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孩子
2019-03-04王小吉
王小吉
昨天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我探讨父母打孩子的问题。她说她的心理学老师说,打孩子只要不太狠,不是为了发泄情绪,都是可以允许的。因为惩戒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太小,他们不懂事,不打他,他记不住。而且不打孩子的父母有可能会对孩子过分溺爱,最后反而害了孩子。
可能有人会说,父母打小孩的发心是为了他好,而孩子报复父母简直是大逆不道。真的如此吗?
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忘记了一个前提,他们没有把孩子和父母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而是认为父母可以任意对孩子进行处罚,而孩子只有任其打骂的份。可是孩子不是物品,你打他,他会疼,身心都会疼。
在《启动心的力量》这本书里,美国著名身心灵作家露易斯·海讲过一个故事。作者某日在路上看到两个小女孩,一个对另一个伸巴掌。另外一个马上就吓得快哭了。那个伸巴掌的小女孩很惊讶地问道:“我没打你呢,你哭什么?”另一个则委屈地答道:“可我知道那巴掌落下来一定非常疼,我一想到就已经吓得不行了。”
一个小孩,只是想到那被打的感觉就已经吓得不行了。可是很多为人父母者却认为,打两下有什么要紧。
我记得之前有一个找我咨询的高中生母亲,有一天问我,为什么孩子会记仇,当年打他可全是为了他好,没想到发生那么久的事,他还记得。他难道不懂那是为他好吗?他怎么能这么小气?我反问她,你父母当年打你,你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呢?她无语。
而之后发生的事,让她一下子醒悟了。有一天她和我说,她以后再也不会打孩子了,她非常后悔当年的冲动给孩子带来的严重伤害。我问她到底什么事让她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儿子某天和她口角之后,突然破天荒地和她动手了,她显然打不过他,而且被他打得很疼。她終于明白了,原来巴掌落在谁身上都会疼,所谓不疼只是打人者为自己的冲动不智行为找的一个完美借口罢了。
打了孩子,对孩子没有影响,是很多父母一厢情愿地自欺欺人。当年宋丹丹写过一本自传体的散文书《幸福深处》。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很好,唯独关于对巴图教育的片段让我很难苟同。宋丹丹说她当年打巴图的事对巴图没有一点影响。甚至他们母子还经常把这个事当成一段温馨的回忆来提起。事实真的如此吗?
看到《向往的生活》第一季里宋丹丹和巴图的相处就发现,那个影响不是没有,而是相当严重。节目中的巴图在强势却不懂教育的母亲面前显得完全无所适从,自卑怯懦,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却显得比所有人都弱小、萎靡。
上述的案例似乎都说明了一件事,棍棒下面出来的未必是孝子,但必定是逆子或妈宝无疑。诚然,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完美的人,自然也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但是一定有不打骂孩子也可以把孩子教育成才的父母。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彼此不是共生,而是各自独立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应当是两棵同样直立成长的树,有各自的根系,也有各自的边界和疆域。而不是一棵大树上面缠着的一棵歪脖树,也不是一棵树上寄生的一棵没有树干的藤蔓。那样的共生关系,只会彼此消耗而不是滋养。
如果一个成年人做错事不用挨打也能改,孩子为什么不能?孩子做错了就要罚,父母错的更多,怎么罚?谁来罚?而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如何建立的呢?我们为什么不敢在街上一言不合就打陌生人,因为知道后果承担不起。但是孩子为什么可以打,因为知道他们不反抗,不反抗不一定是怕,还有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深爱和信任。
所以,为人父母者,请一定记得,你真正可以伤害的永远是那个相信你,爱你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