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分析
——以《日食记》为例

2019-03-04范静婷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日食披萨纪录片

□ 范静婷

以《日食记》为首的美食类短视频,凭借平民化选题、人格化叙事以及诗意化的视听语言等创作手法,受到年轻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的追捧和喜爱,同时开启了纪录片不同形式表达手法的尝试。

一、纪录片选题

该纪录片选题独具匠心。审美感受、情感活动、社会功能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意蕴。《日食记》不仅准确地抓住了广大受众对美食的浓厚兴趣,而且在选题上实现了多样化,尽可能地挖掘不同地域、不同风味、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美食和情感故事。

当前,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纪录片与电视栏目相结合,纪录片的栏目化已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首先是选题的创新性,片中将生活中看起来最平常的食物用简单但十分新颖的做法呈现给大众,很大程度上唤起了观众跃跃欲试的心理。相对于新媒体来说,电视、广播和报纸从时间上看似乎都进入了风烛残年的阶段。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方式十分符合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特征,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另外,该纪录片的创新性还体现在题材的选取上,选题更偏向于与大众的生活情绪和成长经历相关联的话题。如《阿婆的肉圆》《思念中的月饼节》等,不仅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建构了一个与观众共通的情感对话空间。

二、情感外化的表达方式

《日食记》采用了动物视角对节目进行叙述,表现出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本片中的动物酥饼是一只可爱的猫,它的出现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温馨的感觉,从猫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一举一动,并且配上有趣的文字,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不得不让观者驻足来细细品味这一美食纪录片。

细细地品味生活,淡淡地品尝人生,《日食记》这部纪录片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对美食的偏爱,镜头下出现的任何事物都承载了纪录片制作者的浓浓情感。温顺的猫咪、洁净的房间、考究的餐具,这些生活里的点缀都让人感受到了纪录片制作者的用心良苦。看似简单的生活,却包含了对生活的深情。根据天气的不同,可以烹饪出搭配专属于各种天气的美食,美食也可以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舌尖的记忆也可以无比动人,甚至是回味无穷。根据节气的不同,可以烹饪出符合春、夏、秋、冬不同口味的美食。春天的桃花酥,甜甜的口感就像是无限期待的桃花运,点点甜蜜上心头。夏天的绿豆汤与凉面,那是去除“心头”热的良方。秋天的桂花糖,那份甜美沁人心脾。冬天的肉夹馍,不管是多冷的天,似乎只要咬上一口,所有的严寒都会瞬间消失殆尽。根据节日的不同,端午的粽子,可以是香软的糯米,也可以是咸淡相宜的肉粽,个个饱满的背后,是浓浓的祝福。本片呈现了水晶月饼由芒果馅儿、樱桃馅儿为主要材料,颗颗透明,表达了思念就像这月饼馅儿,既透明也触摸不到。

另外,在《日食记》2017年的镜头下,我们不难找到童年的踪迹。《日食记》的完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有各式各样的美食,甚至也包括了不同时代的美食,并且将不同时代的美食推送到观众眼前,勾起观众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油墩子”的制作,让人回想起小时候放学后从家里厨房飘出来的香味,这是妈妈的味道。本片的标签是童年的执着。山楂串起了冰糖葫芦,串起了回忆,串起了逐渐消失的单纯。

三、摄影技巧

(一)从构图角度

对于纪录片的拍摄,不仅仅要表现某一主要事物与主题和谐,整个画面的和谐才是重中之重。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其审美特质也有所不同。《日食记》这部纪录片的整体画面美好,呈现小清新的气息,在镜头下的各个物体都很鲜活,各个重要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平衡的拍摄画面,呈现了良好的拍摄效果。

以《日食记》中制作“南瓜派”这一期为例。视频开篇交代了制作南瓜派的背景。这个构想来自于朋友留下的食材,画面中出现了一张朋友留下的便签和一箱食材,箱子里的调皮南瓜尤为耀眼,奠定了整个视频的基调。接着,墙上承载记忆的照片,是情感的引入,直击观众内心。南瓜的去皮,材料的准备,一连串连贯的制作过程,将友谊的这份感动填满观众的心田。

(二)从拍摄角度

在纪录片中,视频的拍摄技巧是整个作品呈现效果的关键所在。拍摄角度一般分为平摄、仰摄与俯摄。整个视频的拍摄不能只有一个拍摄角度,显得视频效果单调乏味。不同的拍摄角度的呈现,也来自于镜头下所拍摄事物的需要。

以《日食记》中制作“糯米蛋”这一期为例,视频开头便是以“酥饼大人”的平摄引入,让人们瞬间想起“酥饼大人”在这部纪录片中很多有趣的瞬间。紧接着对各种各样素材的俯拍,正式进入美食的制作环节。在《日食记》这部纪录片中,俯拍镜头随处可见,这样的技巧不仅仅能够将所有素材包含在镜头内,也能丰富短视频的镜头容纳效果。

(三)从移动拍摄视角

移动拍摄技巧包括推、拉、摇和移。推拉为最主要镜头,一个画面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的镜头推拉,使得画面主体的大小得到变化,也是全景近景转换的方式。对于一些需要观众看清晰的镜头,一般采取“推”镜头的拍摄。对于镜头的淡出,一般采用“拉”镜头拍摄。各个镜头拍摄技巧,呈现出不同的视频拍摄效果。

以《日食记》用平底锅制作千层饼这一期为例,在面团的制作过程中,刚开始是俯拍,但是为了让观众看清面团的制作过程和面团的厚度,给了一个“推”的镜头效果。在用面包裹肉馅的制作过程中,交叉使用了“推”和“拉”的拍摄视角,让整个制作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观众视野范围内。

四、艺术手法

(一)叙事手法

情节化叙事是该纪录片的一大优点,情节化的叙事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日食记》的情节化叙事与“人格化”标签采用了“陌生化”叙事策略。而所谓的“陌生化”,其实是在不断更新人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看法,把人们从日常的狭隘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大家的惯常化制约,采用具有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原本陈旧的事物也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日食记》与其他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方法相比,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形式,不像《舌尖上的中国》节奏缓慢地借助食物宏观地展现中国的饮食特色和饮食文化,也不像传统的电视美食类节目每一期都按照固定的节目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按部就班地演示。《日食记》更倾向于对生活本身进行还原,简化烹饪步骤,每期通过仅有的固定角色“一人一猫”的对话,打造出有关食物的一系列温暖治愈的故事短片。它在片尾融入情节点,将宠物赋予鲜明的人格,带着观众从疲惫嘈杂的生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观众通过做饭这一件事情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而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能够获得一种不一样的观看体验,不仅能够感到身心愉悦,还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日食记》在多期节目中用讲故事的方式将爱情、亲情、友情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每到节假日,《日食记》都会推出与节日相关的传统美食,在走时尚风格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与其相融合,是该纪录片的一大看点。

另外,《日食记》能够在短短五分钟之内向观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传达一种感情。比如在《炸鸡和啤酒》这一集中就讲出了生活不如电视剧,食物才是最切实际的安慰;在《奢华的茶叶蛋》一集中讲出了没有廉价的食物,只有廉价的成见。这些都是《日食记》想要传递的情感。观众能够在有形的节目形式中得到无形的情感安慰,这满足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二)蒙太奇法则

蒙太奇法则是指,将视频镜头进行剪辑组合,串起视频需要的主要镜头,将故事情节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蒙太奇法则的作用下,很多摄影技巧穿插使用,为蒙太奇法则提供了便利。

以《日食记》中《红火的番茄鱼》为例来叙述这个法则。这是为新年拍摄的短视频。视频开始镜头出现了“油酥大人”在张望着窗外,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主人要进屋的镜头,下一秒又切换回“油酥大人”的镜头,这样的视频镜头切换与组合,就是典型的蒙太奇法则的应用。

(三)视觉与听觉的融合

视觉和听觉的融合是很多纪录片都会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视觉只能呈现单一视野范围的一个角度,听觉也只能呈现单一声音范围的一个角度,不能很好地表现视频的整体内容。视频的拍摄需要和谐的画面,各个要素的平衡决定了视频的好坏。

以《日食记》中吃一口甜蜜的圣诞披萨为例,视频开头就是一棵圣诞树,视觉上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息,为制作圣诞披萨做铺垫。琳琅满目的庆祝圣诞节的物品,也不如黑板上“平安夜放假”五个字来得醒目,通过视觉直击观众心中的渴望。活泼的背景英文歌曲,既应景,又给了观众听觉上的享受,随着音乐的节拍感受到了浓浓的圣诞节气息。披萨的制作过程,随着镜头的切换在眼前闪过,欢快的音乐让观众身临其境,切菜板“哒、哒、哒”的声音也显得异常和谐。不同制作过程所搭配的音乐也影响视频的效果,在披萨制作完成以后递上桌的时候,手托披萨向前走,配上上扬快速的音乐,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也烘托出了视频中人物的心情,感染了视频外的观众。

五、结语

纪录片记录的是生活,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巧妙的拍摄镜头、多样化的呈现内容、环环相扣的拍摄过程,都足以让《日食记》在同类型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日食记》虽然是小众品牌的纪录片,但它以美食为背景,展现了制作者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只有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人才能够让生活展现出生机。在活泼、有爱的镜头下,不仅仅是美食的盛宴,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深思。

猜你喜欢

日食披萨纪录片
“披萨锦标赛”
手工披萨
两个披萨
巧观日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这条披裙子能吃吗?
一日食,四季过
壮美的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