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固九旬老英雄杜发荣:深藏功名70载
2019-03-05单庆华肖昆王长江
文/单庆华 肖昆 王长江
他,7 0 年如一日对自己曾经的功勋和荣誉守口如瓶。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他扎根边疆,为军队和地方经济建设忘我奉献。9次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尘封箱底不示人;深藏功与名,忠贞不渝家国情。
直至近期,全国掀起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95岁的汉中洋县籍老英雄张富清学习热潮之际,这段封存已久的“秘密”才被慢慢公开。
他,就是汉中城固县93岁的老英雄杜发荣。
戎马生涯九次立功受奖
在城固县城一个小巷里,有一座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家属楼,杜发荣和妻子就住在2楼,家里的旧式茶几因为掉漆,被缠上了好几层透明胶带,客厅和卧室的摆设陈旧但很整齐。
在杜发荣的卧室,上锁的抽屉里放着的功勋章和奖状是他军旅生涯的所有“家当”。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白色布袋,上面红色的“赠给祖国的保卫者”8个大字格外醒目,落款时间为1953年。这个布袋里珍藏着他这70多年来的“秘密”:“解放”奖章、“胜利”功勋章各1枚、两本人民功臣奖状、一枚一等功奖章。这些证章记录着杜发荣在解放战争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在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解放华中南等战役中,杜发荣先后荣立大功3次、中功2次、小功3次。杜发荣回忆,还有一些军功章在行军打仗中遗落了。他拿起那枚“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回忆起了72年前的情景:1947年9月,21岁的他一入伍就赶上了解放战争,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洛阳、南阳、驻马店以及淮海战役,之后又打过江南,经两广到云南进入昆明,一直打到云南洱海。后来又去西康剿匪,到云南巍山参加大理的海东战斗。
1949年11月,西南战役开始,在云南剿匪时,杜发荣所在的连有一门刚刚缴获的“六〇”迫击炮,头脑灵活的他很快掌握了要领。时隔两天,部队要端掉聚集在陡峭山崖上的匪徒,但多次进攻都没有形成震慑打击,还牺牲了很多战士。正在大家焦急时,杜发荣携“六〇”炮上来了,几发炮弹精确落入群匪中间,残匪被彻底歼灭。
扎根边疆四十载
“做任何工作都要尽力而为,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使党的工作不受损失,从不计较个人利益,不伸手要荣誉……”这是杜发荣个人笔记上的一段话。
杜发荣自幼因为家贫没有机会读书,他认识的很多字都是在行军途中学的,行军时每个战士将写有字的纸条别在背包上,再由背包者告诉其他战士来认。凭着勤奋吃苦的精神,杜发荣从大字不识到能写书信寄回家。“杜发荣从未在家人面前提自己打仗的往事,对自己取得的荣誉也‘满不在乎’。在那硝烟似火的年代,他和战友们经常打完一个战役后就要快速到达下一个阵地,在连续徒步行军数天的疲乏状态中,他和战友一样练就了走路都能睡着的‘特技’。妻子何素芬说。
据杜发荣回忆,“我获得的军功章不止现存的这些,有一些在打仗行军中遗落了。这些都不重要,没必要再提”。1960年代,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杜发荣多次主动请缨,部队为了加强公安力量,将他调到大理州公安大队巍山中队(后归大理军分区),在此期间他负责“四清”工作团和军管工作。
杜发荣的四个子女也都出生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他让儿女们养了一些兔子、鸡,养大后拿出去卖了补贴家用。这样做既锻炼了儿女们的劳动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道理。妻子何素芬为了能全身心照顾家人,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家人的开销全靠杜发荣的工资支撑。
一天夜里,杜发荣的二儿子生病,杜发荣当时的部队离家很远,何素芬不忍心将大儿子一个人放在家中,就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拿着一根棍子(为了防止狼群袭击)走了几里山路才到医院给儿子看上病。几天后杜发荣安排好部队的事情匆匆赶回家看了看家人,又返回部队。他淡薄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早在云南工作期间,多次荣获“积极分子”的称号,可他总认为自己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
1974年8月,大理军分区批准杜发荣退休,因当时工作人员紧缺,杜发荣第一时间向上级组织请示愿意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洱源县武装部批准了他的请示,此后他还从事过征兵和民兵训练工作。为了调查了解一位入伍新兵的家庭情况,杜发荣从云南坐车到山东,只为选出最优秀的士兵给国家。有人想请求他放宽入伍条件,都被他义正辞严的拒绝。他在云南洱源县义务从事征兵和民兵训练工作12年,直到1986年5月才回到家乡城固县。
严以律己家风正
战争年代,他用脊梁挑起责任。和平年代,他用信仰坚守初心。他入党71年来始终恪守党员职责,心中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赤子之情。
上世纪9 0 年代末企业改制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和小女儿先后下岗,至今二儿子仍然干临时工,小女儿失业在家。杜发荣从来没有为了子女的就业问题向组织提过要求。有人劝他:“老杜,凭你的资历向组织请示一下,也许就能解决你子女的就业问题。”杜发荣一听就急了:“我是老党员,怎么能因私事给党和政府添麻烦,子女的工作靠他们自己奋斗解决,我不能帮他们。”
“有困难自己解决,不占公家便宜!”这是杜发荣给家人定的家规。他去医院看病,子女为了节省时间,提出叫军干所的车送他,可杜发荣“倔强”地说:“坚决不能。”很多次,他在家人的搀扶下站在路边等很长时间的出租车,才到县医院就诊。
1998年,小女儿杜保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将自己的男友介绍给父亲,杜发荣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当对方说自己是党员时,他又说:“你是党员,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已,遵守党的纪律,工作要认真踏实,要切实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1年过去了,杜保玉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而且表示自己寻找人生伴侣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具有父亲身上的英雄品格和爱党爱国的正能量。
杜发荣获奖证书及功勋章
尽管他年事已高,仍然铁骨铮铮。2003年,医生给他做膀胱结石手术前需要打麻药时,才发现他早年前战斗中受伤的脊柱根本不能全麻,只能半麻。就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告诉医生手术时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麻药。家人都很担心他的身体,他却在手术中丝毫没有喊一个痛字,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么多年了,他在战斗中被炮弹擦伤脊椎的3处伤痕一直隐隐作痛,负伤后因战事繁忙未及时治疗,导致如今脊椎错位。”妻子何素芬心疼地说。
杜发荣喜欢养花,特别是昙花。“我养的昙花最多的一次开了20多朵呢。”93岁高龄,逻辑思维依然很清晰。说起他的兴趣爱好,他急忙起身带我们去阳台参观那些“宝贝”,只见阳台上整齐地摆了一排花盆,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每盆花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都长得枝繁叶茂。“昙花的花语是让人永远记住它的美丽与芬芳。”杜发荣就如这些朴素的花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带给人力量,让人永恒地记住他。
出生于旧社会,自幼饱受艰辛,战场上英勇奋战,驻守边陲豪情满怀,解甲荣归后党性未泯,鲐背之年不忘初心。杜发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历史见证了71年党龄的他对党忠诚的点点滴滴,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