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体背景下舆论生态的困境及其多维治理*
2019-03-03时伟
时 伟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210009)
一、研究缘起与主题约定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331-332。人类社会在走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和几百年的工业社会之后,正大踏步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起着决定性作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强调:“第三浪潮不仅仅是个技术和经济学的问题。它涉及到道德、文化、观念,以及体制和政治结构——正如工业革命摧毁了先前的政治结构,或者使得这种政治结构丧失意义一样,知识革命——以及它所发动的第三次浪潮变迁——将对美国和许多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的政党和政治运动将生存下去。”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陈峰译.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上海三联书店,1996(05):5-6。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1987年,一封著名的“跨越长城,走向世界”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拉开了中国人“触网”的序幕。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应用开始在我国以整体扩张的方式迅速蔓延。1997年,我国网民仅有62 万。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 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 个百分点。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随着网民规模和普及率逐年上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越来越深入。网络在信息共享、诉求表达、意见沟通、民意吸纳等方面的平台功能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发生、传播、发展、演化的空间。网下发生的各种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都会转移至网上,并快速传播、发酵,演化为网络舆论,甚至一些舆论在网络空间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可以说,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变革中的舆论格局,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垄断被逐渐消解,抓紧利用互联网开展舆论宣传成为争夺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舆论阵地没有真空,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必然被各种错误的思想占领。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02:182。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1(10):35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3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很多年轻人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资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06):105-106。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09):535。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会议上深刻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⑥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0):198。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⑦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41。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建设工作,对新时代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把网络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在学界,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与舆论阵地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学术关注度逐年上升。党生翠在《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混沌理论视野的解释》、蒋晓丽在《社会管理网络化与网络管理社会化——基于网络媒介双重特性的社会管理路径研究》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新兴媒体时代舆论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双重效应,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舆论引导?谢金林在《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史文静在《多媒体并存格局下舆论引导的内在机制探析》中,从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新兴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主体,强调了谁来进行舆论引导?燕道成在《微博传播的碎片化——以“占领华尔街”为例》、杨珩在《新媒体报道在政府舆论引导中的优势及作用探析——以广西镉污染事件为例》中,探讨了新兴媒体时代如何进行舆论引导?刘怡君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付桂祯在《微博中网络舆论的生成模式研究》中,探索了网络舆论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新形态、新规律,思考了新兴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新格局。实践中,各省市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与舆论阵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2016年3月,江苏在全省推广“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建立矛盾纠纷网上实时采集、流转、分流、交办督办处理机制,提升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效率;广东在2016年11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媒体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从国家总体宏观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指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标志着我们这个拥有7 亿多网民的网络大国正加速向网络强国挺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不断提高网络工作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困境分析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延伸了传者和公众的表达空间和公共讨论空间,增加了对各种信息、意见的包容力及扩散能力,也为网络空间中人、舆论、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认清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失衡表征及其产生的严重危害,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将有助于牢牢掌握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一)转型时期社会现实矛盾导致网民社会心态失衡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①王俊秀.中国社会心态: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5):4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心态作为初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根源于社会存在,并反映和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转型时期结构化的贫富差距和断裂化的社会分层结构导致阶层化的剥夺感、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结、对立化的不信任情绪在底层社会广泛蔓延,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会通过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的瓶颈,开辟了双向、多向传播的广阔渠道,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多向度的客体主体化的舆论市场,网民在自由的空间里面自由地浏览、自由地参与、自由地表达,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形成群体意见的话题,在网络空间有了公开展开的可能性,政府权威话语被平面化的非中心网络解构,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等约束由于“马甲”的掩护而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不平衡的社会心态很容易通过网络平台以夸张化的手法宣泄出来。近年来,网络“恶搞”、网络“侠客情结”、网络“道德审判”愈演愈烈,使得群体因为某一共同议题而聚集,在群体心理的作用之下,这种多样化的、理性、客观的信息渐渐地被单一极化情绪所代替,网络舆论走向狂热的非理性意见,严重扰乱了网络舆论秩序,网络舆情事件变得越来越尖锐以及越来越敏感,从而产生了网络舆论危机。
(二)网络素养缺乏导致的政府网络话语竞争力欠缺
“信息的接受过程就是权力的建构过程。”②梁芷铭、周玫.信息视域下的权力遮蔽现象[J].新闻界,2013(1):38-4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正以狂风骤雨般的速度将我们席卷其中并且迅速地散播到人类时空的各个角落,解构了传统的话语体系,对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话语权分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网民已经习惯并且擅长在网上拷问政府、在微博中问询政务,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变量”,甚至是“心头之患”。网络舆论要做到良性、有序地自治和自管,必须加快培养信息沟通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政府官员是网络舆论的主导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网络舆论场的走向,提升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胜任领导工作的必须。然而,面对庞杂喧嚣的互联网世界,政府官员出现了“水土不服”和“本领恐慌”的现象。有的对新媒体抱有装聋作哑的“鸵鸟”心态,面临危机事件时,往往利用掌控的资源对危机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修正或屏蔽,不善于使用政府的话语权,导致政府在舆论场上的公信力缺位。有的抱有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危机事件发生后,只是被动接受采访或只在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未能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不能及时跟进舆论回应公众关切,导致政府在舆论场上的公信力削弱。还有的陶醉于传统封闭的政务环境,习惯于“灌输式”信息发布,与网民沟通时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妄自尊大的“家长”心态。“三种心态”的存在,使政府部门处于失语状态或者语焉不详,更加激发公众的猜疑、愤怒和对立情绪,加剧网络舆论的聚集和极化。
(三)网络立法滞后造成的网络监管功能弱化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336。“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④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2015-12-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网络立法工作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覆盖网络安全、网络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电信行业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子证据、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领域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法治化的进程仍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网络立法层次普遍偏低,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所占比例大,网络基础性立法缺失;网络法律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有的条款无法与传统的法律规则相协调,没有建立各种网络事件的应对机制;有的立法内容过于简单、原则、抽象,宣示性条款过多,详细程度差,可操作性差,不利于法律有效实施。2016年《网络安全法》的出台,顺应了网络空间安全化、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对国内网络空间治理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起点,《网络安全法》也只是开了个好头,保障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规范网络信息服务市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等多方面的规范还任重道远。因此,“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①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6/c1024-28303544-3.html.2016-04-26。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
(四)公民理性培育不足带来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
公民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话语权缺失的困境。理性精神的培育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公民理性培育不足以及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带来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一是参与的非法化。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给非法政治参与提供了可乘之机,以及网民素质修养、文化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网络参与主体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失去了价值选择的理性判断,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诽谤、网络煽动、网络恐怖主义等非法政治参与行为逐渐成为网络安全新的威胁,影响了网民意见的真实互动,冲击着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参与的情绪化。一些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管理混乱,时常会出现旨在操纵网络舆论的“网络推手”“网络水军”,他们对网络舆论的恶意误导、煽动和控制会带来群体极化,甚至是网络暴力,此时,少数理性的声音也会在一边倒的非理性的群体极化中石沉大海。三是参与的欺骗化。网络在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也掺杂着许多虚假无效的信息。如果网络参与主体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不够高,很容易被虚假无效的信息左右,产生错误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评价,进而造成网络舆论偏离走向,影响网络政治生态环境。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往往导致党和政府无法从网络参与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极易造成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难以顺利贯彻落实。
三、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路径选择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35。因此,必须努力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和精神力量。
(一)积极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培育公众良好网络社会心态
网络社会本质上由现实社会的人组成,网络社会反映的很多问题有着现实的基础。培育公众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必须在培育现实社会心态中实现。从现实看,必须全方位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体制与机制,构建起社会成员诉求表达的通路,使长期积累的怨气怨言得以发泄。
1.主动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各级政府不能习惯于把自己看成权威主体,倚重于权威性干涉,要尊重公民权利,习惯于“你说我听”,积极与民众互动、协商对话。“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11):336。“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④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67。不断提高网络工作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2.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在社会转型期,公众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纷纷转向以微博微信为主的民间舆论场,形成网络舆论。而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使政府习惯于自说自话,导致了权威舆论与网络舆论的鸿沟越来越大。要在权威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寻求重叠共识,政府就必须遵循舆论引导的“接近性原则”,善于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结合起来,学会“怎么说”、“说什么”、“在哪说”,积极打通“两个舆论场”,改变现有舆论表达和舆论引导的被动状态,这是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
3.努力宽容忠诚的“反对者”。批评政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是防止政府权力滥用的必要手段。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为长期受压制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堰塞湖”打开了一个缺口。一些官方机构出于对批评和反对声音的过度敏感,往往运用过激手段对待发出批评声音的个体,删除公民微博及其它网络账号等做法虽有压制负面声音的作用,但显然是治标难治本的幼稚办法,且这种强硬蛮横手段往往激发舆论更大的反弹,最终把权力自身带入尴尬境地。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绝不能运用权力施以强制性的压制,一定要允许民众表达,哪怕是情绪化的表达、非理性的评价,也要耐心倾听。更要洞察表达与评价背后的真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引导。
(二)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重塑政府网络话语权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对传媒及传媒信息的综合认知、解读、评判、驾驭、引导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在新的舆论环境下,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执政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民心向背。
1.增强“学习意识”,克服“鸵鸟心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领导干部必须顺应媒体格局改变和舆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自觉增强学习意识,全面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网络管理、网络空间安全防御、网络空间主权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21/c1001-29941449.html.2018-04-21。,切实提高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增强“身份意识”,克服“路人心态”。领导干部在网上的身份首先是公职人员、党员,其次才是网民,他们在网上发表观点、宣泄情感或多或少都代表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与利益,都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因此,领导干部要有严于一般网民的自我要求。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慎言、慎行、慎独,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要站在党员干部高度来客观阐释问题,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科学分析问题,让工作和生活经得起网络监督、群众评判和时间检验。要主动运用各种新兴媒介塑造和展示党委、政府及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提升网络问政的能力。
3.增强“为民意识”,克服“家长心态”。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习惯“颐指气使”“呼来唤去”“前呼后拥”,到了网上也掩饰不住惯常的霸道,屡屡引起网民吐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领导干部上网,绝不是换个地方“摆架子”“打官腔”“耍威风”,而要把网络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与网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通过网络查民情、听民意、暖民心,为网民解难事、干实事、做好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科学运用网络语言的技巧,准确把握交流发声的尺度,确保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坚持说百姓能听得懂的大白话,不耍官腔,不打诳语。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网民的满意度、信任度和获得感。
(三)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重构网络生态环境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06):322。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成为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1.推动科学立法。科学立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基础。一要按照互联网本身的规律,结合互联网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法律设计,不能把传统非互联网领域的规则简单套用到互联网领域。二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形成多层次多模块的网络法律体系。三要进行科学的法律移植,不能简单照搬域外法律。域外乃至于美国等互联网发达的国家,其互联网法律也是新兴领域,很多规则也处于持续变动过程中,并未形成稳定的立法形态。因此,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必须考量的是相同法律规则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避免“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产生。
2.坚持严格执法。坚持严格执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关键。一方面,推进网络执法体制改革,明确各网络执法主体的执法权限,不断完善网络执法协作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九龙治水”、多部门执法带来的标准不统一、行动不同步、结果不一致等问题,保障网络执法的全面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推行网络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网络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不断完善网络执法程序,避免出现“执法违法”、“执法无序”问题。此外,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勤政的网络空间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效能,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3.促进全民守法。促进全民守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目标。一要开展普法教育,让网络法治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网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对待网络空间的各种现象,并能克制自己网络行为的失范。二要建立与健全法律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法律服务与宣传活动,让基层群众养成按照法治观念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有效遏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三要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将网络违法行为纳入征信体系,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使网络守法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做“中国好网民”。
(四)构建网络公共理性,引导有序政治参与
公共理性是社会成熟的标志。网络时代是一个喧嚣多于理性的时代,公共理性不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良性运转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1.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培养网民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是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努力改变片面强调意识形态形式化宣灌而忽视公民理性宽容人格精神塑造和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必须站在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不断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引导公民合法、有序地参与政治,为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
2.营造网络空间商谈平台,规范网民政治参与行为。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通过与网民的平等协商和交流,可以把党和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通过互动接触的方式传达给网民,而且可以有效地回应民众的实际需求,化解民众的心理困惑,提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预期。因此,要按照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加强网络问政平台、政务博客平台、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平台制度化建设,营造常规性、规范化的网络公共商谈平台,把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促进网络政治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
3.普及网络技术和知识,提高网民政治参与水平。公民平等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是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由于“穷人缺乏有效参与的资源——足够的信息、适当的接触、金钱和充裕的时间”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7):42。,他们通常很少参与政治。截至2017年12月底,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公司/企业一般职员分别占整体网民的25.4%、21.3%和12.2%,而农林牧渔劳动者占7.1%,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占6.9%,月收入在500—2000的网民群体占23.2%,个人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网民占12.5%,无收入网民群体占5.2%。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虽然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长,但是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无业者及失业者等,日益成为网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应用技术的普及,开展网络信息知识的教育,努力消除由于物质条件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带来的差距,改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