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邻区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基地调查与研究进展*
2019-03-03唐菊兴
唐菊兴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三江、班公湖-怒江、冈底斯、北喜马拉雅等西藏四大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特色鲜明,发现和评价了一系列从特提斯洋壳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背景下形成的超大富集金属矿床,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 170~12Ma, 具有控矿因素复杂、成矿时代跨度大、矿床类型丰富、成矿元素复杂、矿石质量好之特点, 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和开发基地(唐菊兴等,2016, 2017),是我国应对国际形势突变的压舱石和大宗矿产、贵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的储备基地。
其中,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简称班-怒带)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m以上且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被视为“生命禁区”,地质工作的艰难和艰苦程度唯有天知、地知,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付出天地可鉴。因此,在2003年以前,藏北阿里、那曲及羌塘地区仍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块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准空白区,众多青藏高原关键地质问题虽汇聚于此,却只能戛然而止。近几年来,随着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的大规模展开,多龙铜金矿集区、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的找矿突破,引起了众多地质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十分重视班-怒带的基础地质和找矿勘查工作,从2003年开始依托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调查项目和西藏地勘局的勘查项目,取得了多不杂、波龙的找矿突破;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多龙整装勘查区内先后部署实施了“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中大比例尺电法扫面”(2013-2015年,成都地调中心)、“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2015年,发展研究中心)等项目;中国铝业等矿业公司也投入大量经费进行商业性勘查;2015年开始,在该区部署了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研究及勘查评价示范-以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为例”等项目,同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藏南北喜马拉雅成矿带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大陆碰撞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理论在找矿突破上得到有效应用(侯增谦等,2006, 2012;Houetal., 2015),同时陆续发现了大洋俯冲背景的岛弧型斑岩铜金矿、陆缘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等矿床类型,并取得找矿重大突破(Tangetal., 2015;唐菊兴等,2010, 2014a, b, 2016, 2017)。
上述多个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科学家共同协作,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以野外发现第一手现象、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为基础,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专辑收录的21篇论文,是从48篇稿件中精选出的,它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矿产资源基地及青藏高原及邻区其它成矿带的部分地质调查与研究进展。
1 从青藏高原中部构造-沉积-岩浆响应出发,探讨了特提斯演化,为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班公湖-怒江洋盆被认为是特提斯大洋的组成部分,班公湖-怒江洋的形成演化是认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的关键。前人从蛇绿混杂岩、洋岛玄武岩、岛弧火山岩、沉积古生物等研究进行过详细的讨论,但仍然争论较大(Kappetal., 2007; Shietal., 2008; Yangetal., 2009; Lietal., 2009; Zhangetal., 2011; Panetal., 2012; Zhuetal., 2013; Gengetal., 2016; 许志琴等, 2016)。本专辑结合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报道了班公湖-怒江形成演化的研究一些新进展,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界发生明显变化,部分地层重新进行了对比和划分:原去申拉组(K1q)部分修改为多巴组(K1db);西段日干配错群(T3R)修改为欧拉组(T1-2o);原多仁组(J3d)、日松组(J3r)修改为多巴组(K1db);将早白垩世地层三分,自下而上为维恩组(K1w)、多巴组(K1db)和郎山组(K1l);西段接奴群(J2-3Jn)改为仁多组(J2-3r);部分古生界(Pz)修改为上三叠统(T3)和中-上侏罗统(J2-3);木嘎岗日岩群(JM)并非呈连续的带状展布,而是具有断续、斜列展布特点。
鉴于上述修改,2016-2018年资源所和西藏地调院在前人资料与成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1:25万区调资料和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新资料,重新厘定了区内各地层的岩石地层序列。除第四纪沉积外,本区共厘定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102个、构造地层单位30个。本专辑收录的宋扬等(2019)、李宝龙等(2019)、李海峰等(2019)、李志军等(2019)、雷传扬等(2019)、刘文等(2019)对特提斯洋的演化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试图探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班-怒洋的演化过程。
宋扬等(2019)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关键性海陆沉积地层对比研究,发现南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晚古生代-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及岩石组合基本一致,认为二者在班公湖-怒江中生代洋盆形成以前是一个整体,为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陆缘环境,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曾经是一个左行走滑裂解的侏罗纪洋盆,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下,形成了拉萨地块岩浆弧逐步南迁,并主导了班公湖-怒江洋的最终闭合。
李宝龙等(2019)对出露于革吉地区帕阿花岗闪长岩岩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花岗闪长岩和其闪长质包体形成于155.7±1.0Ma和156.5±2.3Ma,岩浆侵位于晚侏罗世,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白垩纪岩浆产物,岩基主体系古老地壳基底部分熔融产物,并伴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
李海峰等(2019)首次报道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蓬错地区接奴群火山岩夹层中,形成于160Ma左右,具有富硅(70.5%~75.2%)、高镁(2.4%~3.5%)和高Mg#(69.4~75.7)地球化学特征的流纹质岩石,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水下喷发环境,提出班公湖怒江洋内部微陆块之间小洋盆洋壳俯冲的认识。以上160~150Ma岩浆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于探讨班-怒洋演化有关的成岩成矿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志军等(2019)首次报道在狮泉河混杂岩带发现了具有OIB性质的辉绿岩以及赞岐岩型的高镁闪长岩,其中辉绿岩脉的成岩年龄为163.7±0.54Ma。年代学资料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狮泉河辉绿岩和闪长岩可能同时形成于洋内俯冲的初始阶段。这种岩石组合与太平洋IBM岛链初始俯冲的岩石组合相似,也与李海峰等(2019)的发现具有相同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雷传扬等(2019)通过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暗色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认为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是镁铁质岩浆从底部注入长英质岩浆房时,镁铁质岩浆快速冷凝,形成部分色率高、粒度细,具冷凝边的包体;年代学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109~107Ma),显示处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由洋-陆俯冲向陆-陆碰撞的转换阶段即软碰撞阶段。
刘文等(2019)主要研究班-怒带西段革吉地区沙木罗组下段与沙木罗组上段的物源特征及差异,为班-怒洋西段的闭合时限提供了新的证据。前人一般认为沙木罗组是角度不整合于J1-2地层之上,代表班-怒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闭合的证据。研究表明沙木罗组下段沉积物物源主要来源于南羌塘地块,沙木罗组上段与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均具有良好的亲缘性,其沉积物物源具有双源性,来源于南羌塘岩浆弧和北拉萨岩浆弧。对比分析沙木罗组下、上段岩石学、碎屑锆石形态学、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等特征,认为班-怒洋西段的主体闭合时间约115~110Ma,代表性岩浆事件为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的早白垩世岩浆弧,沙木罗组为班公湖-怒江洋由俯冲消减到闭合过程中的沉积产物。
省级畜牧兽医、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特别是边境和疫情发生省份,要根据辖区内家猪养殖(含散养)、屠宰、废弃物处理、运输和野猪人工繁育、野外分布的情况,共同将存在家猪野猪疫情交叉传播风险区域确定为重点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家猪与野猪交叉接触区、野猪秋冬季频繁出现取食区、距疫点不足50公里浅山区等。要做到重点防控区域全覆盖监测,明确监测职责、巡查路线、巡查频次,对监测巡查发现的病死家猪、野猪及时采样检测。边境省份必要时可在政府协调下,争取相关部门协助开展边境地区监测防控工作。
2 深化了多龙铜资源基地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做实了藏西国家级有色金属储备基地
多龙矿集区位于班-怒带西段,区内主要矿床(点)由南西至北东依次为:地堡那木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点)、拿厅斑岩铜金矿、拿顿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波龙斑岩Cu(Au)矿、多不杂斑岩Cu(Au)矿、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Cu(Au)矿、拿若斑岩Cu(Au)矿、色那斑岩Cu(Au)矿(点)、尕尔勤斑岩Cu(Au)矿(点)等。近年来,诸多学者已对该区内多不杂、波龙斑岩Cu(Au)矿床的年代学、蚀变特征、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铁格隆南、拿若、色那、赛角等矿床(点)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也进行了厘定,初步揭示多龙矿集区在早白垩世(120Ma左右)以富金斑岩铜矿为主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特征(李光明等,2011, 2015; Lietal., 2013, 2016; Zhuetal., 2015;唐菊兴等, 2016; Dingetal., 2017; Yangetal., 2018)。本专辑中:
王勤等(2019)基于多龙矿集区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勘查和研究成果,对比研究区典型矿床特征,探讨各矿床类型之间成因联系。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法数据二次解译以及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eoEye-1)构造解译成果,建立地壳浅部层次由深部到浅部的完整“源-运-储”岩浆就位和成矿过程,认为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等同属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空间上分别位于这一成矿系统低位域、低位域顶部及高位域,其空间相对位置可作为成矿系统内相关类型矿床的勘查找矿标志,进而构建矿集区尺度区域成矿模式,认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及矿集区南东部等是下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有利地区。
林彬等(2019)以铁格隆南矿床(荣那矿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利用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厘定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代为121.2±2.4Ma,含矿斑岩具典型的弧岩浆特征,岩浆源区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有关,详细的岩石学“探针”及区域岩浆活动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白垩世重大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与班-怒洋北向俯冲板片的折返(130~110Ma)有关。
李玉彬等(2019)基于系统的野外地质观察、岩相学研究,结合精细的锆石SIMS U-Pb定年、锆石Hf-O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和蚀变-矿石矿物的H-O-S同位素分析,认为新发现的多龙拿厅矿床是形成于121~118Ma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与多龙矿集区内多不杂、波龙、拿顿、色那、拿若和铁格隆南矿床为同一期岩浆-热液成矿事件。
杨欢欢等(2019)系统开展了多龙矿集区磷灰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研究,得到85.1±4.0Ma~37.9±2.5Ma的年龄,热历史模拟显示,多龙矿集区主要经历4次冷却事件,记录了多龙矿集区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的4次构造抬升的热-构造事件,认为多龙矿集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形成后能够在强烈的隆升-剥蚀的环境下保存下来,得益于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喷发覆盖及由拉萨-羌塘地块碰撞作用引起的地层加厚的双重保护作用。
于萍萍等(2019)针对铁格隆南矿区深部找矿问题,依托数据库技术、3S技术、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及地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对该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进行三维地质实体建模与矿化异常三维空间重构,将预测评价研究拓展到三维空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信息分析与预测评价,认为矿区深部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3 完善了西藏大洋俯冲-大陆碰撞矿床成矿系列,识别出多种新矿床类型
特提斯洋演化到陆陆碰撞,形成了从大洋俯冲-陆陆碰撞-陆内伸展完整的矿床成矿系列和各种矿床类型,如何发现和勘查评价这些大型-超大型矿床是青藏高原固体矿产领域需要解决的最迫切的科学难题。除了以上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金银矿床(多龙矿集区)以外,已经发现班-怒结合带中的造山型金矿(商旭金矿带)、结合带南缘与晚白垩世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尕尔穷-嘎啦勒-天宫尼勒铜金矿带)、班-怒带西段产于混杂岩带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冈底斯成矿带与早中侏罗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金银成矿作用(雄村-洞嘎普-则莫多拉铜金矿集区),喜山早期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多金属(金银)矿成矿作用、中新世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等(唐菊兴等,2014, 2017)。
本专辑收录的彭勃等(2019)、王勇等(2019)、李壮等(2019)、张泽斌等(2109)、邹兵等(2019)、钟婉婷等(2019)、郭娜等(2019)等对班-怒带、冈底斯带新发现或新突破矿床的成岩成矿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彭勃等(2019)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并证实的首例斑岩型钼矿床-荣嘎钼矿为研究对象,获得荣嘎含矿斑岩的锆石SHRIMP206Pb/238U年龄为99.8±1.9Ma,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98.0±1.6Ma~101.8±1.7Ma,基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荣嘎钼矿形成于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碰撞的大地构造背景,富Mo大洋沉积物熔体的加入及随后的结晶分异是荣嘎含矿岩浆中金属Mo富集的主要原因。
王勇等(2019)在研究班-怒带西段角西黑钨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矿床具有典型的 “五层楼”分带特征,矿床的形成与中新世复式花岗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黑钨矿的矿物化学研究表明,黑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极低,具有较为明显的正Eu异常,相对富集Sc元素(平均31.5×10-6),成矿流体富含F-、PO43-离子。该矿床具有构造背景特殊(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云英岩型),矿石品位极高(WO3为3.91万吨@ 0.09%~3.20%)之特点。
李壮等(2019)以冈底斯成矿带中段唯一一个大型矽卡岩型富钴镍铜铅锌矿床中酸性侵入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为研究对象,认为埃达克质中酸性侵入岩体起源于拉萨地块加厚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因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背景的构造转换阶段,富含Cu、Co、Ni等基性岩浆熔体底侵加厚新生下地壳而最终成矿。
钟婉婷等(2019)在对冈底斯成矿带首例弄如日岩金矿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弄如日金矿的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及其分异的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其中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加厚下地壳中变基性岩的部分熔融的产物,为冈底斯带寻找该类矿床指明了方向。
张泽斌等(2019)对甲玛矿区中酸性岩浆岩中普遍发育的闪长质包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方面研究,认为闪长质包体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与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发生混合的产物,同时指示了东冈底斯带中新世时期也存在岩石圈地幔伸展对流减薄事件,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的混入,为中酸性岩浆系统加入大量的水和金属物质,是甲玛巨量金属堆积的关键因素。
邹兵等(2019)以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甲玛矿床南坑矿段的典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LA-ICP-MS 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含矿斑岩形成于14.8Ma,并发现南坑矿段明显受滑覆构造控制,区域推覆构造形成的红塔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铜山滑覆体,岩浆热液沿滑覆构造交代角岩和大理岩形成厚大的富铜铅锌矿体,为甲玛矿床成矿作用理论创新以及勘查找矿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郭娜等(2019)采用短波红外技术对冈底斯成矿带新发现的斯弄多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银铅锌矿床进行精细蚀变矿物分带划分,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对不同蚀变带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冈底斯带首个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斯弄多矿区的短波红外勘查模型,为在冈底斯带东西1200km长的林子宗陆相火山岩(69~50Ma)寻找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4 积极探索新藏北高原造山带岩性+构造填图方法,这是唯一能够解开造山带演化的钥匙
找矿突破,基础先行。班-怒结合带构造演化特征及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特点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开展1:5万的地质填图对解决该区域的构造演化问题有重大意义。造山带的构造复杂,原有的地质体支离破碎,或者面目全非。按照“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项目的总体部署,2015-2018年,部署了8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造山带野外填图工作方法进行了摸索,初步总结出一套符合班-怒混杂岩带构造特征的1:5万填图理论和方法(已进入出版阶段)。在本专辑仅收录王泉等(2019)、高曦等(2019)、沈阳等(2019)的研究成果,主要就古特提斯洋闭合、班-怒洋裂解和滇西富碱斑岩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其它进展和成果将陆续刊出。
王泉等(2019)报道了羌塘南荣玛地区1件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年龄(717±7Ma)、1件中侏罗世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龄(163±2Ma)、2组多硅白云母样品40Ar/39Ar年龄(224.2±1.5Ma和223.9±1.5Ma),认为古特提斯洋在ca.717~517Ma之间打开,~224Ma完成闭合,羌南、羌北陆陆碰撞挤压持续到214Ma之后;中侏罗世区域为裂谷伸展环境,并发育OIB特征的碱性玄武岩和双峰式火成岩。
高曦等(2019)认为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形成北羌塘陆缘弧前的增生地块,该地块由增生杂岩组成,在玛依岗日(MG)、角木日(JM)地区分别新发现与增生有关的基性岩墙, MG辉长岩和JM辉长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37.1±2.3Ma和230.7±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两处基性岩岩浆源于富集地幔和亏损的软流圈,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的两次弧前岩浆记录,约束了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限。
沈阳等(2019)对滇西剑川地区花岗岩开展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工作,发现存在始新世花岗岩和正长岩两类岩石,其中花岗岩起源于增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正长岩是由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演化而来的产物。滇西剑川富碱侵入岩岩浆活动是对印度与欧亚板块晚碰撞阶段,岩石圈地幔发生对流减薄和软流圈物质上涌过程的响应。
5 小结
(1)班-怒洋的演化是班-怒成矿带成矿背景确定的关键,中晚三叠世班-怒洋开始裂解,这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是耦合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班-怒洋的闭合时限是在110~100Ma之间,其中班-怒结合带及南北两侧发育160~150Ma的岩浆活动与Cu-Fe成矿作用的重要性越显重要,达若洛陇铜矿的发现就是一例证。
(2)班-怒洋是一个经历了120Myr(235~110Ma)漫长演化的大洋,从大洋板片的俯冲到拉萨地块-南羌塘地块的碰撞,类似于安第斯岩浆弧大量分布的安山质岩石在哪里?本次调查发现原定为则弄群、多尼组的火山岩,已经分解出大量130Ma、110Ma的安山质火山活动,甚至有150Ma的火山活动,这对以我们重新正确理解班-怒洋的南向俯冲提供了证据。此外,班-怒结合带北缘的去申拉组、美日切错组安山质火山岩是拉萨地块-南羌塘地块碰撞后伸展的产物,我看未必!在美日切错组和去申拉组火山岩覆盖区寻找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藏北青藏高原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的重点。
(3)西藏重要成矿带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大多与岩浆活动有关,进一步的找矿突破需要更加坚韧不拔的努力,在深化基础地质研究方面下苦工,在研发各类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动心思,甲玛第二个矿化斑岩及其近端接触带巨厚的矽卡岩型矿体、南坑与推滑覆构造有关的矽卡岩型富铜多金属矿体的发现就得益于基础地质的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
(4)我们坚信下列几种矿床类型的找矿突破势在必然,一是东西长达1200km的林子宗陆相火山岩中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65~50Ma形成的陆相火山岩仍旧具有陆缘弧的特征,既然具有陆缘弧的特征,就应该形成该背景应该产出的矿床类型;二是班-怒结合带、雅江结合带和藏南的造山型金矿;三是龙木错-双湖结合带北羌塘地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和与推覆构造有关的热液型铅锌矿;四是冈底斯北缘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五是中新世与地壳加厚或幔源物质注入深熔作用形成的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钨锡多金属矿床。
致谢2015年以来的短短四年间,700余名技术人员奋战在青藏高原腹地,艰巨卓绝,每年野外工作时间超过5个月,克服的艰难困苦之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完成1:5万调查面积32900km2,野外路线超过 34000km,为完成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进展,将陆续见刊,以飨读者。当然,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一辈青藏高原地质工作者数十年的知识积累和身体力行的传帮带,也包括团队之间相互理解、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团队精神,更是离不开每一位地质工作者的单位、家庭的竭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西藏有色金属开发和储备基地的建设需要一代代地质人接力加油、埋头苦干,路在脚下!
本专辑的成稿特别感谢《岩石学报》翟明国主编、俞良军主任的大力支持,以及34位审稿专家在百忙之中对48篇来稿进行了精心、及时、细致的审改和真知灼见,大部分年轻的作者在反复修改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和科研素养,感谢您对青藏高原年轻一批地质工作者的包容与传授,在此一并致以谢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