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叙事价值实现路径探析

2019-03-05星,胡

关键词:应用型道德德育

李 星,胡 笛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并深刻阐述了“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德育叙事是在德育活动中讲好中国道德故事,展现真实、立体的道德榜样,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和需求,更加显示了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明确了宣传、弘扬和传承好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必要性。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德育叙事中讲好德育故事,打通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叙事鲜活的智慧,启发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德育叙事理论阐述

叙事在教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其也是德育工作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界对德育叙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丁锦宏教授从德育叙事形式上的特色出发,认为德育叙事是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包括寓言、神话、童话、歌谣、英雄人物、典故等)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活动;从德育叙事本身的特点及影响出发,指出德育叙事往往是一种集情节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叙事形式[2]。方喻认为,德育叙事就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事件的叙述,对德育事件进行分析和挖掘,揭示出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理、哲理等,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与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3]。德育叙事作为日益普及的德育方法,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和领域。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德育叙事是教育者为了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基于一定的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和叙事载体开展德育活动,与教育对象形成思想的共享和交流,挖掘叙事中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启发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学活动过程。

“德育叙事过程实质就是德育的实践过程,借助于对平凡而又有深刻意义事件的叙述,通过人类的通感—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寻求价值—促使人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升道德直觉力,最终达到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道德能力和健康人格发展的德育价值归旨”[4],开展德育叙事要“以现实人的实践为逻辑起点,以社会发展为价值终点”[4],将叙事立足于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在叙事中使师生处于同一德育情境中,形成“沉浸式”教学,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体验,挖掘并感悟深层的德育内涵。

德育叙事以其“教育性、情境化、真实可感性、对话性、启发性、感染性、共享性的教学特点”[5],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和鲜活的叙事内容,提高了德育教学活动的信度和效度,契合了新时代德育工作的现实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叙事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面向行业设置专业,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实性和应用性”[6],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7]。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备受关注的当下,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叙事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叙事教学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叙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理论教学外,还开展了丰富的实习实践活动。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课、公共课教师逐渐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叙事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总体而言,德育叙事教学活动多局限在教室,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且德育叙事往往是对学生进行普适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引导。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往往对德育教学规律和德育教学对象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导致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未被充分挖掘,从而容易导致德育叙事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所制定的个人发展目标契合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启发和教育;同时,由于德育叙事教学活动多局限在教室,缺少实践体验,学生没有学以致用的直接获得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倾向于仍然把德育课程当作简单的知识识记课程,认为只要取得相应学分即完成学习,对德育的内涵、意义把握不透。

(二)德育叙事教学活动吸引力不够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注重发展自身专业技能,对考证、比赛、实习等实践活动有较大兴趣,投入也较多,学生从中能获得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出于对荣誉感、获得感的需要。与此同时,学生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涉猎的知识较多,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高。而在教师方面,有些教师在德育叙事内容的选择上,仍然停留在“如何让个体习得社会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这一层面,没有“从关注个体的生活经历、感受与渴望方面去引导个体自觉认同社会价值”[4],叙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少对学生道德实践的人文关怀;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行植入不太匹配的思政内容,德育叙事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整体设计,无法引发学生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三)德育叙事的深层价值未被挖掘

德育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当下,一些教师将叙事单纯理解为“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4]或者“基于叙事内容的精心讲述”[4],将德育叙事当作传递德育知识的手段,教学活动依然只停留在对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德育叙事联结个体经验和社会规范、启发学生感知和反思道德智慧的优势,导致德育叙事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德育叙事的深层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综上,能否明确德育叙事的最终目标,能否用叙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是德育叙事能否发挥好作用的关键所在,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及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叙事的价值实现路径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7],是关注“为人类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7]的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教学活力和影响力,全面服务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和优化德育叙事,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在德育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及叙事载体的选择上不断完善优化,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选择合适的叙事内容

在叙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学生发展需求,选择与学生需求相对接、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叙事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8]。因此,在德育叙事内容选择上,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对接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将德育与学生自身发展相连接,启发学生感知德育的必要性,使学生主动去寻求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其次,要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培养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发展与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在叙事内容中融入地方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习俗的认同感,使学生更好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最后,要与时代进步相契合,“坚持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注意在故事选择中的时代情境、现实状况,突出问题意识”[9],解决好当下学生面对学业和就业压力时产生的思想问题。德育叙事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使德育叙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使德育叙事真正成为道德认知的催化剂、道德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4]。

(二)注重叙事的生动性、说理性和启发性

德育叙事“是一种强调情感、体验和践行的重要德育方式,德育叙事用真实感情和故事贴合受教育者真实的感受,使德育向生活和人的完整德性回归”[4]。对于学生而言,因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等原因,许多学生道德思维具有主观性、片面性,与客观生活世界缺少必要的融合,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生动的叙事语言带动学生融入德育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德育叙事是教育者借助“原生事件、意识事件、意义事件”,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叙事的“社会关怀、个体关怀、意义关怀”[10]。如何使德育叙事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这就需要实现德育叙事话语说理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将事件叙述与德育理论深度融合,以入脑入心的叙事话语“建构基于爱和美善的生活世界”[11],促进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要通过生动性、说理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叙事展现不同事件或现象,师生共议事件中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要加强师生对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在互动中了解不同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思维,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拓展、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启发学生认识到道德智慧的重要价值。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一般会通过开设专门的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创新创业教育课和实践教学课等素质教育课程,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等等。丰富的教学形式也对德育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德育叙事融入上述教育活动需要更加关注叙事语言的生动性、说理性和启发性,如此才能取得“余音绕梁”的效果。

(三)注重选择多种载体

叙事载体是进行德育叙事的重要依托。教育者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德育叙事,也可以借助其他载体进行叙事。“在经典叙事学家看来, 不同的载体可以传递相同的叙事内容, 但不同载体由于其自身属性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叙事体验, 即便在讲述同一个故事, 叙事内容表达和传递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12]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音频、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述,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同时,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群体,叙事教学也可以突破45分钟上课时间和固定教室的限制,通过创新课程载体,将理论学习与合唱、歌舞、小品、相声、舞台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平台将德育叙事课堂搬到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和校园中,借助多种载体形成协同效应,扩大德育的覆盖面,让学生在情境化教学中感悟德育的内涵与价值,将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可以将德育叙事课堂搬到特色文化或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切实感受承载社会记忆并包含精神内容的具体物质载体”的厚重文化底蕴,“无形中将历史与现今联系起来,并指向社会现实和社会未来”[9];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课题中,在具体、生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有声有色”的思想和道德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包容性、互动性、情感性,使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发出声音,热衷动脑思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融入叙事。此外,还应启发学生将自我的思想道德观念展现出来,从而得到教师的纠偏或肯定。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发挥好德育叙事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用爱和真诚深情叙事,滋养学生的灵魂,规范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通过加强和完善德育叙事,助力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应用型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