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美:建构一堂好课
2019-03-04曾文鉴
曾 文 鉴
(台湾清华大学 师资培育中心,台湾 新竹 30013)
一堂课,是每位教学者与受教者每天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于课堂中学习、生活、成人。任何教育改革或教学革新,如果没有落实于基础的课堂中,往往只是成为空谈而不会成功。从小到大,我们会为某位教师的一堂课而欣喜若狂,那种如沐春风、如痴如醉的感动与快乐,恨不得下课的钟声慢点响起。但也有可能在上某位老师的一堂课时如坐针毡、度日如年,那种枯燥无趣、呆板僵化的沉重感,亦让人痛苦得终生难忘。是以,如何在课堂上寻找那道最美丽的风景线,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激情、互动与灵性的课堂,在教学的历程中彰显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特征是为本文的探讨重点。
一、 一堂好课的定义
“好课”的定义若从不同的视野来思考,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为了让本文更能聚焦于好课的理解与梳理,应先从好课的定义出发进行延展。
在进行二百多所中小学的辅导与大学生的授课过程中,我会在第一时间请这些教师与师资培育的学生,用一句话写下“你心目中的好课是什么?”以下为部分的回答:
一堂好课应该是能达成教学目标,带动学生学习的课。
一堂好课除了能完成教学目标外,还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的课。
一堂好课是能让学生在温暖友善的氛围中,聚焦于学习的课。
能够在课堂中布置良好的学习任务,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完成教学目标,充分让学生展能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一堂有笑声、有掌声、有提问声、有赞美声、有合作声又能达成目标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课堂教学清晰流畅,具启发性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目标或任务布置。
一堂好课取决于精准有效的备课,有目标、有系统、有结构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学习外,也要注意潜在课程的正向影响,因为教书也要教人。
笔者将所搜集整理有效的132句一堂好课的内容,以“客观、系统、普遍”的原则,且力求“周延、互斥与独立”[1]480地归纳出各类目,并运用计算统计将语文的、非量的文献转变为量的资料,使其结果含有次数超过10以上者,以柏拉图(Pareto chart)呈现如图1:
图1一堂好课各类目次数与百分比分析图
由图1可得知,虽然好课的定义莫衷一是,但以证据本位实务(evidence-based practices)的观点来看,在定义一堂好课时应包括以下若干重要的概念或特征来进行解释:达成教学目标;使所有的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布置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具备温馨和谐友善的课堂气氛;教书也要教人,重视学生的品格与生活;提供能力的开展。
这样的定义与Meyer对于好课的定义有其相似之处。Meyer[2]13认为一堂好课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教育任务为基础;以师生协作为目的;致力于完善学生的性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持续发展。这个定义显示一堂好课绝非单纯地传递知识与技能,亦应关联到学生的品格与学习环境。
基于上述的分析,一堂好课或可定义为“师生共同营造温馨和谐友善的课堂氛围,布置引导学习的教学任务,使所有的学生聚焦于真正的学习,提供能力的开展并致力学生品格的培养,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历程”。
二、一堂好课的理念论述:好课的四个主要环节
理念是个人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所坚守的信念、动力或希望达成的目标而形成的观念体系。好课必须拥有清晰的理念,以引导明确的前进方向,并自然而然地去构思达成自己教学目标的各种方式。在此归纳学生主体学习、教师主导鹰架、课程主持功能、教学主动弹性四个主要环节作为好课的理念论述:
(一)学生主体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是一堂好课最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如果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必须要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接受学习,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教学目标的订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运作、教学评价的审定,皆需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心智发展、环境背景及个别差异,以符应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和提问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元多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投入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主导,结合新、旧经验与知识,进行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而不是听众、观众或客人。
(二)教师主导鹰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准备及过程中,时时想着学生的需求。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在学生受教的过程,学习的知识可能是学生不懂的或未知的,因此必须透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上承担起主导作用,适时搭起学习的鹰架(scaffolding),以利学生学习。教师是闻道于先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因应学生需求,在设定目标、创立情境、布置作业、诊断分析、提供反馈上理出一条适应学生的正确之路。所以,课堂教学时教师心中要随时想着学生的需求与个别差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主动积极的态度,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教师可放任学生盲目活动或探索,甚至碰触危险,当学生遇到困难或瓶颈时,教师应多一点耐心和信心,以鼓励代替解答,适时地引导及建构鹰架,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发展顺遂,以确保教学活动顺畅,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程主持功能。Harden[3]指出课程包含了课程内容、学习成果、教育经验、评量、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人学习风格、个人时间表和工作规划等各种复杂的教育策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仍应依据学校的特色,持续建构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与生本课程,并予以统合,以维持课程主持的功能。课程就像课堂教学的“指正器”一样,随时检视教师教学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能否依学生的需求,从课程的忠实观(fidelity perspective),走向由因应各种脉络因素而产生不同意义的课程相互调适观(mutual adaptation)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经验所组成的课程落实观(curriculum enactment)[4]407,以符合一堂好课强调在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共同建构并赋予意义的持续变化过程,以发挥实际课程行动、主持与实践的功能。
(四)教学主动弹性。一堂好课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灵动”的课堂。教师充分运用丰富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引人入胜的提问技术,配合学生的发现,看得见学生的身影,听得到学生的心声,使课堂教学反映主动、弹性、多元、适性的精神。后现代的课程观常强调“孩子的声音就是课程”“课程就在孩子的生活周遭”,因此当学生在分享他们的生活发现、生命体验或道德理解时,这些声音、故事、发现、感动、伤悲,都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更加主动弹性,使课程与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想象着从苍白静态的普通教室转换成主动弹性、生气盎然的灵动教室,让学生在灵动的教室里茁壮成长,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使他们的学习有幸福感,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的教室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三、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系统化备课
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优质精准的备课。但备课主要的工作与内涵是什么?面对这样的疑问,大多处于经验式的说明与论证。鉴此,备课系统结构化的论述有其必要性。
Shulman[5]曾提出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知识与特质、教育情境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知识。在这七种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内涵中,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学科教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学科内容知识(SMK) 及一般的教学知识(PK),使教师知道如何组织教学主题,针对学习者的兴趣与能力,提供适当的表征方式进行教学。可见,学科教学知识(PCK) 即是教师知识的核心。
到了2006年,Mishra与Koehler有感于21世纪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科技深深地影响教学,因此在原PCK的架构下,加入了“科技”对教学的应用。[6]将科技(Technology) 加入学科教学知识(PCK) 中,提出科技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观点。[7]
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是将学科知识(CK)与教学法知识(PK)融合而成,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吸收理解的方式”之知识。科技学科教学知识 (TPACK)则是知道如何以科技呈现教学主题内容,有效地将科技整合于教学中,以符合健全完整的教学方式。
融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科技知识,教师能够根据具体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情境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科技支持,设计切合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并依此再转化为目标结构、主体结构、内容结构、方法结构、科技结构、社会结构、时间结构、情境结构八个备课结构,以作为备课的主要工作与内涵。八个备课结构的介绍如下:
(一)目标结构。教学历程虽然有许多变化,但一般来说都包括教学目标、预估、教学过程、教学评鉴与教学反馈等部分。其中准备教学目标是启始与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熟稔学科内容知识、因应学生的需求、教材的特性,制定每一堂课知识、情意、技能的目标,以引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二)主体结构。备课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进行备课时,应以学生的起点行为为出发点,具体掌握学生学习时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学习者分析的有用讯息至少应包括:起点能力——精熟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某些能力;学科先备知识——学生对要教的内容已经知道或是缺乏那些学科知识的梳理;学习动机——考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动机层次,掌握好课的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偏好——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并以此决定上课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班级的特性与氛围——真正理解班级团体的特质与班级气氛,而不是接受刻板印象中的描述或是其他学习者管理的描述。
(三)内容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的主要依据。虽然在课程标准、纲要或教科书的指引下,教学内容的准备有所依据,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仍要全盘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及教学内容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备课贵在吸收消化之后还能创新运用,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拓思路的基础、建构知识的素材。
(四)方法结构。教师应用适当的方法或科技手段来组织及呈现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表征方式进行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是理解“怎么教”的分析与准备,教学方法的准备需针对学生学习的状况与个别间的差异性,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随时调整以提供学生适性的学习内容与进程,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科技结构。随着网络信息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将科技整合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学习评量中已成为一股必然的趋势。AECT对教学科技所下的定义,指的是在道德的规范下如何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科技程序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学习的表现。这个定义注意到使用教学科技的学术伦理,以及如何促进学习者进行学习。[8]仅仅帮助学习者获得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9]是不够的,其目标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应用他们获得的新技能和知识。是以,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教学科技的性能、功效与最佳使用时机,使科技的运用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系统化过程。
(六)情境结构。所谓情境,可解释为一种环境的状况。这种环境的状况包括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以及彼此交互作用而成的气氛与感受,人置身其中有潜移默化之作用。备课时,如能事先结合教学单元,布置适合探究的学习情境,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配合教学历程,决定在哪里教学,学生座位形式的安排;如能更进一步,掌握真实情境脉络进行教学设计,也更可以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而一般学习情境的造型、色调、照明、温度、空间设计和布置等物理设施,亦可构成一个温暖、安全、友善的氛围,以达成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
(七)时间结构。掌握真实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流畅有效,是时间结构最大的功能。一位没有时间结构的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会流于漫谈而忽略时间的流逝,也有可能不能掌握教学重点,而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时间顺序”的呈现,何时要出现提问,行动学习载具什么时候使用,引起动机要多少分钟,学生小组讨论需要多久,学生自学思考要多少时间,等等。这些都需于备课时仔细思考与设计,方能在课堂教学时,展现一堂有张有弛的好课。
(八)社会结构。课堂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次系统,在此情境中存在着师生和同侪交往的复杂现象,是社会交往的缩影,师生及同侪关系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日后与人交往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10]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理解师生价值互动的实际历程,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同侪关系互动性的考虑,以及伙伴形式与人际关系的规划。
这样的备课结构化,可以让单独备课或共同备课的教师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观照,亦可运用于说课时提纲挈领的系统说明。但我们更需理解的是努力备课的背后,其深层结构的意义是对学生关注、理解、教育爱的展现,也是教师自我成长、不断精进、终身学习和专业化的历程,可以让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成为那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四、一堂好课的课堂表征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与教学回馈历程中提供许多优化,藉由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滋有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目标。具体而言,一堂好课在教学上具有下列行为表征:
(一)互动多。一堂好课会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不仅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学生互动的时机,强化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可能。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创造,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可以是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可以是知识的建构者、发现者。教师在课堂上,无论站在哪个位置都能与学生产生联结,那种教学上的互动与感动交互回响,串联起师生间珍贵的情谊。
(二)关照多。一堂好课会重视并增加对学生的关照。教师在课堂教学会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学业成就、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可以因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调整教学内容与多元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状况、道德品性与生活适应,使每位学生得到适性化的发展。
(三)分享多。一般的课堂,学生的座位以“秧田式”(行列式)为主,部分学生可能与班上的打扫柜或垃圾桶为伍,更遑论其他的教室座位安排。但一堂好课让教室从“座位翻转”开始,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学生的学习立即起了变化,上课时格外有精神,因为认真学习的神情、打瞌睡的样子全都会被看见。“座位翻转”(flipped seat)后,即是“教室翻转”“教学翻转”“学习翻转”与“课程翻转”的改革[11],学生们更有机会运用科技进行学习,一方面除了自我专注学习外,也还能更关心其他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分享,不断缩小彼此间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学会倾听,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心是相连的,教与学才有言语交织的共鸣,才有一种心灵交往、互动的相融。这种分享的氛围让学生与自己、他人和世界对话,真正让学习的建构从教室中一个个萌发出来。
(四)探索多。一堂好课是不仅能让学生“倾听分享”起来,还要让学生“动手探究”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分层学习、走察体会及科技辅助、行动载具等多种形式,以可操作性、灵活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及自觉性,进行如观察、阅读、走访、实验、摄影、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真正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建构者。
(五)合作多。一堂好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致力于学生间彼此合作的机会,同学们在相互讨论、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情况下关系更加亲密,也为合作学习带来更能成功的希望。合作学习需要成员有时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时间去了解他人的想法,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沟通,也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建立在这种互为理解及推己及人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方能获得成功。一堂好课在空间、时间、互动及关注上,提供了合作学习成功的契机及学习的有效性。
(六)发言多。好课的教学强调的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上教师将做到“稀言多听”,学生“多言互学”。教师“稀言多听”的真谛在于教师能充分地备课与进行单元设计研究,计划好要提问的问题,并保证问题符合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唯有如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诱发学生的多言与回答。教师在学生发言时,能有效倾听孩子说的和孩子想说却未说出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串联学生的思考,回归课程的陈述,认真作出回应。一堂好课的实践,将发言及互学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达到“少教、多学、省力、愉快”的课堂之美的理想境界。
综上所述,一堂好课,可以重新点燃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热情,让学生遇到困难不逃避、遇到挫折不退缩,还能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地进行学习。一堂好课是学生上课的幸福指南,只要有心、认真、勇往直前、愿意接受新知与挑战,就会成就幸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