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黄土隧道口溜塌和错落共生成因分析

2019-03-04王在岭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错落坡脚浅层

王在岭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陕北黄土高原滑坡崩塌等边坡地质灾害发育,据统计,2001年至2014年陕西境内黄土地区共发生伤亡性地质灾难63起,造成237人死亡,87人受伤。从灾害类型看,主要以崩塌为主,滑坡次之,泥石流较少[1]。笔者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工作时,遇到一起隧道进口的边坡破坏,其表现为浅层溜塌和深层错落共生,其发生机理和原因很有特点,现整理出来,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1 概况

某隧道位于黄土梁峁区,下钻一个黄土峁,进出口为冲沟,全长660 m,最大埋深117.8 m,进口设计明洞长7.3 m。进出口冲沟内有少量流水,自西向东汇入延河上游,其中进口修有小型水库。进出口山体自然边坡40~60°,表层覆盖少量植被,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区地貌Fig.1 Topography of tunnel

隧道洞身位于土石界面附近,围岩分级为Ⅳ~Ⅴ级,进出口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成因的新黄土覆盖,塑性指数Ip=7.4~8.9,为砂质新黄土。天然孔隙比e0=0.833~1.531,标准贯入锤击数5击,结构疏松。

2016年3月18日上午,隧道进口发生边坡破坏变形,如图2所示。

2 边坡变形破坏过程

2.1 施工过程及边坡破坏记录

2015年10月17日,建设单位组织参建各方进行现场核对,没有发现不良地质情况。12月19日~2015年12月30日边仰坡刷坡。12月31日~2016年1月6日导向墙施工。

2016年3月7日、3月8日施工管棚6根,分别 为 18#、20#、23#、25#、27#、29#, 接 长 套 拱3 m,计划完成套拱后施工洞口两侧正面防护。大管棚施工6根时,被业主叫停。3月10日~3月14日施工接长套拱,3月15日~3月17日套拱内初支钢架施工。3月18日上午发生边坡破坏变形,施工单位描述整理过程如下。

图2 边坡破坏正面照片Fig.2 Front photos of slope failure

2016年3月18日10:50时,隧道进口左侧距洞口约50 m处山体开始掉土块,约13:30时隧道左侧50 m上方土体开始下滑,自线路前进方向左侧开始发育,牵连土体向线路方向逐渐发展。土体开裂面向洞口上方方向移动形成下滑错台,一直到16:00时,向右滑移拉裂至洞口上方土体后,土体下滑高度约4 m,如图3所示。

图3 边坡破坏后缘Fig.3 Slope failure trailing edge

17:00时现场测量“滑塌体”轮廓线,左侧距隧道洞口中心64.8 m,右侧距隧道中心11.6 m,隧道洞口正上方滑面距轨面高程51.4 m,滑面里程DK291+366.8,距洞口39.8 m,洞口向坡脚前移1.7 m,3月20日14:30,测量洞口向坡脚移动2.26 m。

2.2 监控量测

该隧道进口DK291+349处埋设一排共计9个测点,自2016年3月14日开始观测5天,17日、18日两天有日均2~4 mm变形,两天累积变形量8 mm左右。

2.3 边坡破坏各部分形态

根据测量数据,隧道洞口处水平位移2.26 m,垂直位移约为4 m,滑动完一个明显特征是滑动体上树仍保持直立。但是左侧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如图4、5所示。

图4 隧道左侧滑动后倾斜的树Fig.4 A sloping tree on the tunnel left side

图5 隧道正洞上部坡体上树仍直立树Fig.5 Still upright tree on the upper slope of the tunnel

根据边坡上树的表现,可以判断,正洞附近发生的是深层的变形,是整体的位移,滑动不影响树的直立。左侧变形较浅,是浅层变形,影响了树的直立,具有浅层滑动的特点。这次边坡变形先是左侧先出现破坏,然后带动右侧隧道口正上方的发生破坏。根据这个明显的不同,把左侧浅层的破坏命名为Ⅰ区、右侧深层的破坏命名为Ⅱ区,如图6所示。

图6 边坡变形分区图Fig.6 Zoning map of slope deformation Zone

根据破坏后的形态[2],这两部分的破坏形式存在着浅层滑动和深层滑动的本质区别。

3 边坡破坏类型及区别

常见的边坡变形破坏主要有松弛张裂、蠕动变形、崩塌、滑坡4种类型[3]。此外尚有塌滑、错落、倾倒等过渡类型。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4]中对错落的描述为错落体比较完整,大体上保持了原来的结构和产状。滑坡和错落的最大区别是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的比例关系,错落的垂直距离大于水平移动距离。可以判定隧道洞口处的边坡破坏形式为错落。边坡内部形成一个高陡的变形破裂面,上部黄土对下部黄土的压缩大于滑动,垂直运动距离大于水平运动距离。在陕北黄土高原区,浅层滑坡普遍发育[5~9],用溜塌、堆塌的名称,分别针对其滑动特点和最后堆积特点。根据笔者在陕北工作经验,这种边坡破坏形式命名为溜塌,更能体现其运动特点和描述其成因特点。

如前文所述,左侧浅层破坏Ⅰ区为浅层溜塌,Ⅱ区为典型的错落。

4 边坡破坏原因分析

4.1 勘探时的认识

边坡所在地貌为45°边坡上分布一级近30°的边坡,顺山坡的冲沟连续发育,是天然状态下的稳定边坡。隧道左侧边坡修路时切削坡脚已经形成小的溜塌,距离进洞洞口在50 m以上,不影响进洞。进口地形具有表层溜塌地貌,没有发现坡积物,对工程影响不大。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前的现场核对都认为此处边坡为正常稳定边坡。

4.2 被忽视的边坡破坏的内在因素

经过重新分析施工和勘察资料,发现高陡临空面和软弱下卧层这两种边坡破坏的主要因素,在勘察和施工过程中都存在被忽视的情况。

1)高陡的临空面

据施工记录,2016年1月导向墙施工完形成10 m高的临空面,直到2016年3月初才开始施工管棚。有2个多月的时间,人为切削坡脚形成的10 m高的临空面一直存在,加剧了坡脚的应力集中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导向墙施工形成的临空面Fig.7 The surface formed by guided wall construction

2)土石界面存在的“软层”

通过对现场施工过程核查,在施工导向墙时,右侧土石界面处发现一处出水点,由于水量不大,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分析原施工图和隧道资料,13-ZD-2568孔(DK291+317.7) 和 13-ZD-2569孔(DK291+325.0)相差不足8 m,13-ZD-2568孔测到稳定的基岩裂隙水,另一孔没有观测到稳定的水位,可发现基岩裂隙水分布是不均匀。综合这几个因素分析可得出结论:基岩裂隙水分布是不均匀,导致出土石界面处“软层”的分布也是不均匀。

边坡破坏后,重新核查坡脚,发现了“软层”存在的迹象,如图8所示。

图8 坡脚“软层”Fig.8 Soft layer in the slope foot

边坡破坏发生在积雪消融,地下水顺黄土垂直节理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时候。隧道出口处正位于土石界面处,泥岩起到隔水层的作用。在土石界面处,随地下水入渗,“软层”会进一步扩大,“软层”的范围和春融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应注意到隧道小里程存在水塘,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作用,即使稳定的地下水面没有影响到土石界面,包气带中毛细水也影响到土石界面地层的含水率,形成“软层”。

4.3 人为干扰的外在因素

从前面施工记录可以看出,切削坡脚后形成的10 m高陡边坡临空面有2个月零7天的时间一直没有增加任何支护措施,并且对边坡稳定能起很大作用的大管棚措施刚施工6根后就被强行叫停。

5 区域性的边坡动态平衡问题

陕北高原北部,黄土结构疏松,没有雨水入渗的情况下,边坡可以保持陡峻的形态,以近乎直立的角度存在,但是如果雨后或春季春融后,会出现较多浅层溜塌。即这个地区的边坡受含水量的影响,存在一个从稳定状态向极限平衡态转变的过程。如果再存在人工切削坡脚的活动,发生边坡失稳的概率会增大。从本次边坡破坏的出现看出,浅层溜塌可以引起深层错落的发生。

6 结论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边坡有时达到极限平衡态,一处小变形可以引起连锁反应,浅层溜塌可以导致深层错落的发生。此处边坡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设时应保持足够的警惕,核查边坡可能发生破坏的因素,支护措施不能轻易减弱。

猜你喜欢

错落坡脚浅层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晋西黄土区极端降雨后浅层滑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软土深基坑滑坡机制分析与优化方案设计
不规则的秩序
褶皱艺术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四川盆地太阳背斜浅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及试采评价
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