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社区8月龄婴儿保健现况调查
2019-03-01,
,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6)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逐渐扩展,其六位一体的职能化日趋成熟,预防保健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儿童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儿童保健工作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健康状况。本文通过对北京某社区常住和流动8月龄婴儿的喂养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掌握儿童保健相关指标,了解儿童保健现状,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在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常规儿童保健,且排除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缺陷,及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的所有8月龄婴儿496名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对婴儿进行身长、体重、头围测量,及血红蛋白检测,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婴儿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喂养情况、2周患病及就诊情况、母亲喂养知识和态度及获取途径。
1.2.1健康评价指标
根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5岁以下婴幼儿生长标准[1],用WHO Anthro软件分别计算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LAZ)、身长别体重(WLZ)及年龄别头围(HCZ)的Z评分。以LAZ<-2为生长迟缓;WAZ<-2为低体重;WLZ<-2为消瘦,WLZ>2为超重(肥胖)作为评价标准。血红蛋白检测采用氰化高铁测定法,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末梢血,根据WHO标准[2],以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
1.2.2喂养评价指标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对喂养指数(feeding index,FI)的研究[3-6],制订了8月龄婴儿喂养指数评分体系,包括五部分,①母乳喂养:目前是否持续母乳喂养,否0分、是2分;②奶瓶喂养:过去24小时是否使用奶瓶,否1分、是0分;③膳食多样性:过去24小时摄入食物种类,包括谷物类、奶及制品类、豆及制品类、蛋类、鱼虾类、禽畜肉类、蔬菜水果类、其他等8类,摄入0种给0分、1~3种1分、4种及以上2分;④食物频率:过去1周摄入各类食物次数,包括奶类、豆类及制品、蛋类、鱼虾类、禽畜肉类、蔬菜水果类6种,每种食物每周摄入0次给0分、1~3次1分、4次及以上2分,谷薯类以过去24小时摄入次数计,未摄入0分、摄入1分;⑤喂养频率:过去24小时正餐次数,未摄入0分、摄入1次给1分、2次及以上给2分;⑥给分原则:有潜在危害的喂养行为给0分、积极喂养行为给1分、特定年龄重要喂养行为给2分,满分20分,分值越高,说明喂养行为越好,分值较低时表明喂养存在不合理现象。参考相关文献[6-7],将婴儿所得喂养指数评分占总分的60%(12分)及以上定义为喂养合格。
1.2.3母亲喂养知识指标
基于WHO对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建议,选择4个知识点(纯母乳喂养不需要加水,产后1小时内开奶,母乳喂养可持续到2岁及以上,婴儿满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来评价母亲母乳及喂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答对1个得1分,答错1个得0分,最后计算4道问题的总分。
1.3质量控制
在充分查阅资料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表,经预调查后修改并完善调查表。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检测仪器每次开机后进行校正,患病情况均以临床诊断为依据。调查结束后对调查表进行审核,发现逻辑错误和漏项及时补救。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用Epi Data 3.1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偏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496名8月龄婴儿,男婴259(52.2%),女婴237(47.8%)。将研究对象分为常住和流动两类,常住婴儿327名(65.9%),流动婴儿169名(34.1%);分娩方式均以阴道自然产为主,剖宫产次之;家庭人口数常住家庭以5口及以上为主,流动以5口以下为主;有88.7%的常住家庭只有1名儿童,40.2%流动家庭有2名及以上儿童(P<0.001);有92.7%的常住人口家庭月收入在1万以上,92.9%的流动人口家庭月收入在1万及以下(P<0.001);常住人口母亲文化程度普遍在大专及以上,具有较稳定的职业,而流动人口母亲普遍在初中及以下,大多是全职妈妈;常住人口父母亲年龄均大于流动人口(P<0.01),见表1。
基本情况常住(n=327)流动(n=169)χ2/tP性别0.9910.320 男176(53.8)83(49.1) 女151(46.2)86(50.9)分娩方式6.7470.034 阴道自然产180(55.0)102(60.4)
(转下表)
(续上表)
基本情况常住(n=327)流动(n=169)χ2/tP 阴道助产27(8.3)4(2.4) 剖宫产120(36.7)63(37.3)出生身长(cm)50.29±1.5250.12±1.231.3150.189出生体重(g)3 370.38±413.923 308.02±391.531.6190.106家庭人口数(人)57.027<0.001 <589(27.2)105(62.1) ≥5238(72.8)64(37.9)家庭儿童数(人)55.847<0.001 1290(88.7)101(59.8) ≥237(11.3)68(40.2)家庭月收入分布351.940<0.001 ≤10 000元24(7.3)157(92.9) >10 000元303(92.7)12(7.1)白天第一看护人187.279<0.001 祖父母/外祖父母246(75.2)31(18.3) 母亲60(18.3)138(81.7) 父亲/保姆/其他21(6.4)0母亲文化程度331.132<0.001 初中及以下12(3.7)128(75.7) 高中(含中专)24(7.3)27(16.0) 大专及以上291(89.0)14(8.3)母亲职业282.532<0.001 无职业36(11.0)127(75.1) 服务人员/个体户23(7.0)36(21.3) 公务员/白领/其它268(82.0)6(3.6)母亲年龄(岁)29.83±3.2427.04±4.886.729<0.001父亲年龄(岁)31.94±4.2828.41±5.297.494<0.001
2.2婴儿喂养情况
常住和流动婴儿的早开奶率分别是39.1%(128/327)和21.9%(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5,P<0.001);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6.7%(120/327)和27.2%(46/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5,P=0.034);6月龄前辅食添加率分别为48.9%(160/327)和65.1%(110/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9,P=0.001);常住婴儿辅食添加平均月龄(5.42±0.794)大于流动婴儿(5.22±0.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1,P=0.012)。
常住8月龄婴儿喂养指数范围为4~18,主要集中在9~15分之间,占90.8%(297/327);流动8月龄婴儿喂养指数范围为6~17,主要集中在9~13分之间,占77.5%(131/169),见图1。
喂养指数得分均值和喂养指数合格率常住婴儿均大于流动婴儿(P<0.01);喂养指数各分项中,过去24小时奶瓶喂养指数得分常住婴儿小于流动婴儿(P<0.001),过去1周食物添加频率中,奶类、鱼虾类、禽畜肉类、蔬菜水果类喂养指数得分常住婴儿大于流动婴儿(均P<0.01),见表2。
图1常住和流动8月龄婴儿喂养指数得分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feeding index of 8 month-old infants in resident and migrants
喂养指标常住(n=327)流动(n=169)χ2/tP喂养指数均值12.43±2.2311.41±2.184.873<0.001喂养指数合格情况14.469∗0.001 合格227(69.4)88(52.1) 不合格100(30.6)81(47.9)喂养指数各分项得分情况 母乳喂养1.48±0.881.56±0.83-1.0230.307 奶瓶喂养0.18±0.380.37±0.48-4.429<0.001 多样性1.62±0.491.52±0.50 2.1210.035食物添加频率 谷薯类1.00±0.060.99±0.110.9880.324 奶类1.17±0.980.65±0.935.786<0.001 豆类0.20±0.400.20±0.42-0.0630.950 蛋类1.62±0.701.73±0.57-1.9230.055 鱼虾类0.60±0.570.25±0.467.394<0.001 禽畜肉类0.71±0.540.51±0.543.823<0.001 蔬菜水果类1.90±0.331.70±0.564.220<0.001喂养频率 正餐次数1.96±0.271.92±0.281.3100.191
2.3婴儿健康状况
所有婴儿腹泻2周患病率为6.85%(34/496),2周就诊率为4.03%(20/496);其中常住婴儿腹泻2周患病率(5.20%,17/327)小于流动婴儿(10.10%,1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2,P=0.042<0.05)。常住婴儿腹泻2周就诊率(4.00%,13/327)与流动婴儿(4.10%,7/1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9>0.05)。所有婴儿肺炎2周患病率(1.61%,8/496)和就诊率(1.61%,8/496)相同,常住婴儿肺炎2周患病率和就诊率均为1.83%(6/327),流动婴儿肺炎2周患病率和就诊率均为1.18%(2/16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722>0.05)。
常住婴儿LAZ、HCZ和血红蛋白均值均大于流动婴儿,低体重率和贫血患病率均小于流动婴儿(均P<0.01),WAZ、WLZ、消瘦、生长迟缓、超重(肥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发育状况常住(n=327)流动(n=169)χ2/tPWAZ0.74±1.010.63±1.131.1350.257LAZ0.98±1.040.54±1.134.3930.001WLZ0.42±1.020.56±1.09-1.4540.147HCZ0.47±0.930.11±0.983.9710.001低体重2(0.6)7(4.1)-0.009生长迟缓1(0.3)3(1.8)-0.117消瘦1(0.3)2(1.2)-0.269超重(肥胖)17(5.2)11(6.5)0.3590.549贫血90(27.5)80(47.3)19.418<0.001血红蛋白113.37±8.72108.15±11.145.309<0.001
注:-为Fisher检验。
2.4母亲的喂养知识、态度和获取途径
2.4.1喂养知识方面
母亲喂养知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常住的中位数为3分,流动的为1分,婴儿母亲喂养知识掌握度常住者高于流动者(Mann-WhitneyU检验统计量为6 622.000,P<0.001)。
2.4.2喂养态度方面
家庭其他成员对母乳喂养持鼓励态度的常住者占97.2%(318/327),流动者占83.4%(141/16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7,P<0.001)。常住人口有82.3%(269/327)的母亲愿意坚持母乳喂养到婴儿2岁,流动人口只有23.1%(39/16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24,P<0.001),见图2。
图2常住和流动8月龄婴儿家庭母乳喂养态度
Fig.2 Breast-feeding attitude of 8 month-old infants family in resident and migrants
2.4.3获取途径方面
在儿童保健知识获取途径上,常住婴儿母亲首选书本,其次是儿童保健门诊和多媒体;流动婴儿母亲首选亲戚朋友,其次是儿童保健门诊和书本;产前保健门诊在两者中利用率均较低,两者相比,除了亲戚/朋友途径的获取率常住者低于流动者(P<0.001),其它途径获取率均为常住者高于流动者(均P<0.05),见表4。
表4儿童保健知识获取途径[n(%)]
Table 4 Ways to acquire children health care knowledge[n(%)]
项目常住(n=327)流动(n=169)χ2P书本/报纸292(89.30)58(34.32)161.128<0.001广播/电视/网络135(41.28)29(17.16)29.299<0.001产前保健门诊 13(3.98) 1(0.59)-0.042儿童保健门诊149(45.57)56(33.14)7.0990.008亲戚/朋友 33(10.09)85(50.30)99.331<0.001
注:-为Fisher检验。
3讨论
3.1所调查地区婴儿喂养问题依然严峻
本次调查8月龄常住婴儿的喂养情况普遍好于流动婴儿,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早开奶率和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均低于46个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8.3%,37.4%)[8],早开奶率距2014版《爱婴医院复核标准》中规定的“90%以上的新生儿在生后1小时内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并进行早吸吮”的要求甚远。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距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尚存在差距。常住和流动8月龄婴儿普遍存在6月龄前添加辅食的问题,与WHO建议的满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3.2所调查地区婴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8月龄常住婴儿的健康指标普遍好于流动婴儿,但依然不容乐观。流动婴儿的腹泻2周患病率(10.10%)相比2006年北京5岁以下流动婴儿13.4%的2周腹泻患病率[9],下降了24.63%,下降幅度不是很乐观。研究表明腹泻2周患病率与非母乳喂养、营养不良、不安全饮用水和食品及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有关[10],提示流动人口在注意合理喂养的同时也要注重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与《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相关数据[11]比较,本次调查营养不良状况有所改善,12月龄内婴儿贫血患病率依然较高,超重和肥胖问题逐渐显现。本研究流动婴儿超重(肥胖)率(6.5%)和常住婴儿(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中农村5岁以下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6.5%,2010年)接近,正如报告中所言,流动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和常住人口一样逐渐显现。
3.3流动人口母亲母乳喂养知识和态度欠缺,知识获取被动
研究发现早期母乳喂养的可能性随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增加而增加(OR=1.305)[12],母乳喂养信心是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因素[13],家属参与有助于孕产妇母乳喂养信心的建立,可提高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14-15],而哺乳指导与培训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水平[16]。本研究流动婴儿母亲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和态度较差,提示对其进行相关专业性培训迫在眉睫。同时,加强家属的培训,营造支持母乳喂养的积极氛围很重要。
从知识获取途径来看,两个人群的儿童保健知识获取途径不尽相同,但儿童保健部门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提示儿童保健部门应与时俱进,使自主学习能力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两个人群都能信任儿童保健工作,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3.4措施建议
3.4.1加强产前宣教力度
产前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孕妇及早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树立信心,提高纯母乳喂养率[17]。本次研究婴儿母亲在喂养知识获取途径上及产前保健利用率较低,提示产前检查机构应该采取措施,加强产前宣教力度,做好围产前宣教工作,并完善和落实支持母乳喂养的相关政策,帮助和鼓励产妇让婴儿早吸吮[1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对建立《母子健康档案》的孕妇,通过孕妇课堂、门诊宣教及建档前相关知识简单考核等方式,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及喂养技巧,帮助孕妇牢固树立母乳喂养观念,使孕妇对产后的哺乳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
3.4.2充分发挥基层儿童保健部门的作用
基层儿童保健部门是儿童卫生保健状况的直接指导者,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儿童保健部门要深化改革,通过学习小组、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等激励机制,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及儿童生长发育知识的健康宣传,通过一定的措施提高听课率和听课效率。重视新生儿访视和儿童保健门诊中的个体化指导,答疑解惑,帮助母亲解决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母乳喂养。
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大力宣传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督促流动人群按时进行计划免疫和免费体检服务。要针对流动人口加强母乳喂养及合理添加辅食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儿童体检门诊、家长课堂、居民大课堂等多种形式,将个体指导和群体宣传相结合,使合理的喂养方式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有效地防治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的目的。
3.4.3提高农村及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以往有研究显示,年龄小、低学历、低收入、无工作的婴幼儿母亲母乳喂养认知水平较低[19]。本研究中流动婴儿母亲有着相似的情况,除了不断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同时使其被动接受知识外,提高其受教育水平,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关键。所以关注农村及流动人口中女性的受教育情况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知识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流动儿童的教育投资,尤其不能忽视女童的受教育权利,保障其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从而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使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建立正确的喂养行为,为其以后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责任编辑:史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