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韵
2019-03-02房雪丽
房雪丽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吐绿。“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诗人对春天勃勃生机的描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先贤对春天的想念。“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芸芸众生对春天价值的深情肯定。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文不胜枚举。下面撷取三篇当代作家绘春赞春的散文,与大家分享。
寻春
韩少华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誰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选自《韩少华散文选》)
[悦读地图]
本文记叙寻春过程,既真切细腻地描写出了早春的特点,又写出了自己的思索,文章亦实亦虚,再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景象,颇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写法上,值得借鉴处颇多。逼真细腻的描写,使文章流溢出不少情趣,如第三段中:“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另外,运用比喻写石头形状,逼真形象;运用设问写寻春的发现,曲折有致;运用排比写新绿的所在地方,让人觉得春意诱人;用“新绿”代指早春草色,形象直观;语言清新淡雅,恰到好处地引用古典诗文,使文章温润典雅。
春燕归来
厉彦林
春天迈着灵巧蹒跚的步子来了,那一群群身着燕尾服的燕子,也潇洒地从南方回家了。
燕子真可谓活脱脱的春之精灵。
清晨的山乡素雅、恬静、温馨,麦苗刚刚泛绿拔个,树木冒芽扬絮,农家小院简洁质朴,还有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一团披着薄薄轻纱、朦朦胧胧的梦。睡醒的燕子展开双翅、轻盈地飞出窝巢,一只,又一只……叽叽喳喳的叫声划破山野的寂静,一会儿工夫,绿树丛中,农舍屋顶,到处都是燕子飞翔的身影。时而在蓝天中箭一般上下翻飞,冲散片片白云和缕缕炊烟;时而栖落屋顶、门前,迈着方步悠闲地四处张望。远处长长的电线上,时常布满密密麻麻的小点,像一串歌唱山乡风光的五线谱,又像一排刚上学的孩子在听着口令做早操,那景致别有一番韵味。
燕子恋人,也恋家。无论贫富,不管房子高矮,只要选中谁家、在谁家筑了巢,明年春天必定不远千里万里,不顾风雨飘摇,历经磨难,继续回到老房东家。进门一看,那屋梁上的燕巢也必定完整如初……
春天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庄稼人天不亮就下地,耕田、播种、除草,如果遇上旱天更是累上加累,没白没夜地辛勤劳作着。这个时候,到山村看看,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农户家的大门紧锁着,而堂屋的门却大敞着。原来主人担心妨碍燕子出出进进,下地劳动时干脆把堂屋的门开着。谁家住着燕子,谁家能把堂屋的门开着,谁家就住着福气和吉祥,就守候着丰收和喜庆的消息……
春天,燕子们争相展示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它们与人和睦相处,捕食昆虫,保护农作物,守候农家的收成。秋天来了,又要带领子女跋山涉水、长途旅行,抵抗暴风雨的淫威和烈日的曝晒,甚至耗尽生命。因而更懂得珍惜生活,一旦安顿下来,总是恩爱和睦,小燕子享受着长辈无限的疼爱。燕子从南方回来不久,小燕子就降生了。这时的老燕子异常勤快,忙着捉来各种活蹦乱跳的小虫子。老燕子刚飞进屋,那小燕子就张开黄黄的小嘴,喳喳地叫喊争抢。小燕子吃饱了就开始撒娇,头在老燕子身上拱来拱去,然后安静地睡觉。小燕子渐渐长大了,应当学飞了。记得有一只小燕子胆子特别小,别的兄弟姐妹都会外出觅食了,而它仍然胆怯地叫着,扑棱着翅膀就是不敢从巢里往外飞。燕子妈妈急了,一翅膀把它打出了燕巢。谁料这只小燕子忽忽悠悠地飞了几下,掉在了我家堂屋的地上。这时小燕子急了,咧着嘴大声惊叫着,恳求妈妈解救。老燕子担心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惊恐万状,那叫声近乎凄惨和绝望,一边在屋里七上八下地翻飞着、示范着,一边急切地催促着、鼓励着,竟几次想把小燕子叼起来。小燕子急中生智,扑棱了几下翅膀,歪歪扭扭地飞到了院子里、落到树上。小燕子没有责怪妈妈,反而兴高采烈地唱着、跳着,那分明在说:多亏妈妈一翅膀,才让自己长大,学会了飞翔……
冬已过去,春暖花开,我们该像那美丽勇敢、感恩重隋的燕子,义无反顾地飞回老家……
(选自《人民日报》)
[悦读地图]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本文着眼于此而表现融融之春意,颇显匠心。燕子归来,意味着大地春回,燕子的天真活泼、幸福快乐,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写照,正是人们心情舒畅的反映。作者多角度地表现了燕子的可爱,用了不少传神的比喻、拟人,细腻而又生动。全文景物描摹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耐人玩味。
一岭桃花红锦黦
朱伟
春雨唤春雷。正月结束后,当淅沥雨声中有了野鸡的低鸣,笼中的八哥又在不斷要鼓动翅膀时,第一声春雷就该来了。
第一声春雷往往也是在睡梦中若有若无,朦胧听到的。早春时节,还不需要闪电撕裂长空,那雷并非来自半空,没有疾风相薄,它像是来自远远的大地深处,闷闷地,通过一切阻挡物的回声激荡而来。古人形容雷声爱用“阗阗”,阗是充塞,充满,雷声逶迤,轰轰阗阗,百里之内风流雨散,万物同时感应,雷音就在传荡中四溢满盈。
春雷挟翠绿的雨丝令万物苏醒:蚯蚓伸开僵蜷了一冬的躯体,土壤就疏通了;疏通的土壤变得潮湿,土褐色的蝶蛹就开始在松软的泥土中蠕动,蝶虫就要破蛹而出;蚁王钻出蚁穴试探一下,蚁群就鱼贯而出了;蛙们也挤出了石丛,懒散蹒跚在春雨里。蛰虫就这样,感悟春气惊出而投人春喧,春情弥漫,花草树木因此而竞艳争春,仲春二月由此才有姹紫嫣红,最美的色调。到季春三月,清明时节雨纷纷,蝶衣晒粉花枝舞、池塘水满蛙成市,就晚春了,落花遍地,要惜春、葬花了。
仲春二月,花是由浅淡渐浓的一个过程,第一声春雷响过,桃就要绽蕾了。但在桃之前,抢先开花的是迎春与玉兰。迎春与玉兰,一种是软绵绵蜗居在篱边,由春风拂动青翠之条,密簇簇开出耀人黄金色;另一种是娇怯怯避人于一隅,亭亭玉立以冰雪之态,皎盈盈开出凛然月洁香。
迎春与玉兰之后,还有杏花。杏花开时,就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之美在白非真白、红不若红,它刚开时皓若春雪,慢慢才洇出粉薄与浅红,就如一点胭脂淡染腮,含蓄敛羞、欲语不语,自有一种大家闺秀之态。杏花的意境,我喜欢韦庄的“红障杏篱深”——杏在近处,如融霞晕雪,乱向春风笑不秀,篱门则匿在沸腾的红香深处,好一幅“花院深疑无路通”的景象。杏之性情,独照影时临水畔,是“顾影自怜”;最含情处出墙头,就“红杏出墙”了。吴融是最早用“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到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家喻户晓,它就被冤枉成了“风流树”。
杏花飞簾后桃才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红一出,春光便都被它占尽,在春晖潋滟中,它太具诱惑力。桃花的意境,最耐咀嚼是杜牧的“一岭桃花红锦腕”一满山都被夭红染透,风吹如红锦要飘飞,而“腕”是色变。如何变呢?“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腕”——一山之红都被泪所玷污,是怎样的感伤呢?桃色媚人,它之媚在雨里、在风中。红人桃花嫩,桃花带雨才浓。杜甫说,“点注桃花舒小红”,那桃腮是经青葱雨脚的点注,才在星靥中含了几分醉态,变成更娇嗔的酡红。但桃花脸薄难藏泪,花容即刻都会失色,红艳一褪,就素面凝香雪,啼妆晓不干。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终是无力笑春风的,它斜红相倚,只能静卧在风声里。一旦无情云唤醒了无情风,蜂喧鸟咽都留不得,红萼万片随风一吹,纷飞红雨,就欲漫天了。
桃花红,李花白,桃李一起竞放,并称为群芳领袖。李本是桃之陪衬,桃花色艳,李花色淡。但自《乐府诗集,鸡鸣》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后,不仅“托荫当树李”,成蹊亦谢李径了,因为“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李花之美在繁而雪白,所谓“盈林银簇簇,满树雪成堆”,有香雅洁密之妙。元稹比喻它,用“苇绡白而轻”,绡是薄纱,如苇花般轻漫,就有了一种朦胧美。而韩愈赞美它说,“花不见桃陛见李”,杨万里后来说到他对韩愈此说的领略——薄暮时分,隔江相望,桃花皆暗而李花独明,于是,桃花是“近红暮看失胭脂”,李花则是“远白宵明雪色奇”。李花的意境上,最喜欢韩愈的“白花倒烛天夜明”——在没有月色的黑暗中,一切色调都被湮没,独有满树白花照耀如炬。在它周围,鸡鸣四惊,有一种神圣感。
杏、桃、李竞开后,春就过去了一半。此时,春风过柳如丝绿,待燕子归栖清风紧,就该春分时节了。
(选自《光明日报》)
[悦读地图]
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早春二月万物复苏、百花次第绽放的诱人景色,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春天的热爱与喜悦之情。在作者笔下,春色是一个浅淡渐浓的过程,蛰居泥土中的虫子鱼贯而出,花草树木竞艳争春,春色粲然,春情弥漫。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把春天景色表现得生动形象,引用古人诗句,更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