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升级,就有生意
2019-03-02孙静赵艳秋
孙静 赵艳秋
这两年,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正被逐渐上升的蓝天数慢慢淡化。对国内空气净化器厂商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伴随着政府治霾力度加大,这门生意似乎不灵了,整个产业进入残酷洗牌期: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死亡名单变长与新品类分食市场同时上演。
空净灾年
“咱们可能根本不该做这个东西。”2018年10月初的一天,小米生态链企业青萍科技的CEO姜洋与合伙人杜斌约着吃饭。两人在饭桌上忧心忡忡地谈论起公司即将发布的新品——空气检测仪,心里都没底。
这款产品从立项到发布耗时一年半,在这期间行业环境已经发生剧烈变化。当他们拿着产品去找渠道商,几乎没有一家表示看好。
经受几轮打击后,姜洋悄悄下调了心理预期。空气检测仪备货7000台,他估计在小米众筹平台上,最多能卖出2000台。
外部环境有多差?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用“赶上了灾年”来形容。
2017年11月,锤子入局空气净化器市场,推出3499元的中档机“畅呼吸”。按照老罗设想,做净化器可以“补贴家用”——手机赚钱遥遥无期,公司要活下去,总要改变财务状况。他分析空气净化器市场“没有领导性品牌,有较大利润空间,企业估值高,适合中小型创业公司”。
可惜事与愿违。2017年政府治污力度加大,北方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以北京为例,当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前一年增加了28天。预期中的销售旺季并未到来。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北京空气净化器销售额同比下滑57.6%,全国市场同比下滑24.9%。这一趋势延续到2018上半年,市场整体零售额约为58亿元,同比下滑29.5%。空净市场创造了各家电品类在2018上半年的最大降幅。
市场不景气导致空气净化器行业开始大洗牌。瑞士公司IQAir全球CEO弗兰克(Frank Hammes)发现,一些中国同行正在慢慢“死亡”。最直接表象是,有些品牌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更换滤芯。
记者发现,知乎上,2017年就有用户在吐槽:2015年通过众筹买了一款叫Near Air的空气净化器,但现在既联系不上厂商,也找不到更换滤芯的途径。其他网友留言称,也有相似遭遇。
淘金乱
这与10年前的场景天差地别。那时,空气净化器的用户多是医院等机构,比如医院的手术室,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空气净化器也是一种家用产品。
真正的变化在2012年,政府决定披露每日空气质量数据。公众对PM2.5有了数值上的感受,国内空气净化领域的“淘金热”也一触即发。
“很多企业认为这一电器领域钱好赚,他们进来只想赚快钱。”弗兰克说,空气净化器行业技术门槛低,利润空间较大。抛开质量因素,只要有滤芯、风机、外壳,就可以像手机和电脑行业一样,组装出一台净化器。
最热闹时,市面上有700多个品牌混战,但其中有650多个品牌在产品和技术上沒有创新,完全是在模仿。
弗兰克吐槽,前几年,只要飞到华东地区,找到一家生产净化器的工厂,挑选一款产品,“告诉对方‘我要,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你就可以做净化器这个行业了。”但实际上,为消费者有效地提供洁净空气是一件艰难的工作。
在姜洋的印象中,2014年应该是空净行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进口洋品牌昂贵而销量不错,常常卖断货。2014年,素有“价格屠夫”之称的小米进入这一领域,发布了899元的空气净化器,一下打开了低端市场。整个市场蛋糕也因此扩大了。
姜洋回忆,看到米家空气净化器发布,他当时就消沉了。彼时姜洋刚离开墨迹天气,正筹划在环境领域创业。
但在小米前后,352、造梦者、三个爸爸等国内品牌也都做了起来。三个爸爸于2014年9月在京东发起众筹,一个创业公司30天内就筹集了1122万元。
IQAir工作人员慧慧记得,PM2.5爆表时,有没能抢购到净化器的消费者不知怎么听说她们办公地点有库房,就直接跑到公司办事处,上门来“提货”。
不过空净市场有多火,当时也就有多混乱。AirMX新风系统创始人王锋对此最有直观感受。为了保护孩子健康,他从市面上买了20多台主流净化器,自己做质量测试。
结果不尽如人意。他发现只有一家瑞士品牌没有虚假标注。部分国内厂商会在滤芯环节“做文章”,王锋做过测算,通过在滤芯环节“动手脚”,净化器成本可以降低到“真机”的十分之一。
他为此不断告诫身边人如何简易鉴别高效滤芯真伪:一、看出风一侧滤芯是否为纯白色;二、朝进风口吐几口烟,然后测试颗粒物浓度数值是否小于3。
201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刘清曾公开表示,中国空气净化器市场每年有500万台的销售量,但其中有30%的产品不合格。
一些行业人士看到,2016年版新国标明确了CADR(洁净空气量)、CCM(累积净化量)、能效、噪音4个核心衡量指标。
IQAir的弗兰克还认为,目前的标准偏低。如CCM指标中,颗粒物累计净化量在12000mg以上,就算达到最高级别P4。但他们同时发现,很多品牌通过一些手段,也可以轻易超过标准。
空气净化器还是一个善造概念的行当。某种程度上说,空气净化器并不是单纯的电子产品,但也不属于医疗器械,因此并不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
在空气净化器热度已过,销量下滑之时,这些行业问题更是乏人问津。
也有乐观者表示,差一点的大环境,正好是淘汰投机者的好机会。王锋就放话:“我希望冬天冷一些,把这些投机的冻死。”发现空净行业乱象以后,王锋自己创业做了新风系统。
转向
空气净化器企业在2018年又走到了新的关口。
2018年10月14日,姜洋在忐忑中等来了米家众筹日。上线首日,青萍空气检测仪前三天卖出了3000台,最终售出6000多台。
“市场还是对得起人的”,姜洋坦言,之前已经怀疑检测仪这一品类是否契合市场需要。这次众筹给了他信心——人们开始更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青萍很快又在“双11”推出了另一款399的米家空气检测仪。
不仅如此,一些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正开启一场消费升级之旅。以前,人们使用空气净化器需要关闭门窗,这就像“在不停净化一瓶脏水,而新风系统相当于向脏水中注入一股股活水”。新风系统在市场上有了升温的势头。
AirMX新风系统创始人王锋说,在小米新风机众筹结束后,自家产品的订单量比之前翻了几番,几乎每天涨100%,尽管AirMX售价在1万元以上,比米家新风机贵不少。
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的空气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业内人士观察,经历2017年冬的萧条后,空气净化市场出现两个新的转向:消费群体细分、新风接力下半场。单一的除霾空净产品已经很难支撑一家企业在冬天里守望“春天”。
包括小米、352等在内的空净品牌,纷纷将品类拓展到更为高端的新风领域。据奥维云网预测,到2020年,中国新风市场规模或将达到500亿元。
“我知道它未来一定很火。”王锋认为,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办公环境会有“净化+通风”双重需求。从他们的数据来看,客户的区域分布与空气污染地带关联不大,反而是与地区GDP关联紧密。比如销量第一的是江浙沪,其次是珠三角,其后是北京、河北。
2018年还有个特殊情况——甲醛为空净行业“救场”。在自如出租房接连被爆出甲醛超标后,装修除甲醛成为国内厂商新的宣传点。企业级采购和订购正成为空净企业的大客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提升办公环境,并将提供洁净清新的空气视为一项员工福利。
弗兰克告诉记者,他们近期还推出车载净化器Atem应对车内空气污染。据外媒报道,戴森已经申请了可穿戴式空气净化器的专利,外形像一副耳机。
“这个领域永远有新的故事可讲。”在姜洋看来,好玩的才刚开始。毕竟,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追求就像鸟儿对天空的向往,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