一个机会。1971年3月,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这一次世锦赛并最终捧起了三座冠军奖杯。但这一次参赛最为引人注目的,也是震动全世界乃至影响世界格局的,却是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接触!这就是被全世界津津乐道的“乒乓球外交”——小球推动大球!随后,1972年2月21日,在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的八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中美关系开启了全新篇章,实现了平等合作的对外交流新局面,促进体育事业日益兴盛,增强了国家软实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1]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体育起到了国家间政治纽带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的口号下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盛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既为中国全面充分展示和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也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创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和平、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体育以其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的影响和持续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活动,使世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更是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蕴含其中,剔除了意识形态色彩的干扰,延续了‘乒乓外交’以来的佳话”[2]。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国家外交向更高的层次提升。

当今社会,体育的胜负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竞技水平,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体育赛事的跨文化性使其成为人类交往的共同语言,体育的跨意识形态特征能够在外交格局中使国家之间实现求同存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展示国家形象与实力的契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加快了体育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步伐,制定了从2020—2035年、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的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建设体育强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体育强国这个问题上,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以体育强国著称,俄罗斯也是竞技体育强国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的打压,频频暴露的运动员兴奋剂事件对俄罗斯国家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体育强国道路上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学者从西方世界观看待中国体育的发展,对中国体育发展与建设体育强国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威胁论”相互捆绑,提出了反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论调,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上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认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力图改变本国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道路上的固有认识。因此,西方学者围绕中国的体育发展与建设体育强国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讨。

(一)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认识

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提出,要加强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体育强国模式的研究。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走过的道路及未来趋势研究影响着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对“中国道路”所持有的态度。作为儒家文化、礼仪之邦的中国,其体育的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体育事业的发展走上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举国体制”办竞技体育的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提出要学习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经验。[3](P95)受到西方国家推崇的“美国体育民主论调”,往往用中国的成功经验批评西方体育发展“分权制”所产生的后果。法国学者库赛·贝旦宁的《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一书中在体育文化发展问题上批评了法国竞技体育的模式缺陷,同时提出了中国模式的优点,这为法国体育界人士在保持并发展竞技体育问题上“伸手”向政府要钱提供了理由。[4](P267)美国的《当代中国杂志》曾多次发表西方一些体育学者的改革研究成果,并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讨论。华盛顿大学的吉姆·杰克教授通过对2005—2017年的“中国体育发展道路的走向”大辩论回顾,梳理了中国体育发展模式的核心争议问题,他认为:中国体育界还在掀起一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新讨论,要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

一些学者还从中国体育体制顶层设计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发展“体育强国”模式的研究成果并受到了西方人士的重视。2015年澳大利亚一些学者要求学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提高澳大利亚体育的竞技水平,巩固澳大利亚的国际政治地位。[5](P354)美国为保持竞技体育的霸主地位,加强了对美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要对中国体育文化进行研究,认为中国的体育文化特别是民间体育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配合“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如中国启动了足球运动改革方案,在校园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并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这些是西方人不曾有过的认识,也让西方政治家难以接受。[6](P15)2017年,悉尼大学的邓利杰在撰写的《满意的政府治理:中国基层体育文化的模式》中,运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管理制度的视角分析中国政府在基层社区提供体育服务的事实,论述城乡开展大众体育文化的路径,引起了亚洲和拉美一些学者的重视,并纷纷向本国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社会基层体育文化的要求。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罗利克斯教授对中国保护民间体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问题也做了积极的分析,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7](P239)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十八大以来,从国家层面对体育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扫除建设体育强国的障碍,表现出中国政府对竞技体育改革的决心。[8](P229)

当然也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学者从西方世界观看待中国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反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论调,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改革问题夸大分析,还与“中国威胁论”相互捆绑并成为一种观点。在中国重新加入国际奥委会起,就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持有偏见,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受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影响,煽动并激化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对抗,竭力阻碍中国体育的发展。如美国一些学者批评一些西方国家炒热中国武术、太极,以及乒乓球、跳水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热议的相关问题包括“中国武术在美国”“中国体育文化在欧美的孔子学院”“中国竞技体育在周边国家的拓展”等,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国外提高文化作用力所施展的手段与政治影响力。

(二)对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交流问题的认识

关于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交流,西方学者更多地围绕中国频繁举办大型体育竞赛活动进行论述。谈到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及积极筹办冬奥运会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外交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美国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中国持续地利用体育竞赛活动扩大外交政策,传播了社会发展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全方位地建立了联系,包括保护能源安全问题等。[9](P215)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的讨论,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凡参加国际大型体育竞赛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阵容强大,人们感叹如果没有中国队参与,世界比赛将逊色很多。在西方有不少人炒热中国武术、太极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提高文化作用力从而影响别国文化的手段。围绕这些热议的话题,有关中国体育凸显并产生政治影响的分析持续进行。美国学者彼得·纳瓦罗通过在中国的考察后分析认为,中国加强体育国际交流最终将对世界体育乃至其他国家的政治、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对美国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威胁。英国的怀特教授在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对别国的作用后,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这正是我们的不足,不必担心中国将会对世界怎样”[10]。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艾略特·科思则认为,虽然中国体育国际交流的能力有限,但是应该引起西方的重视,至少现在没必要把它无限放大,这样反而会削弱自信心。[11]因此,他撰写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局限与军事实力的必要性》论文,提醒如何看待中国的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有的学者还认为,中国主动开展乒乓外交活动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分工,为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非政府组织之间良好的沟通,避免了一些国际政治舞台上尴尬局面的发生,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推崇。

(三)对中国体育发展体制的认识

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体制政策的观察分析,比较注重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实践以及体育对实现“中国梦”理想的阐述。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凯瑞·布朗曾发表过《习近平与中国体育》的研究报告,书中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政策较为系统地在政治框架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政策并非西方人士所认为的“绝对集权”式管理方式,中国体育制度的发展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布朗教授在结论中还强调了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宣传带动作用使得中国形象在世界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体育政策的成功,相信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会给中国带来一个提升过程。[12](P56)一些持体育归属“政治文化”的西方学者,则从专政体制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体育治理问题,包括中国政府如何从社会现实处理当前有效的体育全方位发展过程。英国学者施坦恩·林根在《完美的专政: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中认为:中国的“专政”体育体制主要有人民的配合,现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体育事务发展最好的时期。[13](P356)文章内容还以2个民调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以及社会对这些政策的反应。施坦因·林根教授还认为,那些预测中国体育必须尽快走美国模式的学者,也许他们只看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不利一面,便提出了中国体育“崩溃论”的想法,然而,也许这些分析正给中国起到了提示作用。中国政府知道自己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因为这些学者没有看到中国的体育政策也在逐渐的改进与优化,其有效性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支持,这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方针。[14](P355)还有许多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政府既然能有效地管理经济,那么也一定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改革体育事务,从而增强民众爱国教育的热情,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从而更加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这些现实过程都是西方学者必须讨论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前些年在中国体育界出现了不少令人不快的群体性事件,这似乎与人民拥护的政府有矛盾冲突,如中国足球界普遍性的腐败问题,以及同样为国争光的运动精英收入不平衡问题等,但中国政府坚持走改革与发展路线,执政为民的政策正在得到民众的认可,在意识形态的认识上和管理机制理念上,中国政府密切加强了与人民的沟通,不合理的政策制度正在铲除。[15](P359)

(四)对中国体育赛事中相关问题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竞技体育比赛场上,过去一段时间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兴奋剂、贿赂、假球、黑哨、篡改年龄以及冒名顶替等现象时常出现,这是官本位地方利益至上所产生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自2014年以来,中国体育部门在每个单项运动协会和大型比赛的组织机构,均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目的是对竞赛中的腐败问题进行查处并严肃处理,这些行动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学者裴敏欣对中国体育比赛中的腐败情况及变化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跟踪调查研究,他发现近几年这些腐败现象在中国的赛场上是明显的在减少,但隐僻性越来越强,查处任务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中国体育界并没有放松对这项工作的要求。裴敏欣还认为,这与中国前一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生态的腐败盛行有关,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治理好这些问题。

(五)对中国运动员选材、退役方面的认识

在中国运动员选材问题上,近几年,国家把选材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边远农村,一改过去只在城市中选材的做法,符合现实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当前,虽然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跆拳道、网球、乒乓球、游泳等课外体育训练,并为此支付了较高的培训费,但遗憾的是城市居民的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16](P557)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华尔街日报》 刊登了多篇中国运动员成长方面的文章,其中凯安·约翰逊发表的《中国运动员的来源:一胎化政策下的被动》,内容介绍了生育一胎政策对运动员选材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城市中许多有天赋的年轻人不能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的根本原因,并阐述了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的文化教育问题,以及中国运动员退役后的发展出路问题,指出了运动员“重技术提高,轻文化学习”的认识差异后果。在中国体育科技发展方面,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体育研究成果数量十分惊人,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对中国体育发展研究的启示

(一)辩证分析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相关论述

理性地看待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客观地分析学者们的批评意见,辩证看待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分析研究有其友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这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借鉴意义。当今,西方政要及学者对中国的崛起,包括体育的发展在心理层面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中国加强体育强国建设极不适应。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评价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特别对中国体育发展在国际的政治影响作用产生忧虑也在所难免。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的认识来看,一些研究成果因为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所以产生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这也是西方学者前期形成的自我认识,习惯用西方主流思想代替对中国的评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辩证认识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研究。事实也证明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较量推动了体育文化发展与交流,体育成了有效的政治工具。因此,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研究,衬托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视。我们要用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看待并支持西方学者的研究,全面加强与西方学者的交流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能从国际视野上看到中国体育发展的“公众意见”,还有利于西方学者消除片面认识,减少个别国家“中国威胁论”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17](P556)显然,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研究,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分析,它不仅可以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对西方社会甚至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将产生一定的启示,同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更好地推动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

(二)从战略层面重视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西方学者的许多研究结果是与其本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实际需要紧密关联的,属于其本国战略的政策性智库研究。但应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研究基本涉及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研究覆盖面比较广泛。从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对中国体育的智库报告来看,内容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政策问题、竞技体育问题、群众体育问题、体育经济问题以及体育文化建设与外交问题等。在美国著名的智库查塔姆学会,该智库团队几乎包括了所有中国问题的专家,对中国体育的研究内容和应对政策建议,包括了中国的体育教育、训练与竞赛、体育广告与传媒、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以及近年来中国国家体育治理、体育产业的国家安全、体育法律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见,西方学者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关注,是其政府智囊团向有关组织提供对策建议的依据,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加强国际体育合作交流

有关中国利用体育影响力达到国际政治目的的研究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围绕中国竞技体育,以及太极拳、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其焦点是中国如何有效地利用了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按照中国政府的意愿可能改变世界体育的秩序。当前,中国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广受欢迎并得到了广泛传播,世界上掀起了对中国体育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的新潮,这是中国文明与进步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表现。另外,这些年海外华人与当地民众的密切关系,也为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的正能量提供了条件。对此,应从国家层面不断扩大中国体育对外交流的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构建有信誉、讲担当、负责任的体育大国形象。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援助,深化传统友谊,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的体育权益。

(四)借鉴西方体育发展成功经验,走中国新时代“体育强国”之路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路线与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程有相似之处。借鉴西方现代体育发展经验,有助于中国在体育强国进程中解决类似的社会问题,更科学地为中国体育发展服务。中国现在是体育大国,其发展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世界体育的未来,显然,观察国际社会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评价很有必要。所以,中国的体育事业应坚定地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世界眼光”,在团结和平的前提下,不辜负伟大新时代的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强国”之路,不断改革创新,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塑造更多的良性外部环境,坚持为世界各国在维护政治,提高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强国竞技学者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竞技精神
秦晋争霸
学者介绍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