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初期为建立红色国际交通线所作努力探析

2019-03-05张重伟邹腊敏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交通线共产国际中共中央

张重伟,邹腊敏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共产国际是1919年由列宁领导创立的,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核心任务是团结发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在世界范围确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制度,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大量帮助,包括一直酝酿着的援助中国共产党,建立红色国际交通线的计划。1935年共产国际制定的《关于中国西北边疆情况的报告》和《关于内蒙古一般情况的报告》中,为了援助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考虑建设两条红色国际交通线。由于中国的情况复杂,加之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致使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初只能独立自主地根据国内局势、自身情况开始就如何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建立一条能够成为红军后盾的红色交通线展开了为期两年的探索。

一、国内外因素共同促使开辟红色国际交通运输线的计划

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创立的那天起,不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共产国际都给予了中国共产党极大的帮助。共产国际在早期并不看好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做法。但随着大革命及多次的城市武装暴动的失败,中国革命的发展逐渐表现出了与俄国革命不同的特点,通过城市暴动而夺取全国政权的做法在中国难以实现。1928年2月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全会上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苏联比较冷静的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认为中国的农民运动发展日渐高涨,而工人运动遭遇低潮,有利于发展农村苏维埃运动。为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远见卓识的斯大林便开始思考如何能像大革命时期援助广州那样,援助身在中国南方腹地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问题。

援助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在于开辟一条国际交通线来方便援助物资的运输。事实上早在1928年2月,中国共产党就向苏联及共产国际提出了引导中国革命向中国西北发展的想法,意图接近苏联、依靠苏联发展和壮大革命。但由于苏联认为那样会使中国共产党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不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而未受到重视。1934年,上海局书记李竹生以及代理书记盛忠亮先后叛变,使得上海局受到毁灭性打击,能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的大功率电台随之被敌特缴获,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系突然中断。加之苏联从派驻国民党代表处得知,中国共产党所带领的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前后包围绞杀的困境之中,苏联逐步放弃了从中亚细亚直接援助中国共产党的设想,并开始分析中国西北边境情况,以及对如何建立一条连接苏联和中国西北的国际交通线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江西苏区,开始长征。经过长途跋涉,中央红军到达了四川,在红军未来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提出了争取“地理上接近苏联,政治上物质上都能等到帮助。”的决定,这一决定恰巧和苏联方面不谋而合。可是这样一个正确的决定却遭到了张国焘等人的反对。由于对红军的下一步进军方向产生分歧,右路军与左路军脱离北上,仅剩5000 余人的中央红军急需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以便来得到苏联方面的援助来休养生息。中央打算开辟苏蒙根据地。在当时的环境下,给中央红军的选择不多,无非是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实现之前设想的中亚细亚援助计划;或是穿过甘肃、宁夏最终到达绥远定远营(今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创立根据地,通过蒙古国与红色苏联建立交通联系。可不论哪一条线,仅5000余人的中央红军都不具备去打通路线的能力。因此在当中央红军行进至哈达铺得知陕北刘志丹与徐海东合并组成红十五军团的消息后,中共中央当即决定开赴陕北,先开辟革命根据地之后再与苏联建立国际交通线。

二、开辟红色国际交通运输线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两条路线的探索

早在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上就已经决定红军应当北上甘东北和陕北,用游击战争的方式重新建立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就近直接取得他们的帮助。同时,苏联方面也在为能从中国西北援助中国共产党而积极努力。苏联国防部、苏军情报局和共产国际联络局三方甚至共同组成了一个调查小组对从中国西北援助中国共产党的可能性展开了调查,最终得出了中国红军具有在中国西北接受苏联援助的可能。随之共产国际便派林育英(化名张浩)重走20年代邓小平游说冯玉祥的外蒙秘密交通线回国。林育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从外蒙古返回,化装成商人,背着商货筐子,徒步穿越了腾格里沙漠,到达了宁夏银川,然后辗转到达陕西定边,并同定边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最终由赤卫队于11月18 或19日护送到达瓦窑堡。他的到来不仅向党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部分指示以及共产国际七大所作出的《八一宣言》,同时带来了苏联方面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打通与苏联连接的红色国际交通线,以方便苏联及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提供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各方面援助的想法,这使得中共中央受到极大地鼓舞。在12月23日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作《军事问题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红军行动应放在‘打通苏联'和‘巩固扩大苏区'两项任务上。”以及在1936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泽东也强调了:“今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巩固和扩大苏区及打通苏联。”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将打通与苏联连接的红色国际交通线作为年度中心任务来完成。但由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间不久,立足不稳,南有张学良、杨虎城所领导的东北军,以及负责追击的胡宗南率领的国民党精锐中央军;西有长期盘踞西北地区的马步芳、马鸿逵的马家军;北有急于建功且长期在榆林的吴佩孚旧将井岳秀带领的国民党八十六师;东有设立三道封锁线的阎锡山所带领的晋绥军,而中央红军的力量在长征过程中被大量消耗,急需休整补充,不具备大规模远征的条件。中共中央认为应该巩固和保卫陕北革命根据地,迅猛壮大红军力量,调整了接收苏联援助的战略:从全军奔赴国境边线接收苏联援助改为逐步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打通苏蒙边境地区,使两者连成一片,从而实现背靠苏联的总体战略。

在如何打通陕北苏区至苏蒙边境的问题上,毛泽东心中有着两条路线:一条为东渡黄河,打到山西去。一方面打击阎锡山的晋绥军,减轻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同时在人员物资,钱粮弹药上取得一定补偿;一方面走这条路线可以根据日军进攻绥远的情况,适时的由山西转向绥远,从而在与蒙古国边境上建立一条国际交通线;一条为西渡黄河,占领宁夏,给予马鸿逵重大打击,然后依靠宁夏,接通绥宁一线,从绥远西通过蒙古国与苏联建立交通联系;或由甘肃东部向西发展,伺机或出兵兰州,或出兵天水,打通前往甘肃西部的通道,从而通过甘、凉、肃三州,从甘肃西部直接借道蒙古国与苏联建立交通联系。

(一)第一条路线:向东发展

1935年12月1日《毛泽东复电张闻天》中指出:“关于红军靠近外蒙的根本方针,我是完全同意的。因为这个方针是使中国革命战争尤其不久就要到来的反日民族战争,争取更加有力量与更加迅速发展的正确方针。我不同意的是时间与经路问题。第一,红军目前必须增加一万人,在四个月内,我们必须依据陕北苏区,用空前努力达此目的。第二,最好是走山西与绥远的道路。这是用战争用发展用不使陕北苏区同我们脱离的方针与外蒙靠近。为完成上述两种任务,我想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够了。所以我们应在明年夏天或秋天与外蒙靠近,目前应立即开始组织蒙民游击队。”随后毛泽东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作军事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关于行动方针。主要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在陕西的南北两线给进犯之敌以打击,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从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做好渡黄河去山西的准备。第二步,到山西去,准备击破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开辟山西西部五县以至十几县的局面,扩大红军一万五千人,并保证必要时返回陕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三步,根据日军对绥远进攻的情形,适时地由山西转向绥远。用小的游击战争与日军周旋,总的方针是与苏联取得联系。”之所以优先向东部发展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华北,反帝运动高涨,反帝革命在全国酝酿,而东渡黄河是抗日方向,是对日作战的方向,向东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山西相比陕西、甘肃,更为接近中国中心,这样就有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广泛宣传和积极发展革命事业,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发展,有利于红军的壮大;第三、山西以北具备通过绥化或打通华北与苏联建立国际交通线的地理条件,相比宁夏,山西地势以山地居多,且无沙漠,有利于补给运输和红军游击战斗,从而掌握战斗主导权;第四、阎锡山长时间经营发展山西,使得山西人口繁稠,财力显赫。陕北红军东渡入山西,不仅可以补充大量军需物资,还能补充新兵,筹资募粮。因此,东渡黄河,向山西进攻成为红军开辟红色国际交通线的首要目标。

1936年2月20日,由总司令彭德怀率领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东征战役,一夜之间红军分别从绥德县沟口、清涧县河口等地强渡黄河,一举突破黄河天险,随后十五军团迅速跟进,在河对岸建立防御工事,保护回撤路线。在东征期间,毛泽东采取稳扎稳打的基本作战方针,迫使阎锡山入陕的晋绥军主力撤回山西,粉碎了国民党企图会剿陕北苏区的计划,有效缓解了陕北苏区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使红军在兵员和武器装备上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但是由于形势变化,蒋介石派陈诚率10个师的兵力进入山西与阎锡山的晋绥军共五十一个团的兵力对红军逐渐形成包围绞杀的态势;同时,蒋介石还命令张学良、杨虎城部封锁黄河,堵住红军西渡黄河的路线,企图将红军主力包围在山西一举歼灭。4月28日毛泽东与彭德怀发布了《关于西渡黄河扩大陕甘苏区的命令》,指出:“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容许我们到那边活动,以执行扩大苏区,锻炼红军,培养干部等任务。”同日,毛泽东、彭德怀还致电张闻天,指出:“东面情况已根本地发生变化,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可能,为稳固计决定西渡。”由于敌我实力相差悬殊,最初设想的占领山西西部五县或十几个县的计划未能如愿,使得最初计划从山西向绥远发展,打通同苏联联系的想法未能实现。

(二)第二条路线:向西探索

红军的东征,使陕北红军无论是兵员上、军备上、还是物资上都得到了极大地补充;与此同时,于1936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对张学良的统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周恩来传回消息,张学良明确表态要联合苏联,执行抗日反蒋的总方针,并且张学良已经开始同杨虎城、阎锡山、马鸿逵、邓宝珊、盛世才、王均、毛炳文七部在建设统一战线的问题上而奔走。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更为大胆的想法:利用西北为目前中国最为薄弱的一环,并且地理上有接近苏联的独特优势,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将打通苏联与夺取西北联系起来,从新疆、甘肃、宁夏、绥远西部与苏联联合,进而形成西北大联合的有利局面。就这一想法,周恩来同张学良具体协商,并取得了一致意见:“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与苏联及蒙古订立抗日互助条约”,背靠苏联,抗日反蒋。这一战略如若实现,对当时中国及抗日局面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可是,由于共产国际及苏联方面对待中国统战的态度已与林育英所传达的苏共七大时的想法有了极大的转变。基于苏联自身利益考虑,世界法西斯轴心国已经形成,中国作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苏联需要中国缓解日本对苏联远东所造成的压力。但中国共产党的在中国的力量相对弱小,能够给予希望的只有国民政府。因此苏联已经明确将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从而否定了中共中央多次提出的同张学良反蒋抗日,建立西部大联合的计划。

1936年8月25日毛泽东同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致电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陈绍禹:“为着避免与南京冲突,为着靠近苏联,为着保存现有根据地,红军主力必须占领甘肃西部、宁夏、绥远一带。这一带布满着为红军目前技术条件所不能克服的许多坚固的城池堡垒及围寨,希望苏联方面替我们解决飞机大炮两项主要的技术问题。陕北、甘北苏区人口稀少,粮食十分困难,非多兵久驻之地。目前红军之财政、粮食已达十分困难程度,只有占领宁夏才能改变这一情况。否则,只好把三个方面军的发展方向放到甘南、陕南、川北、豫西与鄂西,待明年冬天再执行黄河以西的计划。而这种做法,对我们非常不利,将造成许多损失。”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表达了必须向宁夏、甘肃西部、绥远西部转移的迫切想法,立即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同意你们占领宁夏地区和甘肃西部的计划,但必须坚决指出:不能同意红军进一步向新疆方面前进,以免红军脱离中国主要地区。在占领宁夏之后,我们将给你们以帮助。”可见苏联方面否定建立西部大联合的计划,并不是说共产国际直接否定中国共产党打通同苏联联系,建立援助交通线的方案,而是对张学良方面存在抵触与不信任,以及想同蒋保持良好关系以稳定东部安全。同时共产国际已经意识到,中共中央存在迫不得已放弃陕甘宁苏区的想法,因而在其回复中,强调了中共中央及红军不可离开中国主要地区的问题,这也是西路军西征与红军东征的不同,以及中共中央没能直接跟随部队过黄河的直接原因。

为了支持中国红军,也为了避免中国红军运动到远离中国中心的新疆地区,1936年9月11日,共产国际决定:“向红军提供1.5 万至2 万支步枪、8门大炮、10 门迫击炮和相应数量的外国制式的弹药。武器将于1936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边境,将通过知名的乌拉圭洋行售出,为运进宁夏作准备。”1936年9月27日,共产国际电告中共中央,苏联已经决定从外蒙提供援助,红军应当迅速夺取绥远定远营,并前伸至外蒙边境接取物资。得到了共产国际肯定的答复,加之红军三大主力已经具备在兰州至平凉之间的隆德、会宁等地会师的条件。中共中央于10月11日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要》,决心发起宁夏战役,并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10月24日由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军、第九军先期渡过黄河,实施宁夏战役。但本预计不会北上的胡宗南率领国民党中央军二十五个团迅速北进,鉴于敌情变化,彭德怀等提出海(原)打(拉完池)战役,若战役成功即可为宁夏战役奠定有利局面。可是由于张国焘战前命令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后撤,使得一方面军暴露在胡宗南面前,将七万人的红军大部队被胡宗南的中央军所分割开来,宁夏战役被迫停止,也使得渡过河的两万一千五百人成为孤军,红军不得不放弃旺西以西的大块土地,同时也丧失了控制兰西公路的大好时机。1936年11月3日共产国际电告中共中央,将原定运送军援物资的路线,改为经霍尔果斯口岸从新疆方向运送1600 吨军事物资,需要红军远赴到新疆哈密去取。如此一来,中共中央原先计划的前往定远营接收苏联援助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而后制定了红四方面军继续向西,占领河西走廊的计划。如今实事求是地来看,西路军的西进困难空前,不仅是河西走廊地理上适合马家军的骑兵不利于红军,单是河西走廊人烟稀少,物产贫瘠便不利于西路军深入敌后,更不必说在河西走廊建立长期运输线的可能。以至于西路军在血战河西走廊后,兵败祁连山,在左支队到达新疆时仅剩430余人。

三、1935——1936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红色国际交通线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于1935——1936年探索红色国际交通线的努力,不仅是由于国际局势的驱使,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首先,由于国内局势的复杂,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迟迟不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使得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最坏打算。因此中共中央多次与苏联联系,意图到达蒙苏边境,背靠苏联建立西北联合的抗日局面;其次,由于中央红军劳师远征,且与红四方面军脱离,时局所迫必须建立一片根据地来休养生息,可是陕甘宁革命苏区四面受敌,且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红军的生存,所以需要开辟一条国际交通线来补充红军所需的各项物资;最后,中共中央作为共产国际一个支部,需要同共产国际保持稳定的联系,不仅是在经济上,在政治上也需要中国共产党主动靠近苏联。虽然红军打通红色国际交通线的探索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也留下宝贵的财富与经验。第一,两次探索开辟国际交通线的努力,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主张,播撒了抗日的火种,使得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西北地区的影响迅速扩大。第二,红军在东征探索红色国际交通线的过程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开辟红色国际交通线,但红军在山西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地形优势,发扬红军游击作战的特点取得重大胜利。此役不仅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减轻了压力,同时筹款扩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张学良的统战工作起到了重要影响。第三,西路军西征,消灭了西北地区25000 多名敌军,极大地牵制住了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西北面的敌军,为促进西安事变,促成抗日全民族统一战线,拉扯了空间。第四,西路军的远征虽然失败,但由李先念带领的西路军左支队顺利进入新疆,为开辟西北国际交通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第五,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军事骨干力量:西路军左支队400 余人在新疆的“新兵营”接受教育,由苏联教员和盛世才的教官直接授课学习了汽车驾驶与修理、装甲车驾驶与战术、炮兵技术、战斗条令和作战原则、航空驾驶、无线电通讯、医务、情报等多种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骨干人才,他们在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建设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红军的两次红色国际交通线探索,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直接的胜利,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两次探索对延安时期的革命发展,以及全国革命的走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初期,建立红色国际交通线的努力,是留给我们后代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此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有一定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交通线共产国际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汉中密约”与川陕红色交通线的建立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