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防护
2019-03-05王照钧
王照钧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730030
高速公路在行车通行不久后,由于车辆负重以及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导致公路会出现裂缝以及坑槽等相关缺陷,若不及时的对其予以修复,就会导致缺陷逐渐扩大,进而为行驶的车辆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需定期对公路予以防护,这样就能够降低高速公路沥青公路上产生的安全事故。
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类型
(一)路面裂缝
对于高速公路而言,路面裂缝是常见的病害,公路普遍采用沥青路面材料。针对这一种沥青路面而言,一旦产生裂缝现象,如果不及时修补,则会影响其使用寿命,也降低了行驶车辆的舒适度。一旦产生裂缝,在前期一两年使用期间,路面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往往忽视了初期裂缝。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雨、雪等逐渐渗透到路面,增加了裂缝两侧路面结构含水量,再加上车辆的重量,裂缝则会不断扩大。
(二)路面车辙
车辆载重量是诱发路面车辙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型车辆一旦超载,吨位超出了公路承受范围,则严重威胁到公路路面安全。车辙现象往往是外部因素所导致的,但是也不可忽视路面自身结构与材料。若结构层次设计不科学,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劣质材料,也会造成车辙现象的出现。
(三)路面坑槽
路面坑槽,骨料松散外露是常见情况,其原因在于长时间形成破坏了路面。但是,路面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沥青材质的路面不具有隔水功能,导致漏水现象的出现,路基中小部分面积强度难以达到设计标准,再加上行驶过程中车辆滴漏的柴油也会侵蚀路面。另外,沥青混泥土面层同其他基层间存在很多干扰层次,所以碎石骨料难以紧密地粘连在一起。
(四)路面壅包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中,壅包和推移并不是常见问题,但是一旦存在这一问题,则会损坏路面内部结构,造成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沥青混合过程中存在误差情况,混合料比例不当,或者添加过多的沥青,当处于高温天气时,则极易产生壅包的现象。
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防护技术
(一)常规性防护技术
1、灌封
该技术主要目的是阻止水分通过已存在的裂缝侵入结构内部。针对部分公路沥青路面有裂缝出现的情况,需将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其修补。若路面未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则可借助红外线加热技术来进行修补,若裂缝范围在6-22毫米左右,均采取直接封面的形式;若裂缝范围介于12-77毫米之间,则以扩缝为首选方式,再将高热度的沥青或封胶结合起来对裂缝进行灌注;如果裂缝超过了12毫米,就需要要安排专业的人员展开科学的修复养护。
2、罩面法
罩面法则是解决路面表面较浅裂缝与车辙等有关病害问题,也可改善路面平整度与抗滑能力,从而延长路面养护周期。具体操作为:在路面面层上再铺设一层厚度为3—5cm的混合料。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这一养护措施时,应修补好已经破损的面层,必要情况下可铺设整平层,并铲净、整平软油层。
3、撒铺法
撒铺法可有效增强路面抗滑能力与防水性,并有效改善路面微观构造与表面平整度。具体操作则是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与具有防水能力且可持续级配的集料,采取撒铺的方式吧材料均匀铺在面层上,渐渐地形成具有抗滑、排水能力的透水表层。
(二)预防性防护技术
现阶段,公路路面养护中,微表处是常见的预防性防护技术,不论是防水、抗滑,还是耐磨和填充的效果均非常好,能够将路面的使用性能有效改善,让路面的使用时间能够更长。针对路面早期出现的不能很好的抗滑,以及并不严重的网裂、松散、麻面和车辙病害,其可做出很有效处理。微表处的材料,不仅弹性非常高,且还具有高低温稳定性能、较强的抗磨耗性能,早期强度高,无需较长的时间就能够开放交通。施工工艺。微表处的施工工序包括:施工准备(路面病害预处理,设备标定)→封闭交通→清扫路面→放样→摊铺机就位→摊铺→早期养护→开放交通(详见图1)。如果路面已经遭到结构性破坏,则就不再适合采用微表处技术,而在对这一路面进行处理时,一定要现做彻底处理,再进行应用,微表处施工控制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操作人员事先应接受系统培训,将不同气温,路面条件下的现场调整方法充分掌握,并对微表处早期养护引起高度重视,在交通未开放前,禁止驶入车辆。
图1 :微表处处理技术
结语: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而言,早期破损是常见病害,应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改善策略。同时,可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从公路管理机构、设计部门到施工单位,层层注重、层层控制。如此,可有效预防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损的情况,提高公路建设质量,预防交通安全事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