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区公路水毁预防措施

2019-02-28任萍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期
关键词:山区公路防治对策

任萍

摘 要: 以我段管养的省道306线麟游县境内段近年来的水毁情况为背景,论述了山区公路水毁的形成和成因,并就如何防治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山区公路;水毁;防治;对策

近年来,公路水毁一直视困扰公路工作者一个大难题,山区的公路水毁以其点多、面广、破坏力强,结合公路工程带来惨重损失,严重影响公路畅通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客观、认真地剖析公路水毁的成因,反思教训,探求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改进公路建、管、养工作增强公路抗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省道306线麟游境内段近年来的水毁情况为背景,对公路水毁的形式、成因及防治进行研讨。

一、公路水毁的形成

山区公路水毁情况主要在路基、路面、挡墙、桥涵上。

(一)路基:

暴雨冲刷路肩和路面后,在路基边坡形成冲沟、鸡爪沟,轻者使路基被冲成大小缺口,重者使大段路基整体被冲断。2011年省道306线K177+700-K220+400段发生水毁、局部路基冲毁,致使交通中断。

部分沿溪线因河道弯曲、水流冲刷,在缺少防护的情况

下,造成路基塌方及冲断;也有因路堤占用河道,压缩河床而遭流水冲毁。

越岭线则主要由于山岭土层疏松,植被不良、破碎、不稳定,纵坡较陡,地质条件复杂及防护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上、下边坡坍塌,局部地段易形成山体滑坡,省道306线K177+700-K220+400段塌方达15000余方。

部分挖方路段由于山体植被遭到破坏,易形成泥石流,冲断路基。省道306线K177+700--K217+150多次滑坡,每次都有近12000m3的上边坡坍塌,造成交通中断。

(二)路面:

路面除随路基冲断而毁坏外,主要为浸水路段的路面形成弹簧、松散、坑槽、沉陷、翻浆等路基悬空、下陷和缺口。

(三)挡墙:

挡墙由于局部山体坍塌,路基悬空,墙体坍塌。

(四)涵洞:

大部分涵洞孔径设计普遍偏小,已造成堵塞,大部分清淤疏通后,均能顺利排水。涵洞进出口易产生倒塌,部分涵洞因基础深度不到位,易被冲刷掏空造成毁坏。

(五)桥梁:

桥梁的主要损坏情况有:

1、因基础未到位风化基岩,造成基础被冲刷掏空,墩、台身下,引起上部结构倒塌;

2、由于桥墩遭遇洪水时漂流物撞击,引起桥梁损坏;

3、因压缩河床,桥长小于河宽,河道多年淤塞、变迁后主河道流水直冲击台背桥头接线路堤,而使接线中断或桥台冲跨。

上述损坏桥梁在省道201线丁家河桥、东台桥和省道306线佐家坡桥等桥。

二、水毁公路的成因分析

公路水毁是公路各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山区公路自身特点出发,重点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客观原因

1、地形条件方面。山区地形条件复杂,擅恋重叠,河流纵横高差大,沟壑多、纵坡陡,公路等级低,路面窄,公路布线困难,路线大多依山傍水,路基大填大挖或半填半挖,造成土基及边坡自然稳定性差。

2、地质条件方面。麟游境内路基土质大多为膨胀土及湿陷性黄土和少量分化石,浸水膨胀,比较破碎、松散、易造成碎落和塌方。

3、水文条件方面。山区降雨往往比较集中,径流时间短,汇流面积大、流速快,来势猛,破坏点相对集中,破坏力强,加之近年来公路两侧砍伐山林、平整土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变迁严重,对公路具有极大的威胁性,是山区公路水毁的直接原因。

(二)主观原因

1、过去修建的管理,因条件限制和资金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技术标准偏低的问题,配套构造物不足,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沿河公路缺少防护和导流设施,因而抗灾能力低,公路形成“先天不足”,为使用期发生水毁埋下祸根。

2、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沿线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为了降低工程造价采用低限指标设计,甚至闭门造车,与山抗衡,与水争路,又无响应工程处理措施,给公路正常运营带来不利因素。

3、施工中由于施工队伍的经营作风,质量意识、人员素质、机械装备水平和施工条件等影响,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个别承包人无视质量,施工马虎,甚至偷工减料,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随意更改设计,降低公路抗灾能力。

4、在公路两侧的河流上修建拦河坝、水库时,没有果断采取措施,当水位提高、流向改变后,就会冲刷路基,如省道S306K185+100处。

5、在管养和路政管理方面,对维护路产、路权宣传不够,措施不力,导致乱占乱挖等侵害路基及公路用地现象屡屡发生。道班养护人员未能及时清理塌方,疏通边沟、涵洞、修补缺损,未能加强汛期前检查和适时进行水毁的预防性养护,导致更大的水毁发生。

三、公路水毁的防治对策

(一)综合治理

公路之所以常常发生水毁,从主观上来看既有设计方面的问题,也有施工、养护以及农、林、水等综合治理方面的技术问题。因此,要根治水毁,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领导重视,尊重科学。各级领导要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山区公路工程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嚴把设计关,严把施工关,加强工程监理,严格按图纸施工,严禁随意降低标准,并严把验收关,确保不合格工程不交付使用。

2、多方协调,综合治理。公路的水毁往往与水利工程上拦河筑坝建库,改变水系,农耕时破坏地貌及林业上的乱砍乱伐、破坏植被等有关,因此公路构造物的设计管理要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综合治理。

3、加强养护,制定措施,增强公路本身抗洪能力。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勤于检查,“堵小洞,防大害”。在汛前真正落实“一年抓雨季,雨季抓防毁、防毁抓排水”,认真开展防毁、抢修准备工作,加大预防性养护投入。

(二)排除隐患

在抓公路水毁防治的同时,对水毁易发生路段要辅以工程措施,针对不同地形、地质环境,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固或改进,排除水毁隐患。

1、河床严重淤塞的傍线流要及时进行清淤排障。

2、沿溪线要重点抓半填半挖路段的驳岸、护坡等修缮、加固或增建。

3、桥涵要做好涵口、涵底清淤和涵底、涵台的加固,重点加强进出水口防治。

4、高路堑边坡路段,要搞好坡面加固和坡顶截水沟建设,确保汛期、雨季无大滑坡、塌方和泥石流。

5、高路堤路段、要搞好路堤防渗、防漏加固,在边坡铺设草皮或砌石进行防护,还要注意堤脚防冲刷。

6、路基边沟要及时疏通,注意路面、路肩排水畅通,防治路面积水或路面水直接排向边坡,造成边坡土方流失、塌方。

7、护岸、挡土墙基础不到位时,用石笼护基,或加砌护坡道;因土压力已引起结构变形膨胀时,应增设套墙、扶壁进行加固或墙背换填砂石。

8、对水毁工程,要注意设计的可靠性,并做好加固前后的技术资料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供今后公路水毁防治是参考借鉴。

山区公路水毁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全面养护”的方针,加强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和平时的养护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公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公路水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猜你喜欢

山区公路防治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山区公路路基施工关键技术及质保措施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山区公路施工技术重难点分析