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建成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
2019-02-28黄舒旻
黄舒旻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广州作为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枢纽。
为落实广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战略,《规划》提出广州规划形成“双芯两极”客运枢纽布局和“双核一带”货运枢纽布局,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十字+四环”客运主骨架及“三环+九射”的货运主骨架。
《规划》同时强调了枢纽综合体建设与土地综合开发的重要性,提出广州将落实“枢纽+社区+产业”的开发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枢纽。
建成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
《规划》提到,广州是国内涵盖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枢纽代表,是全国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铁路枢纽、公路站场及集疏运网络等,枢纽格局基本形成。
根据《规划》,广州将加快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以拓展国际交通功能为核心,提升运输服务品质为准则,推动空港、海港、陆港三港融合,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打造开放式、立体化、智慧型综合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将广州建设成为引领现代交通发展的全球交通枢纽。
到2020年,广州将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基本建成以广州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和城际铁路枢纽体系,实现1小时交通圈,并建成国家面向亚太地区的航空门户枢纽、广州国际航运中心。通过完善珠江口高速公路网,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辐射力。
而到了2035年,广州将建成全球交通枢纽,实现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构建支撑人和商品国际交流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枢纽城市。同时,通过完善面向全球的航空航运网络、面向亚欧大陆的铁路班列,建成自由贸易港,持续提升服务全球的国际运输能力和影响世界的国际交通网络。
以此为目标,广州将统筹谋划空港、海港“两港”资源,构建枢纽核心支点。
空港方面,统筹构建机场体系,支撑外围新城发展。依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港,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空港经济示范区。同时,结合珠三角军民航机场布局调整规划研究广州第二机场,结合周边空域研究规划广州通用机场。
海港方面,优化广州四大港区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南沙港区,实施广州港出海航道拓宽工程、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等一批重大港航设施,实现港口货运功能向南沙港区集聚。
客运枢纽空间布局中,广州将规划形成“双芯两极”。“双芯”即航空芯——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构建航空枢纽网络;主城芯——依托广州中心火车站(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白云站等,建设广州枢纽中心。“两极”即南沙极——以南沙邮轮母港、南沙站为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高品质服务枢纽;东部极——以新塘站、增城站为主,打造东部门户枢纽。
广州城内打造“30分钟通勤圈”
《规划》就广州市对外通道及城市交通网络进行了明确规划。广州将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十字+四环”客运主骨架。同时,围绕海港、空港枢纽和产业园区,构建“三环+九射”的货运主骨架。
在对外交通方面,规划形成衔接长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宁、贵阳、梅州、永州等辐射全国10个方向“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对外战略通道格局。城际铁路则将以广州为中心,规划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的城际铁路交通圈。
针对广州城市交通,《规划》提到将打造以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为主体,与城市主干道路、水上巴士共同构建枢纽衔接交通网络。
市域(郊)铁路将成为联接广州主城区与外围城区、周边城镇组团及其之间的通勤化、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这是广州城市交通网络的主骨架,将为市民打造30分钟通勤圈,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城市轨道交通中,广州将规划建设三个层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中,市域高速轨道主要承担主城区与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及邻穗城市中心间的高速联系,设计速度在160-250公里/小时;城市轨道快线主要承担主城区、南沙副中心及外围城区间的快速联系,以通勤功能为主,兼顾连通功能,设计速度在100-140公里/小时;城市轨道普线主要承担主城区内部及其连绵发展地区走廊加密、南沙副中心及外围城区独立成网,以通勤功能为主,兼顾连通及线网衔接功能,设计速度在80-100公里/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有轨电车也是《规划》提到的重点交通方式。广州将规划形成“安全、便捷、舒适、低碳、经济”的现代新型有轨电车系统,充分发挥其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衔接加密作用。
具体而言,将规划建设荔湾线、增城线、黄埔线等线路,促进城市重点发展区地面公交转型发展;规划研究南沙、从化、番禺、白云、花都等行政区的新型有轨电车线网,构建城市各区内部公共交通骨干捷运系统,提升轨道交通运能和覆盖率。
交通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
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是体现交通运输行业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规划》提出,枢纽间的合理分工、单体枢纽内的分工协调和一体化管理,以及与城市交通的配套衔接,是推进广州综合交通枢纽发展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此,广州将按照“零距离”换乘、一体化建设运营要求,以旅客便利出行、便捷换乘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枢纽与配套设施布局协调、运输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有机衔接,推动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一体运营。
为实现枢纽集群的最大效用,《规划》提出,在广州主城区既有車站进行改造后,结合车站和线路能力,将中短途高速动车的到发车站设在广州站、广州东站,平衡好中短途客流、中长途客流直接进入广州主城区的需求。
在管理方面,制定法规规章、相关政策及技术规范,合理界定、清晰划分交通枢纽内各运营管理主体的界面;对新建、改扩建的综合交通枢纽应统筹考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
《规划》为广州交通枢纽综合体实现“零距离”换乘提出了具体做法。通过枢纽综合体整体规划和一体化设计,构筑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等垂直布置和平面集聚,优化人车动线,实现立体换乘和同台换乘。重点推进广州站、广州东站、白云站、新塘站、增城站、南沙站等大型铁路枢纽,以及镇龙站、琶洲站等城际铁路枢纽综合体一体化规划设计。
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建设将围绕“枢纽+社区+产业”的开发模式进行。广州将建立集交通、商务、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引领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
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广州将通过建立公众出行和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枢纽信息服务系统等,有效整合旅客出行、载运工具运行、配套服务等信息,实现各方式、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建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保障客运枢纽顺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