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

2019-03-03何建春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权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何建春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不自信,无以立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历程的伟大民族,其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传统。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比作“灵魂”,强调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无比重要性。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我们有理由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既是一个历史的命题,也是一个充满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命题。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回顾,也是中国近现代史承受重大挫折、多方挑战与多种考验后的总结,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国人保持自己的文化定力,以更加饱满的态度应对各种文化渗透,并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

我们更应该文化自信。改革开放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悲哀”。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的加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和平演变”战略手段更加丰富、迅速和隐蔽,从而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文化领域更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经济在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使得文化领域出现了“唯利是图”的现象。在浮躁的气氛下,票房高低成为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识,低俗、愚昧的文学作品成为读者的最爱,而且出现了各种低俗文化以及荒谬性观点,使得社会风气出现多元倾向。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自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是深厚文化底蕴而拥有的精神状态,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灌输的一种精神支撑,更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得以构建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随着中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也日益清晰,中国地位、中国能力、中国智慧、中国身份等逐渐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总之,文化自信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更好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更好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研究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的协同共进是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伟大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国发展有一个现实逻辑:“实践先行,理论滞后”。即我们都是先去做事情,而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此,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是当前乃至今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1.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总和。话语权,顾名思义,即说话的权利或影响力,在此尤其起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从而实现“权利”向“权力”的转变。总的来说,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利用社会舆论影响他人以及他国的一种能力的总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在反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能主导发展趋势的一种能力,主要体现为具有引领思想动态、引导舆论走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执政党层面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意识形态的提出者和建设者——执政党将与其所在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诉求转化为自身执政理念,并结合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来的领导力。它能够证明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使其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第二,从人民群众层面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对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的辨别力和抵制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践行程度和实践程度;第三,从信仰层面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的坚定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

2.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

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强调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力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了中国力量,发出了中国声音。但是,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执政党作风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要想在强大的西方意识形态攻势下生存发展,最根本的不是从外在的意识形态层面进行调整,而是加大力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壮大党的自身建设,从而保证国人的文化自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

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现实的权力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前,“中国威胁论”“经济殖民主义”等对于中国的不正当言论此起彼伏,这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构成了很大挑战。强调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洁身自好”,使国际社会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由“被动认同”向“主动认同”的积极转变。

总之,对于个人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其自信心的活力来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能否建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个人和执政党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事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三、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系

1.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质性

在意识形态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保持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上不断得以确立的过程。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同质性特征。

第一,二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2]马克思主义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理论基础,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特别强调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并坚持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才能壮大社会主义文化力量。另一方面,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不断加深的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提高国人对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念渗透的警惕性,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和屏障。

第二,二者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自信的活力之本、动力之源。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瑰宝、文化之源。只有不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才能壮大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世界人民对于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认同感的有力武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文化的作用,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最根本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向世界彰显出文化自信和争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大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土壤,而且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当前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显著标识。文化自信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是我们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做出的宏观决策。

总之,文化自信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两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精神引领的强大作用。

2.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耦合促进

文化自信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之间的同质性决定着二者的耦合共融,共同促进。

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精神指引、精神动力、精神支撑和精神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国内来看,文化自信是激励个人不断奋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增强了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文化自信是激励党和国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精神指引。从内含来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本质上就是在巩固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而高度文化自信的培养,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扩大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使其自觉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最后,从国际来看,只有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国际舞台中展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在强大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前,我们要以各国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寻求各国人民的共鸣,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也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立,决定一个国家文化前进的发展方向与道路,对党、国家和人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建立则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只有不断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才能使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要想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宣扬中华文化。

四、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代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不断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话语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1.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认同

党的意识形态要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威,就必然要求其拥有足够强大的意识形态,即拥有足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硬实力对应的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文化。因此,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而马克思又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又在于人们对于强大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与赞同度。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有赖于人民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实际践行。对我国来说,就是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等拥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拉近文化自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人民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得以不断确立的生活根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才能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群众意识方面上升为个体自觉,从而实现党的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情感间的共鸣。

2.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课题,其权威性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削弱,甚至破坏。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的迅速发展产生怀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就是他们怀疑而得出的结论。当然,这些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中国要证明他们的结论,就要具备说出中国“为什么能”的能力。因此,就要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而这就需要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向世界传递真正的“中国声音、中国能力、中国力量”,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减少对中国的不正当言论。

首先,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传播手段,以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向世界讲好具有中国人特色的价值理念和生活理想,讲好党的意识形态的故事。其次,推动话语表达方式创新,使党的意识形态大众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指导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被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但是在普通民众看来,党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束之高阁,远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阐释,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增强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传播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自封的,它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宣扬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只有不断继承和弘扬这“三大文化”并将其价值理念进行传播,才能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觉。首先,要根据新时代的新目标、新矛盾、新任务,拓展价值理念的丰富内涵,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向世界宣扬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以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严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挑战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只有不断传播价值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定人民的政治信仰,自觉凝聚起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力量。最后,融合世界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价值理念的理性因素。要加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并积极吸收、借鉴、融合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助力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传播,构建强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网络时代的兴起以及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使西方意识形态有机可乘,挤压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渠道、阵地和空间。因此,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突出中国风格、中国风貌、中国风韵,不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要不断运用新媒体技术,继续挖掘我国优秀文化,并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转化为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例如,通过拍摄宣传中国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的电影、电视剧,一方面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向世界重新介绍中国,端正其对中国的合理性认识。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展示出来,在不断发展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形象、新寓意、新气息。

总之,只有从内心深处折射出来的文化认同,才会对话语的表达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因此,不断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是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一环、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话语权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