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维与转型:我国高师院校提升发展能级的思考

2019-03-04

教师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降维师范维度

王 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颁布,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可以说,在举国“兴国先强师、贵师而师傅”的良好氛围下,高师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又真切地面对着新技术变革颠覆传统教育形态及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降维打击”式的挑战。高师院校如何提升自身发展的新能级成为不得不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降维打击:高师院校创新滞涨之忧

1.来自科幻的思维:消解要件

所谓“降维打击”,原先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说的是太阳系外高等文明使用一种叫做“二向箔”的武器攻击太阳系,让目标太阳系所在区域的维度降低,这样原来是三维空间的地方将会变为二维空间。而原来能够存在于三维空间的物质也会因为空间维度的变化而彻底消亡。“降维打击”从科幻走向现实,最早应用于商业竞争界。企业管理者们发现“降维打击”的概念十分符合商业竞争的某些特征。目前在商界所广泛理解的“降维打击”,指一种颠覆式的变革,通过消解要件,降低竞争对手生存的维度,来打破竞争对手的惯性生存条件。在这种冲击下,除非对手也彻底改变自己,否则没有任何可能抵挡这种形式的冲击。

太阳系从三维降到二维,尽管是科幻小说中的演绎,而现实中的“降维打击”却是真实存在的。360 安全软件通过免费战略在成本维度将国内杀毒软件厂商打得哀鸿遍野;在电商领域,京东通过强化物流配送的能力,将送货时间缩短到极致,在时间维度上打击了拥有用户群优势的天猫;在金融领域,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们”为用户提供了简单且简洁的操作模式,在用户体验维度对操作复杂而烦琐的传统理财产品进行了“降维打击”,甚至对传统银行业的生存产生了挤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下,“降维打击”已经成为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竞争性动力源。

2.面对真实的隐痛:创新滞涨

维度的存在使得我们得以认识世界,然而,我们大多时候只会了解自身所能看到的维度。譬如我们人类的世界是三维的,若加上时间也就是四维。我们应该承认人类目前无法想象到四维以上存在的“空间”形态。所以说,我们人类在四维层面的认识有可能暂时已经到达了边界。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认识的滞涨。环视高师院校的发展态势,我们目前也正处于“创新滞涨”的时刻,同样面临着被“降维打击”的风险。一方面,高师院校在经过世纪之初“狂飙突进”式的合并、转型、升格的极速发展,很多三级师范体制(中师、师专、师院师大)并存时代的优秀教师教育经验还未来得及被我们高师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充分吸纳、消化和传承,就被抛至到市场经济时代自由选择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不少高师院校急功近利式的改革似乎抛弃了积淀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精髓;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高师院校在经历培养规格变革(2+2、3+1、4+2、4+1+2……)、培养主体变革(设立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若干“书院”……)、培养课程变革(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机制变革(定向免费师范生、UGS联合培养……)、实训体系变革(结构化见实习、顶岗实习……)等等之后,进一步创新的热情与空间似乎出现了短暂的“滞涨”;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在教育改革中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课程形态(STEM+、综合主题实践……)、学习方式(PBL、无边界学习、混合式学习……),这些新变革对师资队伍的专业来源和职前培养实际上提出了新要求,但是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还远远没有跟上。客观地说,处在自身“创新滞涨”时代的高师院校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降维打击之隐忧:新技术变革对教育行业的深层次挑战,面临着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竞争等,可谓危机重重。

二、多维挤压:高师院校生存转型之痛

1.生存域之挤压:人工智能改变教育形态

“像教师职业,当重复性的、机械的劳动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时候,个别化的‘教练’、以学定教的导师、情感交流的心灵师,一定会大受欢迎,并会产生大量的新的岗位需求。这将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改变教师培养的形态,改变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使教师能够胜任更复杂、更富有情感、更具艺术性,也就是更具独创性的工作,使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乃至将来“脑机接口”技术成熟了,大量的浩瀚如海的知识都可以直接以芯片植入的方式接入孩子的大脑。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大量的传统职业将会走向消亡,容易被取代的工作包括纯机械体力劳动、有明确方法论和逻辑及流程的职业,而能够熟练和精致地培养这些工业化时代人才的学校教育经验也将随之失效。相应地,以密集高效地传授知识为主要范式的标准化教育将退出舞台。这无疑意味着我们未来的教育形态和现在这样标准化的教育系统不同。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还持续着这种给所有的学生井然有序地上课、答题、作业、考试的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教育形态的话,我们很难面对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本质上来说,对教师职业来说,技术革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工作意义的挑战,由于人工智能改变了未来社会的行业、职业的业态,很可能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二是教师职业生存的挑战,由于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实施方式,很可能使得教师职业的存在必要性受到质疑。所以对高师院校来说,人工智能对学校存在的价值、对教师存在的方式等等所提出的挑战与挤压,无疑是一种来自技术高维的“降维打击”。

2.竞争域之挤压:一流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尽管《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但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实际上,从国际趋势来看,著名的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等都参与教师教育)。国外教师教育大多是由综合性大学承办,单一性的师范院校不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让高水平综合大学承担高层次的教师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且方向正确。尽管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目前因为“人才培养精英化的价值取向与教师非精英身份的矛盾,追求高深学术研究与教师教育实践品性的矛盾,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与教师教育‘无关紧要’的矛盾”[2]等等而缺乏足够的热情。但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伴随着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一旦我国的诸多985、双一流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布局中切入教师教育,这意味着我们高师院校将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来自面对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的“降维打击”。仔细分析,我们高师院校面对一流综合大学,实际上在下列“维度”上是经不起打击的:

首先,就业出口的品牌。从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教师就业人才市场竞争来看,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为一流基层中小学所青睐。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师资补充几乎都瞄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硕士。当下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在上海的民办小学教科学课、厦门大学的化学博士在上海的公办初中教化学课的类似案例已经屡见不鲜。在被基层学校、广大家长的品牌普遍认可度这一维度上,高师院校目前在学前、小教、特教等专门领域上尚存有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招生入口的生源。如果一流大学创办教师教育学院,开设教师教育专业,提供教师教育项目,无论从本科还是研究生层面,高师院校招收的生源“璞玉”都无法与之竞争。根据排名机构“软科”出炉的“2018高校生源质量排行榜”,2018年度我国高校生源前50名中仅北京师大(15名)、华东师大(27名)入选,放大到100名,也仅仅增加了华中师大(58名)、南京师大(84名)、东北师大(91名)、陕西师大(100名)[3]。上述排行中实际上还没有把入围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源单独剥离核算。但目前的排行参照多少意味着高师院校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在后天的培养环节上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许最终也难以在客观上弥补这样的差距。

再次,培养链条的资源。从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链条所能提供的学科平台、师资、课程、实验室、经费等办学资源维度来说,目前高师院校也很难与综合大学形成竞争。在2018年12月24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中关于中国大学2015-2017科研经费的前100排名中,仅有三所高师院校入选。北京师大以25.14亿元排名39,华东师大以19.49亿元排名55,华南师大以16.32亿元排名65[4]。这个排名参照也从某个角度折射出高师院校在资源维度上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差距。

三、主动升维:高师院校能级提升之略

苹果公司的前任CEO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曾经提到过两个词,一个是抽象(zoom in),一个是聚集(zoom out)[5]。前者指的是要看到大局,把握趋势,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分析问题,把握整个行业方向;后者就是在自己的领域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并且做到极致,然后找到最直接的一条路径。这对我们高师院校“主动升维”、提升能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笔者以为:

1.弘扬师道精神:在文化和价值的维度上应对技术理性

笔者坚定的认为,教育是一个很讲究情感关怀激励的领域,越是处于一个机器“横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就越是呼唤着人性独特的同理心和情感互动等这些真正有温度的东西,包括创造性、情感交流、审美、艺术能力,这些我们人类智能敏感而独特的要素很难被机器所取代。对教师来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它可能解放了我们作为知识传授者的部分体力劳动,但更能让教师职业释放出真挚、细腻的可亲可敬的人性的光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关注价值和意义的人性教育是生命常青的,因为学校教育和教师有着机器难以企及的“人性的温度”。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冰冷的,只会传授知识,这样的只知道育分的教师应该被淘汰,因为在灌输知识这个向度的竞争上,不管教师有多精细、高效,终究敌不过人工智能的庞大数据和高速算法。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有温度的,不仅传授知识,更能触摸到孩子的心灵、关切到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为人之道、适切之业、成长之惑,这些惟有真正的师者可以导引。

其次,我国的师范院校大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师道永恒”的办学传统和独特的师范精神。“从最初创办时所坚持的‘欲为人师先为人’的伦理本位的师范教育观,到后来强调‘求真务实’的知识本位师范教育观,再到强调‘内功至上’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观,折射出我国师范教育强调‘师范姓师’、‘德性文化’,重视教师职业人格养成的深厚底蕴。”[6]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恰恰是我们高师院校应对新技术“降维打击”的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我们“升维提级”的有效手段,因为就与技术的抗衡来说,人类内心深处,道德、情感、信念、价值之维永远处于高维。我们应当承继和弘扬百年师范传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培养有思想高度、灵魂深度、学养厚度、人文温度、形象风度的新时代教师。

2.锐意改革创新:在形态与方式的维度上应对教育转型

未来的教育形态中,由于人工智能有速度快、算法准、数据大的特点,可应用于教育的各个层面,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我优化,未来的每个学生都可能获得由人工智能定制的教育模式。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未来的教育将越来越个性化。学校教育将逐步摆脱大校、大班、统一标准与程序等工业化时代的烙印,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角色,课堂将成为师生间深度知识探究和互动的实践场所,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知识获得上的助学者、思维发展上的启发者、人格成长上的示范者。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越是走向个性化的学习越是离不开教师个性化的指导。

吸纳时代要素,重构教师教育形态。特别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升维”的有效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业务革新与技术创新是“降维打击”或者“应对降维打击”的主要力量源泉,每一种被成功实施的“降维打击”,打击者必然会创造出新的技术或业务思维。实际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战略双重力量推动下,社会对于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需求、师范学科专业的体系结构、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新时代教师个体的能力素质都正在产生深刻的变化。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的教育其实是需要“人机共生”的教育。我们相信,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和精度情绪识别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有可能产生革命性的教育形态。我们期待,能够有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合作形成的人机合作式的个别化、个性化的新教学模式。因此,我们高师院校应当在弘扬师道中开放性地吸纳、科学地汲取新技术变革中的先进要素,其是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神经科学等新的知识视野中,重新审视教师教育,改造我们的教师教育模式,进而改造我们教师的育人方式,构造出用“机器的智慧”和“人类的情感”共同去达成个体生命的丰盈和成长的新型教育形态,培育出能够适应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新时代教师。

3.聚焦工匠思维:在经验和精业的维度上应对一流院校

首先,招生机制上,推出“师资优选”政策。高师院校应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提出“师资优选”政策。一方面,在高招中争取师范生生源进入零志愿、提前批,实行全员面试遴选,全面实施公费培养。同时,在这一政策中,部分非常优秀的生源可以参考医学院招生的七年一贯制培养,招收本硕连读生,探索长程制师范生培养,重点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另一部分实施“4+1+2”的分段制培养,即本科毕业后参与一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养,继续回到母校攻读专业学位。总之,通过招生制度红利的释放,以最大的诚意、实惠吸引优秀高中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实现“用最优秀的人来培养更优秀的人”。

其次,专业设置上,探索“新师资”计划。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师范专业的设置目前已经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教育实践很多新形态的课程在师范院校找不到相关专业。根据调研,建议高师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探索“新师资”计划,具体建议包括:

(1)阳光男教师计划。在小教、学前等特殊专业,重点围绕男教师缺乏的现象,单独编班,相对成规模地培养男教师,适度缓解基础教育低段中的教师性别失衡现象。

(2)生涯教育专业。现今的中考、高考改革政策导向下,中小学需要大量的生涯教育指导教师。

(3)馆校合作专业(校外教育)。随着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开,馆校合作将成为常见的课程形态。

(4)跨学科教育专业(综合教育)。中小学目前全面推广STEAM等跨学科教育课程,目前教师缺乏。

(5)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机器人教育)。这是面向未来的新型师资,教育部已经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等列为进中小学课堂的要点。

(6)普特融合教育专业。在公平优质教育的政策导向下,轻度弱智儿童等采取了就近入学、随班就读的政策,目前在我国不少区域已经全面推开,但是小学校长们苦于缺乏专业的师资来进行普特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对普通教育也不够了解,普通融合教育专业可以考虑开设。

(7)儿童学相关专业。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拓展领域到儿童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如儿童戏剧、儿童文学与出版、儿童玩具与服装设计、儿童食品研发等等。这方面日本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

上述的“新师资”培养计划可以让高师院校在市场竞争细分的今天,快人一步,打出特色,谋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再次,培养方式上,实施“师范+”与“+师范”行动。建议在当前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上,打破专业的小框框,实施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

(1)实施“师范+”行动。“师范+”行动即鼓励师范专业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外,再辅修第二专业,或在上述新师资计划中修习相关证书,这样在就业时成为多面手的斜杠教师,具备在基层中小学从事跨学科教学和综合主题活动教育的能力。

(2)实施“+师范”行动。鼓励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而不是简单地考资格证,一方面增强非师范生的就业面,同时提高他们在进入教育岗位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师院校可以设立可供选择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群,选修达到22-30学分的,可以颁发教师教育专业辅修证书等。

总之,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呼吸、共命运,多渠道、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特别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面对新技术颠覆传统教育心态和一流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可能带来的“降维打击”,高师院校应当借力国家办好公平而优质教育的政策东风,同时努力以系统思维加强教师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聚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以特色举措实现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以统筹兼顾强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协同推进,不断增强自身教师教育改革的活力、提升自身内涵发展的新能级。

猜你喜欢

降维师范维度
混动成为降维打击的实力 东风风神皓极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降维打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师范学人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