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宁古塔古建筑的保护与复建
2019-03-05宁伟东师东菊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文/宁伟东、师东菊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高兴成 牡丹江大学/牡丹江地域文化研究会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1、概况
宁古塔曾是满清宁古塔将军的驻地行营,除盛京以外,黑龙江、吉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清军入关前曾有大批的八旗大军驻扎在此。在清朝,今天被大家熟知的省会城市还没有兴起,宁古塔作为满清东北地区的边疆重镇,承担了当时大量的历史使命,如我省流域的达斡尔、赫哲、鄂伦春人年年的岁贡都有宁古塔转运入京等。八旗入关后,在清初时期朝廷对于归顺的汉人缺乏信任,稍有不从便生流放之刑,南有雾障滇缅之处,北有宁古塔这样的苦寒之所,发配至此基本上今生是由来无回,因此在当时这是一个被人提及就后背发凉的地方。
城市化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任务,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保障,同样也是我国从发展中国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进几十年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保护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古建筑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印记,宁古塔古建筑这是东北地区古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出整个清朝部分文明的缩影。
2、宁古塔古建筑特征
不同于江南一带的恢弘建筑,北方地处极寒之地,土地辽阔、凭证,建筑样式相对简单,建筑材料相对单一,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民风粗犷。正式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基本建筑用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使得该地区形成了简单、使用及便于取暖的建筑特征。
宁古塔及周边地区主要建筑材料由茅草、木材、土料等构成,然后结合不同的地理特征,按照既定的需求建造房屋。在诸多建筑中,我们发现宁古塔将军府及部分显贵府邸的建筑材料凸显了当时奢华的贵族特征。瓦当在当时作为建筑主人身份的象征及屋檩的装饰物,还对当时宁古塔古建筑起到了加固、承重和防腐的作用。从该地区的现存瓦片来分析,宁古塔的砖瓦文化应该早在渤海之前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是奢华的象征。从诸多方面来看宁古塔古建筑又呈现出实用且奢华的特征。
清军未入关之前驻扎在此的八旗士兵修筑了当时比较坚固的城墙以拱卫宁古塔将军府,此地的外墙已经完全损毁,内墙也只剩下几百米的残垣断壁。当时城墙以土石混合,结合木棍建成,基本上用以抵挡骑兵师足够了。从该建筑的特点来看,坚固耐用、搭建时间短的特点尤为明显。
3、宁古塔古建筑的价值
首先, 承载了清朝初期大量的文明,也是清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古塔古建筑融合了当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里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因素。上千年来该地区的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及满清文化汇聚于此。后期,诸多著名官吏、才子佳人、名人骚客也被发配至此,在诸多古建筑上都留有他们在当时的名著,这些名人文化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合,形成了现今比较有影响力的“宁古塔文化”。在一些古建筑上我们还可以找到当时北方宗教文化的身影,现今被很多人熟知的萨满文化,他们被认为是上天和当时满族人的使者,是上天旨意的传递者。在一些古建筑上可以找到当时祭祀用的古物。
其次,宁古塔古建筑多讲求保暖、简朴、实用,而又不乏美观。宁古塔古建筑是满清时期北方艺术设计的瑰宝。宁古塔地区一些古建筑的建造工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瓦当及墙壁上的刻功令人赞叹,这不仅是当时工匠们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工艺建筑美学的典范。光绪年间在此地区建成的望江楼,工艺复杂,巧夺天工,其中青瓦卷檐,镂空花窗的设计体现了当时北方的建造工艺十分考究。
再次,区域性的开发价值明显。当地的满清八旗校场、骑射文化、渔猎文化开发已经蓄势待发。宁古塔古建筑作为满清历史文化特定的产物,时代印记明显,历史待挖掘文化众多。因此,在做好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及旅游开发价值也是对该地区古建筑及文化最大的传承和尊重。
4、宁古塔古建筑的保护及复建
首先,对宁古塔古建筑木料制品及相关装饰制品进行科学的化学防腐处理。目前,在相关建筑修缮过程中所使用的构件普遍含水率过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木料的干燥处理也无法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在修缮过程中进行防腐处理的同时,也应该保障相关物料防腐处理的科学性。
其次,在做宁古塔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根据民宅及城墙不同的构造理念,进行局部整修,坚决杜绝整体替换。对相关的艺术品更不能随意替换。采用干燥处理、排水处理、醇醚联浸、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等进行古建筑及相关文物的修缮。
最后,在宁古塔古建筑的复建工作上,主体建筑工程建设将军府主城区、娘娘庙、文化旅游区与点将台等诸多景区。按照院落递进,中轴线为主,两侧辅助的原则进行设计与复建。房屋建筑采用青砖青瓦、石混木结构,其中墙壁及瓦当要力求还原满清传统艺术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力求将最为完整、真实的宁古塔古建筑再次呈现在众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