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表达训练的有效性
2019-03-05
对于好的表达训练来说,“扎实”与“激情”是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但很多教师在表达训练中总是两者不能兼顾。我们要以“人文性”为导向,合理安排表达训练点,控制“技能性”表达训练的“量”和“度”,实现由“技能性”表达训练向“诠释性”表达训练的巧妙过渡;以“扎实性”为追求,丰富表达训练的层次,注重表达训练过程的指导,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练什么——以“人文性”为导向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人文性。每个文本都有其主题思想,深刻体会主题思想几乎是所有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这个目标我们姑且称之为人文性目标。 阅读课中,我们应该用文本的人文性目标来统领语言表达训练,这样,课堂才不会散漫,才不会沦落为无趣的“技能训练课”。
1.以“人文性目标”为导向,合理分布训练点
每一个文本都隐藏着许多“表达训练点”,教师们在训练点的选择上还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 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有一根内在的线索将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达成一个最终的目标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切领悟。教学中,我们应该以这个人文性目标为引领,在教学的主线上合理分布训练点。 如《智烧敌舰》一课,通过研读文本,确立了人文性目标:“体会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感受科学的巨大力量。”为了一步步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主线:揭示课题,了解主要内容:学习罗马入侵部分,感受百姓的惊惶失措:学习“智烧敌舰”部分,感悟阿基米德的大智大勇。
在这条主线上设置了这样几个主要的训练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连贯地说一说阿基米德是怎么想到智烧敌舰的?
(4)阿基米德有条不紊地做了哪些事情?连贯地说一说。
关键词:劝人别慌 发动取镜 指挥照帆 继续烧舰
连接词:先……然后……接着……
(5)“是太阳帮了咱们的忙。”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6)(作业)写话:阿基米德,你真有本事!
“惊慌失措”的说话训练为感受阿基米德的智慧作好铺垫。“阿基米德是怎么想到智烧敌舰的” 体现“智”,“阿基米德有条不紊地做了哪些事情”则体现了“勇”。发表对“太阳帮了咱们的忙”的看法,则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么多表达训练非常扎实,学生怎么能没有收获呢?更重要的是,这些训练都在一步步逼近文本的核心,毫无枝蔓之感。
2.控制“技能性”表达训练的“量”与“度”
表达训练分为 “技能性”表达训练和“诠释性”表达训练。技能性表达训练,如概括内容,信息重组,理解行文思路、表达方法等,对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量”与“度”掌握不好,则会让课堂沉闷,不利于人文性目标的实现。
如《全神贯注》一课,一位教师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由于学生刚接触“概括”这一技能不久,他们不是说不清楚,就是说不完整,教师反复进行指导,花费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才勉强说完整。此时,学生已有些疲乏。显然,此处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更为妥当:
罗丹端详女像时( ),他( )修改起了女像。修改完后,罗丹( ),居然把一旁的茨威格给忘记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质疑问难”,而非概括,且完全自主的概括全文超出本班学生的能力,这样高耗低效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而填空式概括有效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保持好的学习状态,为后面深入理解罗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品质作好铺垫。 我们在进行技能性表达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把人文性目标放在优先的位置,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和“度”。如果技能性表达训练不利于人文性目标的实现,请毫不吝惜地丢掉,绝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喧宾夺主。
3.从“技能性”表达训练过渡到“诠释性”表达训练
技能性表达训练可以很好地为理解文章的主旨作好铺垫,为诠释性表达训练打好基础。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技能性表达训练。任务充分完成后,顺势转入诠释性表达训练,一气呵成,实现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如教学《荒芜的花园》一课,教师抓住“荒芜”一词,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1)理解“荒芜”的意思。
(3)难道荒芜的只有贝尔太太的花园吗?
教师让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重组,运用“荒芜”进行说话练习,这是技能性表达训练。难得的是,教师快速转入更深层次的诠释性训练——贝尔太太的心也荒芜了,体会她的孤独、寂寞,理解一个人心灵的荒芜是最可怕的,抵达了文章的核心。 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技能性表达训练,后面的诠释性表达训练就缺乏铺垫,理解就难以到位。教学中,我们要以人文性目标为导向,从浅显处着手,精心设计技能性表达训练,并过渡到诠释性表达训练,让学生易学、乐学、学透、学深。
二、怎么练——以“扎实性”为追求
表达能力的训练,目的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质量的提升,并在表达中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我们不能满足于“训练过了”,而是要追求训练的“扎实性”。
1.丰富表达训练的层次
表达训练的前提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动。因此,表达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层推进,逐步实施。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鲍叔牙真心待友》的第一个故事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如下设计:
(1)自读故事内容,思考:从哪些细节感受到鲍叔牙的真心?圈划出来。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故事。
(4)如果你是管仲,会怎样把鲍叔牙出资帮助你的事讲给母亲、战友或者鲍叔牙等人听呢?选定一个对象,说一说。
该设计指向“感受鲍叔牙待友的真心,尝试运用改变人称的方式创造性复述”这一目标,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合作朗读—语用表达—创造复述。教师整班交流指导仅仅针对第三和第四环节,避免了琐碎的分析,通过两次语言实践活动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分层推进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高效,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步步为营的教学互动中得到了有效提高,更好地体会了鲍叔牙的“真心”。
丰富表达训练的层次,不仅包括训练内容上的层层递进,也包括组织形式上的丰富多样。如,对同一个说话练习,由单个学生表达单一的答案,到一个学生表达一个综合性的答案,可以有效降低表达训练的难度,增加表达训练层次,增强表达实效。
2.注重表达训练的指导
受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的制约,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可避免存在缺陷,而这些恰恰正是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教师应对学生的表达实践予以恰当的指导,不断规范、丰富学生语言成长的经历。 薛法根老师教学《唯一的听众》时,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说说“作者先后在哪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过哪些听众?分别拥有过哪些心理?” 有一位学生分作三次,勉强说出结果后,薛老师对此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指导:“‘高兴’这个词不能反应作者在舞台上面对很多观众拉琴的心情。”通过指导,这位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激动自豪。接着薛老师要求学生把刚才断断续续说的三句话“连起来,连贯地说一说”。该生第三次尝试,用上“开始、后来、最后”,有顺序地把作者“沮丧、兴奋、自信”的心理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薛老师的指导既关注用词的准确性,又关注表达的顺序,更关注“连接词”的使用,让这位学生的表达一次比一次好,让我们当场看到了“扎实”的教学效果,孩子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增强学习的欲望。
在表达训练中,“指导”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幽默式、鼓励性的“指导”对增强课堂的生命激情也大有好处。有效的“指导”比空洞的“你真棒”更能触动人心。
对于好的表达训练来说,“扎实”与“激情”是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缺少了“扎实”“激情”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激情”“扎实”就是一潭死水。在表达训练中,我们要以“人文性”为导向,以“扎实性”为追求,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让“扎实”与“激情”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