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019-03-05尉德翠

江西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麦蚜虫三唑赤霉病

尉德翠

(江苏省灌南县农业农村局,江苏灌南 222500)

在整个种植小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会发生多种病虫害,必须及时进行有效防治,争取把种植损失降至最低,才能有效保障小麦增产和农民增收。下面以几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的特性分析入手,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种植效益。

1 小麦病虫害发病症状

1.1 小麦赤霉病小麦一旦感染赤霉病,其幼苗、穗及茎都会腐烂,最终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的时候可减产50%以上。夏季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温度为25~30 ℃的雨季。最开始感染病原菌时,小穗基部和小麦颖壳均会变色,麦秆逐渐变成黄色或者棕色。通常发生病变的都是小穗。随着麦穗进入发育后期,病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会有粉红色霉层和暗色膜层附着于小穗基部或者颖壳上。

1.2 小麦纹枯病小麦随时都有可能感染纹枯病。小麦在返青期间,其基部叶鞘有菱形或浅褐色椭圆形病斑,中间是灰褐色,有些病斑还会有纵向裂纹。小麦在拔节期间,小麦茎秆遭受纹枯病的侵害,因为病害处于小麦基部,不易被发现,所以往往会错过最佳发病期。小麦叶鞘被病菌感染后,通常会导致茎壁组织坏死,患病位置开始纵向裂开,最终导致小麦失水过多后死亡。

1.3 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会出现白色霉点,然后慢慢变成椭圆形或者近圆形的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到外力或者振动立即飞散[1]。发病后期病变部位霉层变为灰白色乃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白粉病菌会通过小麦植株下部叶片进行扩散,然后向中上部叶片转移,最严重的时候会对小麦植株产生影响。导致白粉病扩散和延续的主要原因有肥料、水分管理不到位或者种植密度过大等。

1.4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也被称为麦蚜,不论什么季节都会有蚜虫发生。弱虫和成虫是小麦蚜虫中危害最大的,他们以吸食幼嫩麦叶的汁液为生。一般小麦上部叶片是蚜虫的聚集场所,至小麦抽穗灌浆期开始快速繁衍。如果在小麦苗期出现蚜虫,其被侵害的位置会出现枯斑,对小麦的光合作用有直接影响。如果蚜虫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其产生的蜜露会对小麦的授粉活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小麦产量。

2 小麦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首先,应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水位和湿度。然后, 采用药剂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是抽穗扬花期,坚持防治两次,第一次用药在小麦扬花初期(5~10%扬花),全面用药防治一遍,间隔3~5 d再防治一次。优先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如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等药剂。

2.2 小麦纹枯病防治对策第一,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鲁麦14号、扬麦1号、豫麦10号、豫麦13号等;第二,适期播种,适当降低播种量[2];第三,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抗病力;第四,合理进行药剂拌种。用2.5%适乐时15~20 ml或2%立克秀0.2%戊唑醇10~15 g,兑水700 ml,拌种10 kg;第五,用药两次防治效果最佳。可用烯唑醇(或者三唑醇)、多菌灵兑水喷茎基部,7 d左右再喷第二次。

2.3 小麦白粉病防治对策对于白粉病的防治主要在于预防,其中选种对于预防白粉病有着很大的作用。种植前应选择抗病性能好的品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用药防治小麦白粉病,宜早不宜晚,宜在发病初期用药,错过防治适期用药防效会下降。视病害控制效果间隔10 d再用1次药。对白粉病防治效果比较突出的药剂主要是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三唑酮、氟环唑和氟硅唑等。还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等。小麦白粉病病情快速发展,用三唑类药剂防治效果不佳时,宜换用醚菌酯、嘧菌酯等药剂防治,或者将其与三唑类药剂混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更为稳定。

2.4 小麦蚜虫防治对策对小麦蚜虫的防治,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选择药剂;二是正确选择打药时间。第一遍药,一定要喷好,特别是底部叶片和后期麦穗内的蚜虫防治,更需喷药仔细。蚜虫发生较严重的地方,连续喷药2次,间隔期可在10 d左右,争取控制虫害发生基数。后期防治时,选择和前一次不同的药剂,或者是复配药剂为宜,根据每次使用药剂、防治效果以及当地蚜虫对于某些杀虫剂的抗药性来决定。喷药时,添加有机硅助剂或者是其他的延展剂,会提高小麦叶片或麦穗对药剂的附着能力,提高药效。

3 结语

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互相结合,重在预防,尽量在发病初期进行及时治理,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麦蚜虫三唑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中国北方冬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评估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不同浓度三唑锡悬浮剂防治效果研究
小麦赤霉病的控制处理方法探析
三组分反应高效合成1,2,4-三唑烷类化合物
1,1′-二(硝氧甲基)-3,3′-二硝基-5,5′-联-1,2,4-三唑的合成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