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与想象力
——以钢琴套曲《蝴蝶》为例
2019-03-05罗雅心
□ 罗雅心
钢琴演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表现艺术,表现力的提升离不开想象力,也就是说想象力是影响钢琴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想象力可以帮助演奏者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增强内心听觉,提升音乐表现力。 从感性到理性,属于二度创作范畴。
一、 钢琴演奏中想象力的重要性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力的运用尤为重要,缺乏想象力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在演奏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融入想象力,而只是机械地将音符弹出来的话,即便拥有完美的技巧,这样的作品也是没有灵魂的。 多年来一直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主席安杰伊·雅辛斯基也曾说过: 人类有着诸如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而这些感情都可以在每一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找到。 作为钢琴演奏者,就是要透过这些音符去体会、 去想象、 去表达这些情感。因此,我们在演奏钢琴时一定要去体味这些情感,要有想象力。
二、 钢琴演奏中想象力的培养
这里所提到的想象力不是凭空乱想,而是演奏者基于充分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后,依据作品的情感基调,从而自由地对作品进行理解与构想。
想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首先得要丢掉自身的固定思维和束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发散,不要局限在同一个模式里。 如果你去聆听钢琴家的音乐会,你会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时间、 地点演奏同一首作品时,对于音乐的处理一定不是一模一样的。 其次,要提升自身各个感官的灵敏度,譬如触 觉、 视 觉、 听觉、 嗅觉、味觉……要更多地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去发现、 体会生活中细微的美好,这些感觉越灵敏,想象力的发挥空间也就越大。 最后,平常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闭上双眼,通过音乐在头脑中构造出想象的画面,可以是人物情景、 山川河流、 静态或动态的都可以,让思绪随着音乐起伏跌宕。
三、 钢琴演奏中想象力的运用——以钢琴套曲《蝴蝶》 为例
1832 年4 月,舒曼从让·保尔的小说《 少不更事的岁月》 最后一章《 假面舞会》 中获得了灵感,创 作 了 钢 琴 套 曲《 蝴 蝶》 ,《 蝴蝶》 是舒曼早期的杰作,它以优美的散文形式呈现出来,由一个引子和 12个钢琴小品组成,是一首标题性的音乐作品,描述了一幅舞会中的景象,孪生兄弟( 瓦尔特和乌尔特) 在一次舞会中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他们俩都爱上了她,三位主人公的形象都在音乐中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演奏者在演奏引子部分时,双手的同旋律八度音一出现,立即就应该联想到舞会开始之前,华丽地拉开暗红色的舞台幕布的场景。 紧接着第一首小品就是四三拍子,整曲给人以甜美、 温暖的感觉,很自然的就可以想像成舞会刚开始时,大家都在迈着轻巧的舞步的场景。 第二首小品,弱起小节的开始犹如描绘着瓦尔特踏进舞池的第一步,紧接着恢弘的向上的琶音和“ 托卡塔式”的交替旋律,令人联想到是瓦尔特华丽又轻快的舞步,优美轻巧的身姿在旋转跳跃。 第三首小品是在大字组区域演奏的八度的音程,这个部分像是在描写乌尔特在舞会中出场的样子,舞会中的他穿着笨重的木鞋,拖着笨重的身子,迈着笨拙却又有趣的舞步,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第五首小品是一首从容优美的波兰舞曲,乐曲中描绘的维娜是婀娜多姿的,旋律自然优美,如同维娜的舞姿一般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第六首小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非常有节奏感的重音和弦,描绘了乌尔特的强有力的舞姿,第二部分通过细腻的和弦与琶音又刻画了乌尔特内心的柔情。 第七首小品的场景可以想象为舞会到了相互交换假面的环节,乌尔特急于知道维娜中意的究竟是他还是弟弟瓦尔特,所以和弟弟交换了假面,十六分音符的似断非断的旋律像极了交换完假面后的忐忑心情。 第十首夸张的音响效果使人联想到欢快、 热烈的舞会盛况,而第十一首使用的是“ 波洛奈兹” 的节奏,这种波兰舞曲具有雍容华贵之感,这种节奏很容易让听者想到舞会中的群舞模样,这是整个舞会最辉煌的乐章。 最后一首小品再现了第一首的主题,第一句似乎是在描述集体舞,所有绅士和淑女都在舞会上站成一列,手挽着手站在一起,跳着最后结束之前的集体舞。 乐曲尾部的低音在旋律中若隐若现的持续响起,像极了舞会结束后的钟声。
由此可见,演奏者要想在演奏时把握好想象力的运用,就要充分结合作品背景、 作曲家意图、曲式和声、 节奏、 情绪等一系列与作品相关的信息,并且在演奏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灵敏的感官感受。 想象力的高低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演奏者与听众的感官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丰富的想象力是二度创作时的灵感源泉,演奏者需要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