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2019-03-03张晓艳何景雪王丽丽孙家波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张晓艳 何景雪 王丽丽 孙家波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科学部署,在此背景下,如何谋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分析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发现,分散的小农户经营存在贫富差距大、自身创收能力差、收入增长乏力等现状。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物业租赁,探索就地生财之道;依托资源,打造优势特色产业;能人带动,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合作经营,健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另外,还发现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融资难、债务化解难、缺乏科学的扶持政策、领导班子创新发展有限等问题,进而针对目前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3-0049-04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乎全省的切实利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补上经济发展的“短板”,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并深入潍坊、青岛、济宁、泰安4市16县(市、区)的农村进行调研和走访,在大量掌握一手资料和数据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宏观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山东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的脉络进行逐一分析。

1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共轄乡(镇)1 767个,行政村8.2万个,其中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3.5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40.87亿元,较2015年增长1.5%(表1)。其中有经营收益的村为4.3万个,占总村数的52.7%。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118元,比2015年增长8.3%。从全国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地区差异很大,与中央的要求、农民的期望差距很大[2]。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足(表2)、发展不均衡、自身创收能力差等问题。

分散的小农户经营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户均农用地规模普遍较小。从规模来看,2016年山东省农户统计为 2 243.2万户,0.67 hm2以下的农户最多,占比90%以上,并随着规模增大,占比呈递减趋势;6.7 hm2以上农户约占 0.1%(表3)。村均收益为17.4万元,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有6.1万个,占比74.4%,其中约3.9万个村无经营收益(图1),说明个体农户间贫富差距问题较突出,经营收益有限,农民自身创收能力较差,村级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3]。根据山东省农村的具体情况发现,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由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其中经营性收入占全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3%(图2),自身造血能力较差。

2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分工、市场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存在, 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本研究提炼了具有代表性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物业租赁型、资源依托型、能人带动性、合作经营型等4种模式。

2.1 物业租赁型

利用物业资产升值。2016年山东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出让收入为9.7亿元,同比增长186%,效果立竿见影。这类村大多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物业经济。通过建设标准厂房、沿街店铺、市场、写字楼、民工公寓等,使村集体获取长期而稳定的租金收入。构建

物业资产增收,对地理位置偏远或受规划限制、资源匮乏、就地发展物业经济困难的经济薄弱村,利用各级政府的补助资金,在城镇规划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通过购买、异地兴建、联村共建、招商合建等方式构建物业资产。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后石沟村为市级经济薄弱村,2015—2016年上级拨付该村专项扶贫资金70万元,村庄为确保资产收益最大化,该村经民主程序决策,将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某处物业资产,每年可取得5.6万元租赁收入,争取到青岛市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资金40.6万元,用于购买酒店公寓一处,每年可获得租赁收入2.4万元。

2.2 资源依托型

(1)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山东省重点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格局。如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利用各种媒体全力打造“东大寨”品牌,“东大寨”苹果实行产业化经营,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A级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年增收400多万元,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又依靠品牌效应吸引6家企业到园区落户,园区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创造收入300多万元。

(2)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具有民俗文化、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村,通过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独立或联合开发经营农家乐、渔家乐、度假村、采摘园、农耕体验、生态体验、休闲农庄等项目,以增加集体收入。

2.3 能人带动型

“集体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直接领办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诸城市某社区书记利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组织集体填平长度超过300m、深6~7m的旧河底进行商住楼开发,此后他又开始筹划建设聚集融合项目,规划占地13.33hm2,可入住居民1000户,目前已建成多层住宅楼18栋,建筑面积4.1万m2,增加集体收入2000多万元。

2.4 合作经营型

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依规采取承包、租赁、入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其他市场法人主体进行合作经营或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资金融通,获取高额固定收入创新发展模式,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潍坊市奎文区中上虞经济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向潍坊家豪置业有限公司融资4000万元,每年可获800万元投资收益;寿光市圣城街道东关社区投资1.1亿元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进军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集体收入年增2000多万元。

3 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基础薄弱

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过程中,村集体资产、资源大部分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无村”,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村,村集体发展仅靠政府的有限补贴维持,甚至出现大量债务。农户间贫富差距问题尤为突出,如上述提到的2016年山东省村均收益为17.4万元,然而5万元以下的村占比 74.4%,其中约3.9万个村无经营收益。对于集体企业来讲,由于一些村负债较严重,信誉度差,集体企业难从金融系统筹措资金。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现有的集体企业融资较困难,难以发展壮大。

3.2 缺乏科学的扶持政策

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政策。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发13个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长期形成的重农民增收、轻集体经济发展的惯性思维,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外部保障[4]。一方面,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级政府给予的往往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尚未建立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诸多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很难及时有效地开展经营。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都是注重农民增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重视不够,因而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的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领導班子创新发展有限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动员一切农村资源和非农资源,要特别强调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5]。然而实地调研发现,村支书、管理及财务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缺乏专业知识,5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60%,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知识结构不合理、思路僵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畏难情绪严重。大部分村运转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助,部分农村干部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部分村干部存有“小富即安”思想,缺乏发展跨越动力,目标定位低,畏难思想严重,担心发展经营失败村民埋怨、组织不满,甚至受到处分,吃力不讨好,干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欠缺担当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缺乏智力支持。有的村干部有发展的热情,但经营管理能力有限,找不到发展的渠道,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心无力。有能力、会经营的人大多外出经商、务工,留守农村的人相对素质偏低、思想保守,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发展集体经济的能人既要有经济实力和经营头脑,又要有奉献吃苦精神,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差,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搞建设,因而发展农村经济困难重重。

3.4 产业层次低、开发难

一是产业层次低、规模小、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有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有超过1/3的村没有任何经营收入,部分村已经成为“无集体财产、无集体资源、无集体企业、无集体收入”的“空壳”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即使是有经营收入的村,整体经济实力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土地承包费等低层次产业,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产业开发难。除少部分发展较好的村集体,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仍以发展传统种养业为主。发展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除了须要具备较好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先天优势外,还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等,同时受传统种养习惯影响,培育新的产业模式须长期开发引导。

4 对策及建议

4.1 发挥资源优势,盘活集体资产资源

(1)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村集体林地、果园、坑塘、机动地、闲置厂房等资源,发展租赁经济,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通过统一开发、分户承包经营、收益合理分成的方式,发展用材林、经济林、中草药等边角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

(2)发挥区位优势。引导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拓宽集体收入来源,建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要围绕融入中心城区,用好“城中村”改造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的优惠政策,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土地指标,建设商贸市场,兴办三产项目。临近大型厂地的村,要围绕服务企业做文章,以资金、土地参股,组建服务实体,发展现代物流等三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条上的项目,打造区域经济共同体;也可为企业提供场地、厂房和水电、劳动力等服务,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靠近交通要道的村,要借助人流物流优势,规划建设沿路经济带,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河道沿线的村,要通过集体投资、大户带动、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休闲乡村游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2 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制定扶持政策。当前,在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扶持政策,激励集体经济发展,对经济薄弱村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找准经济增长点,广辟增收渠道,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给予资金补助和项目扶持,通过“输血”和“造血”增强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实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尤其要加大对一些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其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服务链条的延伸,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给予优惠和扶持,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此外,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对于村集体发展的经济项目或新办企业,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减免额度外,可酌情给予进一步的减免。

4.3 优化领导班子,落实容错纠错机制

一方面,着重优化“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通过群众选举、公开竞聘、组织委派等方式,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有责任心的担任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开展新理念培训,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是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事后容错,才能鼓励事前试错,才能激发敢闯敢试的热情。从基层的实践来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当干部对事后容错有明确预期,就会自然产生甩开膀子干的动力;相反,如果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担心“秋后算账”,就难免不思进取,产生“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的想法。

4.4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1)依靠兴办经营实体增收,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最重要的形式。鼓励各村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兴办种植养殖型、中介服务型、加工增值型和产品运销型经营实体。

(2)发展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人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城郊型”“种养型”“资源型”“服务型”等类型的集体经济。首先,位于城镇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村居,围绕服务产业,创办物管公司、家政公司,为居民、小区等提供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其次,工业发展好、项目建设多的村居,可围绕企业建设和项目建设,在工程建设、材料运输等方面做文章。再次,农业发展好的村,可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形式,为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后勤保障、劳务中介、农业生产等微利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最后,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可依托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开办乡村旅馆、农家乐等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村集体资源开发收入和服务经营收入。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6]和专业服务公司,具体负责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共同利用大型基础设施,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销售农副产品。通过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级专业合作社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合作社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为优质农产品直销搭建平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在服务中寻找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吴 晨. 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实地调查[J]. 经济纵橫,2010(1):82-85.

[2]黄延信.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15(7):4-8.

[3]许 泉,万学远,张龙耀.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01-106.

[4]梁 昊.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J]. 财政研究,2016(3):68-76.

[5]薛继亮,李录堂.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陕西的经验[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115-123.

[6]姜天瑞,张一豪,刘永悦,等.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的助农增收效应——以黑龙江省240个农户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3):258-262. q

收稿日期:2019-01-3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FD0301004);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9GNC106128);农业部农业信息分析预警项目[编号:SDGPPS2018D(260001)011-1]。

作者简介:张晓艳(1974—),女,内蒙古通辽人,博士,研究员,从事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与智慧农业研究。E-mail:239491965@qq.com。

通信作者:孙家波,男,山东济宁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农业监测预警研究。E-mail:1627093183@qq.com。

猜你喜欢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关于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若干问题探究
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探讨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