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2019-03-05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有效增长语文知识的积累量,增强对于语文学科的感受,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促进学生发育较为完善的人格。而比较阅读又是各种阅读方式中一种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方式,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快速捕捉到重点信息,获得关键信息,做到阅读利益最大化。因此,教师探究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大量教学资料和经验,探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与各位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同取得教学进步。
一、比较用词,深入探究词语
教师要想要细化学生的阅读,就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体验词语的用法,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用词的精妙之处,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词义,感受到词与词之间的不同。而教师倘若想带领学生较好地探究词语,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调换词语,让学生比较不同词语放入文中的阅读感受,进而让学生能够学会灵活地运用词语,学会推敲词语的用法。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比较不同的词语,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的词汇量大大提升,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比较词语,学生还可以学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考察词语,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可谓是一箭双雕。
例如,在教学《我的“长生果”》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深入感受一些字词的运用,如“禁不住涌起视听的喜悦之感”这一句中的“涌”“我就一头扎进桌斗里”这一句中的“一头”和“扎”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把“涌”字进行替换,让学生自己寻找要替换成的字。然后通过比较,再进一步体会这个字的巧妙之处。只有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体会,并进行比较探究后,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品,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大规模提升。
二、比较修辞,挖掘修辞用法
写作的一大魅力就是修辞,不同的修辞手法将会带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修辞的精妙之处,就可以让学生对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展现,通过比较修辞手法来深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修辞,进一步领略写作大师的风采,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目前来讲,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作品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歌,包括古诗词和一些短小、有韵律的古文作品;第二类是小说,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等;第三类则是散文,分为现当代等;第四类是一些应用文,如说明文、议论文等。以上所列举的每一类文章都会有自己固定运用的修辞手法,但其中又包含有各种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学习写作修辞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在学习《父母的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母爱的事例或者表现母爱的关键句子,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一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习排比和神态描写,让学生深入体验伟大的母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一句,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体会这几个“立刻”的连用,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懂得每种写作修辞所具有的特点,进而促使学生懂得正确地使用修辞,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将每个句子都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化地从比较入手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比较结构,探究行文形式
文章的结构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倘若一开始写作就没有采用恰当的结构,就会使文章瞬间黯然失色。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章结构,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要用什么样的行文结构。在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写作结构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不一样的写作结构,让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来看文章,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完整、严密、精致,然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体验这类说明文体结构的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文章划分层次,并说明“每一层讲了什么,这种层次的特点“,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并且这一篇课文有着严谨的段式,即每一段都由两个层次的内容构成,而且还是形式多样的两个层次。对于这种有着鲜明写作结构特征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多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如,课文是很好的朗读训练材料;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材料;课文的第二段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的解说能力;课文第三段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文的第四段,可以引导学生其他说法与写法的,这为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提供了契机。
学生倘若能够较好地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到比较阅读的意义,将对铺设学生未来的语文阅读道路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比较阅读的重要性,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比较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新时代青年,让阅读这一传统学习方式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