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课文插图为语文教学增色
2019-03-05
课文中的插图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直观性可以使学生对其感到新奇与产生兴趣,换言之,当学生打开教材时,插图也许会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文内容之上而很少关注插图,其实这就在无形之中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交流产生了一些障碍,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佳方式就是教师将学生所喜爱的插图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搭配,让插图为语文教学增色。
一、借课文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一个学期结束之时,当教师再去翻看学生的课本,就会发现,书上除了拼音、汉字等或工整、或潦草的笔记之外,在大多数的课本上或多或少都在插图上留下了勾勒或者涂改的印记,有的展现了自己的绘画天赋,有的却让人哭笑不得,可不管从何种角度看,这都在表明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身为教师,面对学生对插图的关注,我们并不可主观地认为学生这是在“不务正业”,换种思路想,这种吸引力其实可以为我们所用,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分散了学生注意力的插图站到“我方阵营”中来,成为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大辅助利器,就像是二年级教学中的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一样,在学生的视角下,恐怕翻开课本最先进入视线的不是那些拼音与汉字,而是书页下方与上方色彩缤纷的图画。关注更有直观冲击力的图画其实是学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而顺应这种本能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先去认真观察这篇课文中的三幅图画,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按照自己对图画的理解讲述脑海中所形成的故事,小小的、一开始黑不溜秋的蝌蚪在见到鲤鱼、乌龟之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对小动物是有一种天然的喜欢与好奇的,以插图为切入点,再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非但不会再在课堂上“走神”,还会在对插图的联想之下对文字所描述的故事产生好奇,插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十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借课文插图使主题更形象化
插图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的存在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课本更加“好看”,每一幅插图与课文内容其实都是密切相关的,插图是一种视觉艺术,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也能使得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清晰的认知。例如,《曹冲称象》这篇寓言故事,这是《三国志》中对曹冲少年智慧得以展现的一段记载的拓展,用较为浅显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是让学生借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对“称”“秤”“船”“杆”等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语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样也是希望学生能从中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道理。只是,古时的称重方式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其实是有些遥远的,再加上曹冲称象所采用的重力与浮力的这些物理概念也并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所以插图的存在就很好地让这个称象的主人公与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边带领着学生梳理文字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将内容与插图中的小孩、石头、木船还有大象一一对应,笔者告诉学生古代是没有如今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电子秤的,所以在大象不能肢解的前提下,以每一小块的重量最终来叠加总重量的石头显然好称的多,再用船的下沉深度来找寻与大象等重的石头,这对于处于那个时代只有七岁的曹冲来说,真的是极为聪明的表现。插图让学生对“称象”这一活动的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认识以及文意的理解。
三、借课文插图加深对文章理解
作为视觉艺术的插图有助于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去解读与插图相配的文字所传递出的信息,课文中的插图是经过编者的精挑细选与合理安排的,它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能通过其形象化的呈现填补学生对文字理解上的空白,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细化而深入。
比如,《树之歌》这首以介绍树木突出特点为内容的儿歌,这篇课文的内容要学生记住其实并不难,因为儿歌对称、押韵的特点使得学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从而便于识记,但背诵与理解到底是两个方面的事,当学生口中念着“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这样的句子时,他们又是否真的知道杨树有多高,榕树有多壮,梧桐树叶是否真的与人的手掌一模一样?我想这样的描述对于学生的认知而言其实是模糊的,即使他们对课文已记的极为牢固,当真正见到这些树木时还是很难将其与概念中的内容一一对应,所以插图的存在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填补这一块空白的作用,榕树的茂密、梧桐树叶的样子、枫树的红等内容的描写可以与插图中的样子一一对应,即使是“木棉喜暖在南方”“银杏水杉活化石”这些有关树木习性与历史价值之类的内容介绍,教师也可以以插图为切入点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帮助学生对这些树木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重视插图、用好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发挥重大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插图虽是为了丰富教材内容,也同样是经过教材编撰者精心设计安排的,将插图以恰当的方式与教学内容融汇在一起,让其不再是学生“乱涂乱画”的承受者,而是具有视觉与情感审美的载体,能使得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